索引号: | 4311280016/2021-00710 | 分类: | |
发文机关: | 新田县自然资源局 | 发文日期: | |
名称: | |||
文号 : |
(一) 概述
湖南境内发现和开采黄金的历史比较攸久,据《后汉书·郡国志》和5世纪的《水经注》记载,在益阳南郊、邓石桥和谢林港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即开始开采黄金了。这里的古代采金的遗迹较多。在益阳南郊大海塘地区,还出产过大金块,据《宋史·五行志》记载,该区所出土的一块大金块,重达49市斤,其形状如灵芝、祥云……。到了清代,湖南有四个著名的金矿,分别是黄金洞、漠滨、淘金冲及柳林汊,是我国当时产金的主要地区。我国地质学家刘祖彝1940年的报告说,当时全国产金总计30万两,其中湖南占1/3,为10万两(3.12吨),主要产自雪峰古陆地区及沅江流域。
益阳南郊大海塘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民采黄金者增多。1977年,一位农民,在枫树湾五级阶地上,采获1块巨金,重达281克。1983年,采金者在庙湾一带采获三块巨金,分别重2106克、1151克和909克,成色高,含金达91~92%,其中的一块还被国家有关部门收藏。益阳大海塘地区,能出土多块巨金,说明这里有较丰富的黄金矿质,被溶于地下水中,水流流经有利的沉积环境时而聚集形成。
湖南省是我国生产黄金比较多的一个省,21世纪前几年,年产金4吨左右。主要产金矿山有湘西沅溪沃溪金矿,平江黄金洞金矿、以及新邵县、黔阳县、会同县等,都能生产数百公斤。
勘探资料证实,湖南省内黄金矿区主要分布于雪峰山金、锑、钨的成矿带上,其次是有色金属矿中的伴生金。在雪峰山成矿带上主要矿区有沃溪矿区,探明的金矿储量40多吨,为大型金矿;黔阳县铲子坪金矿查明储量为21吨,龙山金锑矿探明储量10吨,沅陵合仁坪矿区普查储量5吨,黄金洞矿区探明储量16吨,万古金矿查明储量8吨,以及其它一批中小矿区。其中黄金洞矿区深部,经过专家预测,尚有可勘查的储量20吨,龙山矿区深部,也有预测储量18吨。两矿区正在进行深部勘探,而且见矿情况较好,储量肯定会有增加。地矿部门所确定的三个金矿田,即雪峰矿田、洗家垭矿田和黄金洞矿田,也正在进一步进行勘查,将会出现新的成果。
在有色金属矿产中的伴生金矿主要有两个矿区,一是水口山铅锌矿,其金矿储量达到50吨以上,为大型金矿。二是浏阳市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区,伴生或共生的金矿储量达31吨。伴生的金矿只能在有色金属冶炼中回收。另有少量的已氧化形成的铁帽型金矿,可单独开采。
湖南省内的金矿有以下成因类型。
1、硅铝质浅变质岩中断裂带型金矿:
这是金矿的主要类型。如沃溪金矿,伴生锑钨,受层间断裂带控制,矿体浅部水平长度仅200多米,顺层间破碎带向深部延深长达1100多米,有储量40吨。黄金洞矿区、万古矿区、铲子坪矿区以及合仁坪矿区、漠湾矿区的金矿脉都是如此。但是又可分为大脉型和细脉带两个亚类。上述各矿都是石英大脉型,而淘金冲矿区则是细脉带型,细脉带型金矿仅发现1处,储量约1吨,仅代表有此类型存在而已。
2、有色金属矿中伴生型金矿:
主要有两个矿区。一是水口山铅锌矿中伴生金矿,在康家湾铅锌矿体中含金46吨,老鸦巢铅锌矿体合金3.77吨,硫铁矿风化的铁帽金矿(龙王山金矿)2.3吨,合计52吨,大型。其中老鸦巢铁帽金矿可单独开采。
二是浏阳七宝山多金属矿区中的金矿。已探明的铜锌矿和硫铁矿矿体中的伴生金矿14.96吨。另查明铁帽型金矿(即老虎口金矿)6.4吨可以单独开采;同时查明矿区西部的黑土型氧化矿中含金9.67吨,经选矿试验,所含的金矿及其它矿产都可选冶回收。七宝山矿区有金储量合计为34.04吨。
3、铁帽型金矿:
即水口山龙王山金矿和七宝山矿区老虎口金矿,均已进行开采。矿区情况如前所述。七宝山铁帽金矿用堆淋法开采成功。
4、黑土型金矿:
代表矿区是七宝山矿区西部黑土型矿床,其中含金9.67吨,银389.4吨,铅17万吨,锌8.12万吨,锰47万吨,铁矿1052万吨。已由402队作了普查评价,并经选冶科研单位作了选冶试验,所有组分均能回收。这种类型矿产是湖南首次发现,金矿的价值最大,可达30亿元以上。
5、微细侵染型金矿:
以高家坳矿区为代表,探明储量14.99吨,是省内首次发现,堆淋回收效果好,1996年产金达100多公斤。
6、砂金型金矿:
代表矿区主要是汨罗江砂金矿,已探明储量12吨,为江南最大的砂金矿,既有河漫滩型,也有阶地型及河床砂矿,以河漫滩中砂金为主。湖南境内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均有砂金矿存在,开发点甚多。
7、砂岩型金矿:
主要在雪峰金矿田内的铲子坪金矿外围,为砂岩岩层控制,初步勘探资料证明,有希望形成大型金矿。
在上述各种类型的金矿中,找矿潜力最大的还是元古界地层中的脉状金矿。为什么呢?因为元古界地层中含火山灰等丰富,含金高,含金的克拉克值为地壳克拉克的15倍之多,是金矿的矿源层。元古界地层厚度大,一万米以上,是在当时的海底形成,海底有较多的火山喷发,使地层中火山物质多,含金也高。
