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办项目支出预算为38万元,实际项目支出资金为38万元,100%完成了项目支出预算。2020年的项目支出为38万元,其中事业单位登记经费15万元;编制实名制经费6万元;机构编制核查经费5万元;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5万元;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经费3万元;权责清单改革审核4万元(到项目)。根据年初绩效目标任务,将绩效目标进行细分,由相关的业务科室负责。项目资金严格执行单位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算要求的绩效任务。现将本年度我办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我校2020年的项目安排主要为了完成全年机构编制工作经费主要用于事业单位登记、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培训、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编制证及法人证书的工本费、政务和公益中文域名运行经费,以及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所需开支。
二、绩效目标情况
根据年初确定的绩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时进行细化,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确保绩效目标实现。
(一)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宣传,党管编制的原则得到贯彻落实。由主任负责,副主任为责任人。
(二)开展机构编制业务工作,确保完成全年机构编制各项业务工作。由分管副主任负责,各股室负责人为责任人。
(三)推进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服务。由副主任负责,综合股负责人为责任人。
三、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得分情况分析(100分)
(一)项目决策(20分)
(1)项目目标(4分)
我单位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设立了明确的目标,且目标细化、量化到了具体的每一项工作,该项指标得(4分)。
(2)决策过程(8分)
1.决策依据(4分):专项资金的使用符合相关规定,制定了2020年度机构编制工作计划,该项指标得4分。
2.决策程序(4分):专项资金的使用符合申报条件,批复及时,该项指标得4分。
(3)资金分配(8分)
1.分配办法(4分):我单位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有明确的资金分配办法,资金分配因素全面合理。
2.分配结果方面(4分):根据年初制定的预算计划,各项工作的开展与资金的使用方面与年初计划及资金分配办法存在一定的出入,但总体上分配公平合理。
(二)项目管理(23分)
(1)资金到位(5分)
1.到位率(3分):2020年度市财政给我办38万元专项资金,实际到位38万元。
2.到位实效(2分):资金到位及时,未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
(2)资金管理(8分)
1.资金使用(6分):资金依法依规给付,无截留挪用情况、无超标准开支情况,有被挤占现象。
2.财务管理(2分):我单位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费用支出需经手人、证明人、财务领导签字后才能予以报销,会计核算规范,但有执行制度不严现象。
(3)组织实施(10分)
1.组织机构(2分):我单位成立了专项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分工明确。
2.项目实施(3分):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各项目的实施,并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目标。
3.管理制度(6分):我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在使用过程严格执行了相关管理制度。
(三)项目绩效(54分)
(1)项目产出15分
1.产出数量(5分):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和预算编制计划,我单位完成了年初制定了工作目标。
2.产出质量(4分):做好了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断完善相关职能职责和协调机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巩固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成果,全面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在全面完成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改革的基础上,推进自然资源、跨领域跨部门等综合执法改革;构建简约高效基层治理体制,强化乡镇(街道)对县区派出机构管理职能;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做好事业单位登记工作,推进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提高了我市机构编制工作水平。
3.产出实效(3分):每一项项目的开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4.产出成本(3分):2020年专项资金预算资金38万元,到位38万元,实际支出专项资金38万元。
(2)项目效果(39分)
1.经济效益(7分):通过项目的实施,大幅提高了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理论水平、决策能力,进一步理顺了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效能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2.社会效益(8分):通过项目的实施,为我市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干部队伍 。
3.环境效益(8分):通过项目的实施,督促机关事业单位履职尽责,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4.可持续影响(8分):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机关单位提升效能和提升干部执行力,促进市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5.服务对象满意度(7分):群众满意度98%。
四、绩效自评情况
我办严格按照财政要求编制部门预算。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厉行节约,坚持政府集中采购,严格执行“三公”经费的支出标准,规范公务接待管理,“三公经费”变动率比上年减少约11%,预算控制率、公用经费控制率、政府采购执行率等均达标;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支出开支、审批、报销等各项制度和程序,强化开支的计划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各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跟踪评估机构改革后政府各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突发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责情况,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单位的职能职责和协调机制。
(二)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巩固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成果,跟踪评估涉改事业单位“三定”规定、机构编制调整文件落实情况,全面推进了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三)整合行政执法体系。在全面完成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改革的基础上,推进了自然资源、跨领域跨部门等综合执法改革。
(四)构建简约高效基层治理体制。在全面完成乡镇(街道)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持续深化乡镇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坚持扩权赋能和减负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乡镇(街道)对县区派出机构管理职能。
(五)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全年完成事业单位变更登记36家,设立登记4家,注销登记11家,证书补领3家,进行年度报告公示430余家;办理入编手续1489人次,出编手续 909人次,完成编制实名制统计650余家,推进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等工作,解决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五、存在问题和建议
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技术性较强,预算单位业务性质不同,预算项目存在较大差别,预算指标体系建立难度较大。建议建章立制,按照国家、省市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详细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度,规范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跟踪监控等工作流程,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议项目资金按要求需逐年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