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积食?积食有哪些表现和危害?
积食又称积滞,是一个中医病名,指小儿饮食过量、饮食不当,超出孩子脾胃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脾胃能力低下的一种疾病。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消化、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酸腐或呕吐、口臭、大便酸臭溏薄或秘结、舌苔厚腻为特征。
《素问·痹论篇》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讲述积食的常见病因是因饮食过多,超出脾胃消化能力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是因实致虚。《幼幼集成》中特别提到积滞的虚实夹杂证,提出“积因脾虚”,因脾胃功能薄弱导致吃得不多,但脾胃依然运化不了,是因虚致实。
积食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其他病的兼证出现,比如感冒、咳嗽都容易合并积食,部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会因内热不清招致反复外感,常常是积食在前、呼吸道感染在后,处于反复不良循环。
“孩子的脾胃还没发育完善,它的受纳及运化能力是有限的。在儿童期,如果我们不顾孩子的生理特点,给孩子过度喂养,孩子的脾胃大概率会受到损伤。一旦超出孩子自身脾胃的消化能力,就可能导致积食,但家长往往难以察觉。”
积食的表现
积食对应现代医学即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诊断时医生会参考以下依据:
发病前有伤乳、伤食史,吃得过多、过杂、过晚,饮食次数和质量均无节制;
不思乳食,胃脘和腹部胀满疼痛,呕吐物酸臭或有嗳气酸腐、口臭,或有腹泻、大便秘结,大便味酸臭如臭鸡蛋味,时有腹痛,排便或放屁后可减轻,夜喜俯卧,睡卧不宁;
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舌苔多厚腻,以舌中心尤为明显。
积食的危害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伤食证治》中这样说道:“伤食一证,最关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意思是说,初伤乳食,病尚属轻微;若经久不愈,病情进展,可变成积滞;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就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形体逐渐羸瘦,可能转化为疳证(相当于西医中的营养不良)。
“具体来说,积食会导致厌食。厌食日久,累及脾胃气血,津液乏源,机体失养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形体消瘦;累及血液系统可能出现贫血;累及影响生长发育会导致身材矮小、生长速率减慢;累及肝脏容易导致肝窍失养;累及视力会导致视力下降、眼干、夜盲症;累及脾窍容易出现口疮反复;累及肠道会使肠道失于濡润,大便容易干结,出现便秘、肛裂等症状;累及呼吸系统会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总是处于积食状态不缓解,就会使机体阴阳失衡,免疫力下降。”发现孩子积食,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避免出现多种并发症,损害孩子健康。
如何预防儿童积食
中医讲究儿童脾胃调护,要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她建议,儿童饮食要有节制,才能保得脾胃正常运化,否则过饱伤脾、过饥伤胃。
具体来说,儿童饮食切忌过饱,要给脾胃留一点空间。饮食时间应该规律,一日三餐,八分饱即可;日常进食水果也应有限制,不是越多越好,尽量食用应季水果;不加夜食,不建议睡觉前喝奶、进食水果等。饱食入睡,脾胃得不到该有的修整,夜间容易腹胀、睡卧不安,次日晨起容易口臭厌食。5岁以上儿童睡觉前两个小时更不应再有饮水之外其他饮食。
孩子饮食营养均衡才是最好的。热性体质的孩子要少食偏热性食物,如虾、羊肉、海参、甲鱼、荔枝、榴莲、龙眼、芒果、枸杞等;寒性体质的孩子要少食偏寒性食物,如螃蟹、冷饮、山竹等。
“孩子已经积食了怎么办?”对于积食的孩子,可以用“焦三仙”(即焦谷芽、焦麦芽、焦山楂)加鸡内金,以起到消食化积、健脾开胃的作用。为便于儿童服用,还可加入半颗蜜枣、适当黄糖或麦芽糖(饴糖)一起煮水喝。积食稍重的孩子还可以加入炒莱菔子,或直接口服保和丸。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还应加上一些怀山药、莲子肉、茯苓、薏米、芡实等健脾食材以攻补兼施。严重积食的孩子则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枳实导滞丸(其常用药有大黄、枳实、焦三仙、茯苓、白术、黄芩、黄连等)。
“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积食,家长还可采用小儿推拿手法和穴位治疗帮孩子消食健脾。”如果孩子积食症状迟迟得不到缓解,或出现呕吐、腹痛剧烈、腹泻等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用元代著名儿科学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所写的话提醒家长,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