现代海底火山喷发仍在进行,海底是地壳最薄弱的地方。日本的科学家在东京以400公里处的海底,于1210米的地方,发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山丘,长宽各400米,厚达300米,取样测试厚,含金20克/吨,含银1313克/吨,计算有金矿180吨,银矿1000吨。
澳大利亚以北,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底,于3900米—5000米的深处,有多座火山正在喷发,形成了多个“黑烟囱”,经对喷发物取样测试,含金15克/吨,含银2—8克/吨,含铜10%,锌26%,现代成矿作用正在进行。
以今证古,湖南境内元古界地层中找金希望很大,全世界的金矿有70—75%是在元古界地层中。
(二)各矿区简况
1.沅陵县沃溪金锑钨矿。
矿区位于沅陵县城东北49公里。
矿区内含矿地层主要为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中部,其岩性主要为紫红色云母板岩,夹以含钙质的绢云母板岩。矿层以层间石英脉复脉为主,间有网状脉。矿石是金、锑、钨共生型,以金矿为主。矿区面积7.5平方公里。本矿区特点是矿脉向深部延伸很长,地表浅部见矿体水平长度仅200米,而向深部延伸长度达1100米。
据史书记载,清代光绪6年(1881年),当地农民在溪流中发现了砂金,后沿溪流寻找,又发现脉金。1895年发现了锑矿,1917年建成锑矿冶炼厂生产锑品,1940年开始开采金矿,1946年发现有白钨矿共生。
本矿区1935年—1954年间,有老一辈地质学家王晓青等到过矿区调查。1954年5—7月,有中南地质勘探公司做过调查。1953—1957年矿山组建了矿山地质勘探队,曾打钻96孔,进尺2.1万米,肯定矿区有进一步勘查的价值。
1953—1964年有冶金237队工作,并接收了矿山地质队,进行了面上普查,将矿区划为上沃溪、十六棚公、粟家溪、鱼儿山、红岩溪等五个矿段,又打钻115孔,进尺4.29万米,硐探4092米,1965年提交勘探报告。获得工业加远景储量有:黄金15404公斤,锑矿77807吨,钨矿12367吨。
此后到1972—1984年间,237队改为武警00535部队,以后又改称武警黄金16支队。他们在此期间对鱼儿山矿段进行了补勘,补勘报告由省储委批准,获黄金工业加远景储量为6900公斤,锑10037吨,钨2708吨。
在1972—1980年间,在16棚公地段进行深部找矿,打钻19孔,进尺1.39万米,新增黄金远景储量4547公斤,锑15799吨,钨1244吨。
地勘部门提交报告之后,矿山再次组建了勘探队,在科研部门的配合和指导下,至1990年底,又探明黄金储量20吨,锑6万吨。这些储量的增加,主要靠矿山地质技术经济研究部门的研究成果,再指导地勘工作开展而发现的。储量来自4个方面:
(1)通过经济核算,矿山原执行的工业指标可以适当降低,其边界品位由2克/吨降为1.5克/吨,工业品位由4克/吨降为3克/吨。这样,过去所划的表外矿就变为工业矿,从而增加了储量。
(2)过去计算储量的矿体仅限于层间脉,而在开采中发现,层间脉中,有一部分膨胀成厚大的网脉状矿体,对这些网脉状矿体进行勘探后,金矿储量增加达30%。
(3)过去用钻探资料圈出了不少表外矿,但通过坑道对钻孔打到的矿体进行检查,发现钻孔中的品位偏低,所圈出的表外矿体实际上是工业矿体,从而那些表外矿就变成工业矿体,是钻探使矿体的品位贫化了,从而也增加了储量。
(4)在开采中发现一些新的矿体和盲矿,也增加了一定储量。
综合上述,沃溪金矿共计获得了黄金工业加远景储量为40.746吨,平均品位为3.49—8.05克/吨;锑矿储量15.69万吨;钨5.5万吨。金矿为湖南最大型的金矿,锑矿是湖南居第三位的大锑矿,钨矿也达大型。
矿山生产不断扩大,1981—1991年间,每年产金16000—20000两,居全省首位,成为全国重点金矿山;同时每年产精锑2000吨,白钨矿1000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沅陵县唐浒坪金矿田
该矿田位于沅陵县城东50公里处。
本矿田以唐浒坪金矿和沃溪金矿为中心,面积约160平方公里。矿田内主要地层是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其岩性主要为紫红色云母板岩,夹以含钙质结核的绢云母板岩。地质构造主要有呈东西走向的断裂,长达数十公里以上。金矿类型主要有层间破碎带石英脉和网状石英脉型。如沃溪金矿,即为层间破碎带型,地表浅部矿体东西长仅200多米,而顺着层间构造,矿脉向深部斜向延伸长达1100米,使矿床成为40吨级的大型金矿。
另一种金矿类型是石英大脉型金矿,如合仁坪金矿,已普查的储量五吨以上,矿田内石英脉型金矿比较多。
本矿田所处的成矿地质环境较好,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雪峰弧形构造带北段部位,既有比较多的东西走向的断裂构造,也有一些层间断裂破碎带,为形成金矿、锑、钨矿提供了理想的空间和储矿场所。加上地层中含较多的火山物质及较为丰富的金矿等有色金属元素,为矿床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矿田内已发现的金矿点、矿床甚多。既有大型的沃溪金矿,也有官庄沈家垭大型金矿,而且勘查程度较高。
在沃溪矿区以北至柳林汊金矿之间,有多个金矿分布。著名的柳林汊金矿,从清代起即开始采金,是当时的湖南4大金矿之一。此外有雄公冲、中汤溪、合仁坪、牯牛背、李家溪、金家村、三渡水、万善桥等金矿,都已进行开采,其中合仁坪做过普查,储量达5吨,其它矿点有的也作过地表工作。
在沃溪矿区东侧,有两条含金断裂带分布。该断裂是沃溪矿区的东西走向断裂带的延长部分。南边的一条断裂长10公里以上,分布有西安金矿,查明金矿储量2吨以上,另一个金矿点情况不明;在北边的一条断裂有4个金矿点分布,其中牯牛山矿区已开采多年,资源接近枯竭,而杨溪桥金矿查明有金矿2吨以上。预测金矿田金矿资源量150吨以上。
本矿田引起澳大利亚专家的兴趣,2005年9月27日有省地质局407队和西澳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签订协议,于10月起合作勘查“官庄沈家垭金矿”,若勘查成果好,再进入合作开发。
3.平江县黄金洞金矿
矿区位于平江县城以东42公里处。
本金矿是元古界冷家溪群板岩中的、受断裂带控制的脉状金矿。已探明的储量16吨,为单一型独立金矿,是独立金矿中的最大金矿,也是省内的主要产金矿山之一。
据传,本矿于明代开始开采,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1897年—1919年间,为鼎盛的开采阶段,产金达969公斤,当时产金量居湖南4大古代金矿之首。
自1937—1949年间,曾有多位老一辈的地质学家王晓青、刘国昌到过这里调查,但都未能使用探矿工程,也没有提交资料,仅估算有储量3—4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1963年间,有冶金235队,地质407、403、404队进行过调查,均未提交勘查成果。1964—1988年间,省地质局组建了412队专门进行勘探,以后又有402队、武警黄金16支队及矿山部门进行勘查,先后对5条主要矿脉完成了勘探,提交黄金储量16.43吨,各脉情况如下:
1号脉,长3200米,走向近于东西向,倾向北,倾角45度左右,查明矿体总长880米,其中最大矿体长220米,矿体自地表220米,向下延深至-70米,斜长达700多米,探明储量4.8536吨。
3号脉,长3300米,近东西走向,倾向南,倾角45度,查明有7个矿体,总长1126米,其中最大的矿体长460米,矿体厚1.70米,含金4.45克/吨,矿体自地表340米向下延深至-100米,斜长达580米,探明储量为7.1018吨。
202号脉,长2900米,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70度,已圈出8个矿体,最大的矿体长540米,平均厚1.32米,平均品位5.5克/吨,矿体从地表494米,下延到60米,矿体斜长515米,探明储量1.785吨。
301脉,长880米,东西走向,倾向南,倾角60度,圈出了2个矿体,平均厚0.7米,平均含矿8.76克/吨,探明储量0.769吨。
201脉,东西走向,长1600米,倾向北,倾角70度,平均厚1.73米,平均品位5.76克/吨,探明储量1.926吨。
以上五条矿脉总计探明储量16.43吨,是矿山主要的开采对象。
本矿区开采程度高,如1号脉,从地表220米标高,一直开采到-100标高,有十层坑道,已探明的矿体已被采空。其它脉也类似。到20世纪末,可采储量所剩很少,矿山面临接替资源危机。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关怀下,由省地质学会组织了一批老专家,于2003年—2005年期间,深入矿区,开展矿山接替资源的找矿研究。研究发现,矿区内一些老矿脉深部,虽然开采比较深了,但深部的坑道资料证明,金矿体含矿甚好,矿体具有向深部继续延伸的趋势,深部仍有金矿可供勘查,可作为接替资源的找矿靶区。经过具体计算,在1号脉深部有资源量1.777吨,3-2脉深部有6.165吨,202脉有4.866吨,301脉深部有4.856吨。另有新的501脉有5.321吨。合计22.985吨。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矿脉带。
此后,由402队到矿区进行勘查,不少钻孔已陆续找到了矿体,矿山接替资源的危机已获一定程度的缓解。
至2011年,勘查工作尚在进行中。
在接替资源找矿研究中,通过卫星照片解释,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矿脉带,尚可进一步勘查。还发现了黄金水库北侧,有环形影像存在,预示其深部可能有隐伏的岩浆岩侵入体存在。本矿区的冷家溪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火山灰等沉积物,含金量很高,达到51.15×10-9,是地壳克拉克值的15倍。所含的砷、锑、铋也高于克拉克值的20—60倍。应是海底火山喷发作用形成。冷家溪群地层厚达数万米,它下沉到地壳深部熔融后,有用组分形成矿热液再上升到地壳浅部的裂隙中,形成金矿。本地区金矿储量大,基本是上述的成矿作用所致,本区尚有找金的良好前景。
黄金洞金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已造成了一个具有采选冶于一体的现代矿山,有日选250吨的浮选厂一座,有日处理精金矿17吨的回转炉1座以及脱砷的设施,有日处理15吨的沸腾炉和氰化提金生产线一条,年处理矿石可达10万多吨,日采选能力已达400吨,平均年产金可达数百公斤,白砒1000吨。总产值达到数千万元。
4.黄金洞金矿田
(一)矿田概况
黄金洞金矿田位于平江县内平江县城以东地区,矿田西部边界大致以长沙—平江的区域断裂为界,东部边界以湘赣边界为界。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70公里,面积350平方公里。
矿田内以黄金为主的矿产较丰富,主要金矿区有黄金洞矿区,已探明和开采的储量达到16吨,在主要矿脉的深部,预测尚有资源量22吨,现在尚在勘探,见矿情况较好。该矿区总储量可达38吨。
矿田内还有其它金矿,主要矿区有:
(1) 金梅金矿,位于黄金洞矿区西侧,与之相邻,1986年402队详查探明储量3.6吨,平均品位达5.03克/吨。
(2) 万古金矿,位于平江县城以南9公里处,1989年由402队发现,后经普查和详查,共有矿脉13条,品位3.5—7克/吨。为近东西走向的断裂带中的脉状金矿,查明工业加远景储量8.2吨,其中1号脉详查储量为5吨,平江县已组织开采,1997年产金192公斤。
(3) 金福金矿,位于黄金洞金矿西边附近,是个小矿,1998年开采,查明储量339公斤。
(4) 杨山庄金矿(即黄金洞金矿的2号脉和201脉附近),附近有田心金矿及大洞金矿等。以上都是断裂破碎带型金矿,产于冷家溪群地层中及裂隙内。
(5) 砂金矿:在平江县长寿街附近有一砂金矿,为第四系砂金矿,是黄金洞矿区黄金溪河流下游地区,已由402队普查,储量1—数吨。
(6) 平江县内汨罗江上游砂金矿,主要是河漫滩和阶地中,平均品位0.815克/立方米,已勘查储量C+D级2.7吨。
综上所述,黄金洞矿田内有岩金矿和砂金矿两种类型的金矿,但以岩金为主要类型。即以断裂破碎带型金矿为主。
(二)矿田内主要地层和构造
本矿田内地层比较简单:主要的沉积变质岩,是元古界冷家溪群。岩性有轻变质的砂页岩、板岩等,厚度大,1万米以上。其中含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喷发物等,最大的特点是含金较高,也含有比较高的铜、锌、锑、铋等有色金属元素。其中含金达51.15×10-9,为地壳平均克拉克值的15倍。含砷、锑、铋也比较高,为地壳平均克拉克值的20—60倍。这些元素主要来自地层中的海底火山喷发物,因此,冷家群地层无疑是矿源层。冷家溪群在矿田内已形成了紧密的倒转褶皱,地层均向南倒伏,向北倾斜,倾角30—60度,可能是幕阜山花岗岩形成时的推力作用形成。
矿田内较大的区域性的断裂带有三条:
第一条是思村—塔洞断裂,走向北东50—60度,倾向北西300—350度,断裂面倾角58度,断裂带宽60—370米,断裂走向长50公里以上,向北申入到幕阜山花岗岩内。本断裂是长沙至平江区域大断裂的延长部分。本断裂是黄金洞矿田的西部边界。
第二条断裂是泥湾断裂,走向北东40度左右,倾向北西,倾角36—65度,其走向长50公里以上,向南是连云山花岗岩体,向北达幕阜山花岗岩体。本断裂平推断裂特点,并且将黄金洞矿区1号脉与金梅矿区3号矿脉隔开。
第三大断裂是坑上断裂,亦为北东走向45度,长达50公里以上,北端已伸入到幕阜花岗岩内,向南延伸不明,可继续延长。
上述三天断层带相距3000米以上,还派生出一系列的近东西走向次一级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是黄金洞矿区的主要含金矿脉带。黄金洞矿区内的1号脉,2号脉,201号脉,3号脉,301号脉以及5号脉,都产于泥湾断裂和坑上区域性的大断裂之间;而在思村—塔洞断裂与泥湾断裂之间,已探明储量的金梅3号脉,也是东西走向的矿脉。实际上,在上述三条区域性的大断裂之间,还有多条东西走向的断裂带,其含矿情况尚待进一步勘查,应该也是有希望的找金的破碎带。
从黄金洞矿区已勘查的东西走向矿脉的产状来看,虽然脉体走向都近似东西走向,但各脉的倾向各有不同,倾斜度也不一样。其中倾向向北的矿脉有一号脉、201脉和202脉。其中1号脉的倾角较缓,仅为45度左右,而201和202号两脉倾角较大,均达70度。
倾向向南的矿脉有3号脉、301脉、5号脉。其中301号脉倾角达60度,3号脉及5号脉倾角均为45度左右。
由此可知,近东西走向的断裂带,尽管倾向不同,倾角有大有小,但却能有金矿体产生,都有找到工业品位的金矿体或金矿床。说明控矿构造和矿体倾斜度有多样性。
(三)找矿预测区
黄金洞矿田内,植被相当发育,处处林木葱葱,从地表找矿难度很大。省地质学会危机矿山找矿研究组开展了利用遥感卫星照片进行解译。矿田内断裂上含硫、砷较高,使断岩带上植物被硫砷侵害,而使植物发黄形成浅色的植物带,这个浅色的色带,在绿色植被覆盖区就突显出来,进而表明,浅色植物带就有可能是含矿化的断裂破碎带,通过实地检查,证明了有矿化带的存在。在已知的矿脉带上,也表现得十分清晰。若有采矿遗迹,废矿石堆则是白色的,在卫片上也可清晰表示出来。采矿遗迹也反映了断裂带的存在。经过卫片解释,提供了一批找矿预测区。主要有:
①凤型窝—狮形山地区东西向的断裂带,长约1700米,经实地采样检查,含金0.1—0.4克/吨,可供进一步勘查。本地区实际上是1号脉向东的延伸部位。
②庙背冲—张家沟东西走向的断裂带,长1500米。位于庙背冲以北并与之平行,它是3号矿脉的东延部位。
③杨山庄地区二条断裂带,呈东西走向。是黄金洞矿区的201和202号矿脉的向东延长部位,实地已检查到破碎带的存在。
④杨山庄矿区202号脉向西的延长部分,有断裂带存在。本地段矿化蚀变较强,已有勘探部门打过一个钻孔,而且见到矿体。本断裂带两侧分别是田心里金矿区和庙背金矿区。
⑤在黄金溪以南,在泥湾断裂以东,至黄金水库之间,在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1200米的范围内,有东西走向的断裂带密集分布,长达1000米的断裂有数十条,其中已有一条断裂已有工业矿体存在,即黄金洞矿区的5号脉,脉厚2.5米,平均品为5.72克/吨,已控制的储量5.32吨,已在开采,本区是有利的找矿地区。
⑥金盆架地区,在田心金矿区以北1500米处,有三条东西走向的断裂,长达1000米,其中有2条即是401和402金矿脉。
⑦在金盆架预测区北侧,存在等距分布的脉带,长约1700米,其中的桃树磅矿带上发现有采金的遗迹。
⑧上山房断裂带,长2000米,东西走向,位于田心矿区和桃树磅之间。
⑨麻湾里找矿预测区,位于黄金洞矿区东南方向,在坑上北东向区域大断裂东侧,有东西走向的断裂带存在,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断裂带有多条,比较密集,是未作过工作的新的预测区。
在覆盖严密的植被区,采用遥感卫星图片解译,不失为有效的找断裂带型金矿的好办法。
5.黔阳县铲子坪金矿铲子坪金矿区位于黔阳县城以东25公里处。
矿区地层主要是震旦系砂岩。本矿区的金矿,是沿着断层硅化蚀变带形成,共有三条断裂带,都含有金矿体和金矿化,断裂带长达1000米左右,硅化蚀度带厚达数米,含金3克/吨以上。
1985年,407队在勘探漠滨金矿和淘金冲金矿之后在黔阳县境内开展金矿普查找矿,根据有关理论和外省经验,发现了该破碎蚀变带型金矿。此类型金矿在省内是首次发现,认为这是一种新类型的金矿。于是从1985年—1993年之间,开展了普查和勘探工作,于1993年提交C+D+E级储量20.4吨,达到中型规模。
勘查认为,铲子坪金矿有着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铲子坪矿区地处雪峰山构造带拐弯地区,地层中断裂构造发育。铲子坪矿区东西两侧,分布有北东东走向断裂。铲子坪矿区的三条东西走向的含矿断裂,即是在北东东向区域性的断裂相互挟持和挫动下所形成。加上铲子坪矿区距白马山花岗岩较近。白马山花岗岩活动和岩浆分导作用,将含金的硅质溶液挤入东西走向的断裂裂隙中,形成硅质蚀变岩金矿带。
铲子坪金矿,是黔阳县首次找到和探明的储量最大的金矿床,而黔阳县内还有多处金矿点,共有11处,其中铲子坪矿区和大坪两矿区达到中型,其他均为小型,包括2个砂金矿点。据对这些矿点所作地质调查和勘查,共有三种类型,一是硅化破碎带型,探明储量20.4吨,目前是最大规模;二是层控砂岩型,工作程度较低,估计远景20吨以上,三是砂金,分布于沅江1、2级支流地区的Ⅱ级及Ⅲ级阶地上,规模小,品位较低。
县内金矿开发比较普遍,在上述11个产地中,除了砂金暂未开采外,其余各点地方上已投入开采。90年代前只淘洗砂金,90年代后均转为开采岩金,上了一定规模的乡镇矿山有26个,日采选矿石500吨,其中有12个矿引入外地资金。这些矿山以边采边探为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6.雪峰金矿田
该矿田位于黔阳县境内,以铲子坪金矿区为中心,方园约100平方公里。矿田内有多处金矿区,具有较好的找金前景。铲子坪矿区已作了较详细勘查工作,已控制的金矿储量为20.4吨,中型规模。其它的一些金矿点,经过初步勘查,找金前景也比较好,如大坪金矿,可达中型—大型;青山洞金矿也能达到中型到大型;杨榴坪矿区可达中型;其他石榴寨、中山、洪庙、白岩云、金牛等已达小型,另有矿点9处之多。
本矿田金矿,有多种类型,一是硅化蚀变破碎带型(也叫韧性剪切带型),矿脉受断裂带控制,长度数百米至1000多米,延伸也比较深,已勘查的矿区有铲子坪矿区,储量已有20.4吨,区内还可以找到类似的矿床。二是砂岩层控型金矿,即金矿化沿震旦系砂岩地层进行,呈星点状分布,已查明震旦系地层分布较广,有些地段矿化达到工业要求构成金矿床,初步查明桐溪金矿,大坪两溪口矿区较有前景,规模上已达中型,可望构成大型。三是河流砂矿,主要分布于沅江支流的第四系阶地上,一直为农民农闲时开挖,规模较小。
本矿田成矿地质环境较好。矿田处于雪峰山构造带的拐弯地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东东走向的区域断裂有多条,并平行分布,这些断裂活动结果,形成了一系列次一级裂隙构造,这些构造一般呈东西走向,是有利的成矿、控矿构造。如铲子坪矿区即是属于这种类型,属于韧性剪切带型矿床。省内有多处此类型矿床。矿田内仍有可能找到此类型的金矿或有色金属矿产。
矿田内地层对成矿有利。矿区内主要地层是元古界五强溪组或马底驿组,含有大量的火山沉积物及金矿和有色金属中的铜、铅、锌等。此种地层深入地下深处被熔融成岩浆。岩浆的活动和分异作用,将成矿热液分异出来,并被挤压、而注入沉积岩的断裂裂隙、层间裂隙以及砂岩岩层的细微裂缝和砂岩空隙内,从而形成金矿及有色金属矿。本矿田内,既有较大的花岗岩白马山花岗岩的侵入,也有小型的崇阳坪花岗岩侵入。为该矿田内矿床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矿田内优越的成矿环境和众多的矿床、矿产地的分布,引起国外的相关人士的兴趣。已有加拿大某公司与407队建立合作,在矿田内进行金矿勘查,成立了“中加合作湖南雪峰矿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在407队挂牌营业,注入资金1500万美元。
7.会同县漠滨金矿
矿区位于会同县城西北方向相距25公里处,靠近洪江市边境。
该金矿是石英脉型金矿,产于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层间韧性断裂带内。
五强溪组岩性有条纹状砂质板岩,变质的砂岩、板岩等,呈互层状产出。含矿石英脉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20—30。。含矿石英脉有十多条,平行分布。以Ⅱ号脉为最大,地表断续长3000米,平均厚0.33米,最厚2米,含金品位3.54~23.11克/吨。该脉为石英大脉。
Ⅳ号脉规模也较大,主脉地表长亦达3000多米,为石英大脉及网状石英脉共生,主脉在上,网脉在下。已圈出了多个矿体,矿体长8米~298米,平均厚0.55米。
矿脉中的金均为自然金。伴生矿物有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矿物分析证明,黄铁矿、毒砂、方铅矿中均含金,而且含量达几十克/吨。证明金与硫化物关系密切。
漠滨金矿自清代以来开采不断,是清代留下的湖南省内的四大金矿之一,历史较长。该矿以前从未有人做过勘查工作,省地质局407队于1965年和1975年两次上山进行勘探,打钻2.4万多米,打坑道5800多米,最后求获黄金储量1.87吨。该矿是省内首次勘探的石英脉大脉型金矿,取得了勘查石英脉型金矿的勘探经验,对指导以后的金矿勘查有重要意义。
407队总结出石英脉金矿的富集规律有4点:
(1)脉由大变小,在尖灭处和分枝复合处,弧形拐弯处品位高;
(2)硫化物含量比较高,硫化物包括方铅矿、闪锌矿、毒砂。三者同时出现处含金品位高;在硫化物颗粒细小或粉末处含金较高;
(3)在层间滑动带及其两侧存在的石英脉,其中含金较高;
(4)石英脉遇到断裂破碎带时,此处含金较高。
漠滨金矿规模虽不大,但是它是湖南境内古老金矿之一,在会同县内是已经勘探的较大的金矿之一,而且开采一直在进行,每年可生产黄金1000多两(31公斤),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了较好作用。
8.会同县淘金冲金矿
矿区位于会同县东北25公里处,在岩脚乡境内。
本矿区地层主要是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岩性为层纹状砂质板岩,本矿区存在一个背斜地质构造,背斜轴走向北东,背斜轴部有一系列的断裂。这些断裂是控矿的主要构造,并形成细脉带型金矿。金矿带东西宽450米,南北长420米,脉带倾角55—85。。脉带内单条石英细脉厚1—5厘米,长10—50厘米,含脉率1—15%。细脉带内也有个别大脉,厚度达1米以上,长度170米左右。大脉之两侧,有细脉共生,彼此平行。
矿区内有三个细脉带聚集区。其中以Ⅱ号聚集区含矿最好。长400米,宽160—187米,含矿层厚140—162米,已圈出矿体13个,其中含金大于3克/吨的矿体有7个。
矿体内黄金主要为自然金,矿石有三种类型:(1)石英—自然金型;(2)石英—毒砂—自然金型;(3)石英—多种硫化物—自然金型。含金最高品位达1436.37克/吨,最小为0.03克/吨。变化系数大,达229.6。
本矿区是比较典型的细脉带型金矿,是本省首次发现,有代表意义。由省地质局407队于1965~1986年间两次上山进行普查,最后求得黄金储量1吨多。是会同县内的主要金矿山之一,一直进行开采。
会同县境内金矿点比较多,共有30多处。金矿类型主要是岩金,也有砂金矿点,如堡子脚,对江田、连山等,主要分布于沅江流域第四系地层内,含金品位达0.1~0.3克/吨。县内采金业长盛不衰。县以上矿山有漠滨、陶金冲、白岩坳三处,1996年共产黄金4466两,其它各乡镇、个体矿山产金达1000两,共计5466两,即170.81公斤。
9.新邵县龙山金、锑矿
矿区位于新邵县城东北方向35公里处,矿区面积1.9平方公里。
本矿区是以金矿为主的金、锑共生矿。产于震旦系地层中的断裂带内,为脉状矿床。矿区内有一个呈北东走向的短袖背斜,东北方向长1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故也叫龙山穹隆。背斜核部地层为震旦系变质的砂页岩、板岩等,两侧分布有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等。物探资料证明,背斜深部有花岗岩岩体侵入,而且在矿区西北部的探槽中见到花岗岩岩脉。背斜地区有两组断裂,一是呈东西走向的断裂带,如1号、2号、18号断裂等。二是呈北东走向的断裂带,如6号、7号、8号断裂。这些断裂带长度都在1千米至数千米长。
矿区内已发现和勘查及开采的金、锑共生矿脉即赋存于这些断裂内。如1号矿脉、2号矿脉、18号矿脉以及7号矿脉等。经过省地质局418队、黄金16支队等多次勘探,四条矿脉已探明的黄金储量达到10.32吨,锑矿储量7.68万吨,均达到中型规模。各矿脉的基本情况如下:
1号脉:位于背斜南部,已查明长度1396米,走向110度,倾向北东,倾角76度。平均脉厚1.12米,平均含金5.8克/吨,含锑6.82%,已勘探和开采区内储量未有精确统计数字,估算金为7吨左右。本矿脉地表高程1050米,开采深度已达到550米,有10层采矿坑道,550米以上的矿体已基本采完。但从550米中段中的采矿资料证实,本坑道内矿体长达500多米,矿层厚度和品位均达工业要求,深部350米的钻孔见矿情况也都比较好。说明本矿脉仍在向深部延深。预测深部仍可能有333+334型金矿储量9.19吨,锑7.12万吨。
2号脉:长870米,走向110度,倾向北东,倾角76度。本矿脉原是1号脉向西的延长,但有横断层将其向北推移了50米。本矿脉,地表高程1120米,深部已采到630米水平,也有八层坑道开采,630~1120米间的矿体也已采空。
该脉平均厚度0.76米,含金3.88克/吨,含锑2.07%,开采的黄金及锑矿也无精确统计数字,估计采出的黄金2吨左右,锑1万吨。
根据630水平坑中见矿情况进行分析,矿层厚平均0.85米,含金3.55克/吨,含锑2.14%。在深部450米水平,打了2个钻孔,见矿都比较好,品位、厚度都达到工业要求。经预测,630米以下矿体已继续向深部延伸,并有变好趋势。预测630米以下还有333+334级的金资源量3.38吨,锑资源量1.34万吨。
18号脉:长约1490米,近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76度,与2号脉相互平行,在2号脉以南,相距100米。地表揭露资料证实,本脉中含矿段长1008米,矿脉厚0.3~1.2米,含金1.59克/吨,含锑0.92%,本矿脉勘查工作做的较少,也未开采。矿脉地表高程1000米,在深部800米水平和710米水平打了二层坑道,各长100米,见矿厚1.05~1.18米,含金3.11~4.10克/吨,而710坑道以西200米处,打1钻孔,于深700米处,见矿,矿厚0.65米,含金4.3克/吨,含锑5.34%,预测该脉找金有一定的远景。
7号脉:本矿脉位于龙山背斜西北部,脉体走向北东25度,倾向北西,倾角60度,矿脉地表高程1220—1080米。地表矿化长936米,其中达到工业品位矿体长515米,矿脉平均厚0.93米,含金2.41克/吨,含锑8.4%,在高程1040米处有一个老窿,长495米,矿厚平均达0.93米,含金平均达2.41克/吨,含锑4.81%。在800米高程打了坑道,见矿脉厚0.44—0.50米,含金2.8克/吨~3.2克/吨;但含锑未到品位。本矿脉虽然厚度不大,品位不高,但仍有希望找到工业矿体。本矿脉预测有333+334级金资源量2.19吨,锑5.26万吨。
本矿区在21世纪初,已面临接替资源危机,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关心下,由省地质学会组织地质专家进入矿区,帮助寻找接替资源。工作中发现已采矿脉的深部,还有较好的远景,预测总资源量为黄金18.85吨,锑18.64万吨。其后,已安排地质队进行勘察,勘察工作尚在进行中,已有一些工程陆续打到了矿体进展较好。找矿研究组对矿区内其它矿脉也提出了一些勘查建议。
龙山金矿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开采锑矿的,后来发现含金也比较高,就开始了黄金矿的回收研究,并且取得了成功。建成日采选能力400吨的采选设施,采用金锑混合浮选获得成功。新邵县主要有两个金矿,另一个是高家坳金矿,也引进了先进的回收设施。1997年,两矿年产黄金312.5公斤,成为省内居第二位的黄金万两县。
10.新邵县高家坳金矿
矿区位于新邵县城西北24公里处,矿区面积2.2平方公里。
矿区地层主要有中泥盆系泮山组、跳马涧组,前者岩性为细砂岩,后者主要为砾岩,并有破碎带存在。金矿主要赋存于破碎带中和微细粒砂岩中,为中纸温微细侵染型。探明储量为14.99吨,平均品位2.76克/吨,中型规模。
1979年,省地质局区测队陈福仲等人,在该区检查区域化探异常时,发现了一条北东走向的破碎带,经采样测试,发现含金较高,认为是破碎带型金矿。1983年提交评价报告,估算黄金储量1600公斤。
1983年,根据省局安排,由413队进行普查评价。通过工作,又发现三条北西走向的矿化带及6条矿体。矿区负责人决定,进一步进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使矿区面积扩大到1平方公里,并且使北西走向的含矿带继续向东南延伸,长度达900米,估算含金远景达2500公斤。
1987—1988年,又对川湾里、高家坳、团湾冲进行普查,并对外国的红庙、白云铺进行化探,使储量增加到3400公斤。在此期间,还进行了初步的堆淋试验,取得了提取黄金的初步成果,金的回收率大于85.8%,证实该矿易选。
继续勘查后,证明北西走向的矿化带总长达2000多米,既是储矿构造,也是导矿构造。另外,还找到4个新矿体。
查明矿区为加里东期的隆起区,在与上覆的地层之间,存在着不整合面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是矿液运移的通道,北西走向的断裂带,既是含矿带,也是导矿带,其它的层间裂隙、岩层的微细孔隙等,均是储矿场所。金矿颗粒微细,肉眼几乎看不见,故属微细型金矿。
1981—1991年底,完成详查,打钻1.2万米,硐探600米,查明有矿体13条,求获工业加远景储量6000公斤,平均品位3.12克/吨,堆淋侵出率76.66%,回收率为70%。矿区开采条件好,是一个易于开采利用的新类型金矿,是湖南首次发现。
1991年,省黄金局与省地矿局签订协议,对矿区实行储量承包勘探,最后使矿区总储量上升到14.99吨,平均品位达2.76克/吨,已由地方上进行开采。1996年产金达100多公斤。
该矿是湖南发现的砂岩中微细侵染型金矿,与美国卡林金矿有所不同,它们是石灰岩的微细侵染型。
11、汨罗市汨罗江砂金矿
该矿床位于汨罗市汨罗江流域,西起京广铁路,东至平江县境内,共有16个乡镇,含矿面积550平方公里。
本矿床是河流砂金矿,主要赋存于汨罗江的河漫滩,河床沙砾层中及河流两侧的阶地内。已探明储量为12吨,是省内最大的砂金矿,也是江南最大的砂金矿。
据传,本砂金矿早在明末清初即开始开采,在乾隆~民国之间,开采甚盛。既有民采,也有官方开采。古代开采仅限于露天坑采和小园井开采。在汨罗江两侧的二、三级阶地上,尚存采矿遗迹,开采处有淘金坑、曹家山及平江的马踏坑等遗迹,面积达10多平方公里。
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从1964年开始,先后有冶金235队、237队、地质401队等进入矿区工作,但均未能获得成果。
1980年,有人民解放军00536部队(后改称黄金16支队)进行勘查,至1984年4月,完成归义至长乐段的评价,估算黄金储量3.155吨,平均品位为0.1558克/立方米。这是该矿区的第一个勘查报告。在取得突破和经验之后,继续对该地段进行勘探,于当年8月提交了详细勘探报告,探明储量增加到8.846吨。此后,进一步对汨罗江全流域进行勘查,使总储量达到12吨。在金矿区共打砂钻3193孔,进尺2.98万米,探明的河漫滩中的砂金矿体15个,平均品位为0.1846克/立方米,查明金矿主要赋存于第4全新系统河漫滩底部的砂砾层中。一般是在河曲内湾地段的河漫滩中赋矿较好。而在河漫滩下部基岩的低凹处,往往形成厚度大,宽度也大的矿体,此砂砾层中含金较富。全流域最大的河漫滩长达4000米,含有几个金矿体,平均品位达0.1676克/立方米。
全流域内,下流地区的矿体宽而厚;上流地区的矿体和细谷中的矿体,品位较高。全流域的黄金成色比较高,达97.533%,金的总回收率达96.01%,探明黄金总量12吨,以河漫滩型砂金为主。
通过多年勘探,16支队创造了勘探砂金矿的经验,例如:创造了砂钻在水中施工的经验,以及测量经验等一套工作方法。还有采用大口径钻机采取选矿大样的方法代替了挖井取样的做法,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矿区探明的储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报告提交后,汨罗市成立了黄金公司,进行2年准备,于1990年正式投产,有两艘采金船,年产砂金矿石分别为45万和90万立方米,同时建设起一座年选重砂500吨选厂一座,年产黄金1824两(57公斤),年创产值540多万元(当时的金价,每克100元)。
汨罗砂金矿的勘探,既为地方创造了财富,也为砂金矿的勘探创造了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