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科学赶超、领跑永州”的目标,积极推动“四化两型”社会建设,县域经济实现大跨越,成功挺进全省二十强。
一、综合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68.83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71.55亿元,增长12.2%。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1.8:38.8:39.4调整为20:39.2:40.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2.7%、43.3%和54%,分别拉动GDP增长0.3、4.54、5.6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6.6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37 %,其中稻谷播种面积82.19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8.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 5.66 %;棉花种植面积 0.46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 22.56 千公顷,比上年增长8.05%。全年粮食总产量65.09万吨,增产3356万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
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7.1%,林地面积154万亩。主要林产品产量:油桐籽 715 吨,油茶籽17043吨,板栗1602吨,木材采伐量11.62万立方米,竹材22.83万根。
表2 主要林产品产量 | |||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油桐籽 | 吨 | 715 | 10 |
油茶籽 | 吨 | 17043 | 13.47 |
板栗 | 吨 | 1602 | 9.58 |
木材采伐量 | 万立方米 | 11.62 | 33.87 |
竹材 | 万根 | 22.83 | 29.06 |
在中央和省良种补贴、母猪饲养补贴、疫病控制、生猪保险及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养殖业发展加快。全年肉类总产量9.14万吨,增长3.3%,其中,猪肉7.1万吨,增长 3.0%。生猪出栏 102.97万头,增长3 %;存栏67.06万头,增长12 %。水产品产量5.27万吨,增长9.11%。
表3 主要畜牧业、渔业产量 | |||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9.14 | 3.3 |
#猪肉 | 万吨 | 7.1 | 3.0 |
生猪出栏 | 万头 | 102.97 | 3.0 |
生猪存栏 | 万头 | 67.06 | 1 |
牛出栏 | 万头 | 1.31 | 3.1 |
羊出栏 | 万头 | 5.26 | 1.0 |
家禽出笼 | 万羽 | 1196 | 4.4 |
水产品产量 | 万吨 | 5.27 | 9.11 |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3.75%。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7.8千瓦;联合收割机达654台,增长29.5%。实际机耕面积达72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2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产值195亿元,工业增加值57.33亿元,分别增长16.9%和12.7%。其中规模工业完成产值113.7亿元、增加值35.64亿元,分别增长17.7%和14%。
表4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 |||
指 标 | 计量单位 | 产量 | 同比±% |
原煤 | 万吨 | 55 | 29 |
发电量 | 万千瓦小时 | 136021 | 27.8 |
大米 | 万吨 | 24.9 | 33.9 |
精制食用植物油 | 万吨 | 4.24 | 15.6 |
速冻米面食品 | 万吨 | 3.05 | 40.6 |
罐头 | 万吨 | 3.5 | 5 |
印染布 | 万米 | 324 | 36.2 |
人造板 | 万立方米 | 9.83 | -41.2 |
家具 | 件 | 16829 | 33 |
水泥 | 万吨 | 191.27 | 88.9 |
日用玻璃制品 | 万吨 | 1.12 | -33.1 |
生铁 | 万吨 | 1.6 | 72.5 |
铁合金 | 万吨 | 14.13 | -18.6 |
祁阳经济开发区新增入园企业11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3亿元,实现税金1.72亿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9亿元,增长2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 1.5亿元。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51亿元,增长8.5%。资质等级以上企业13个,完成总产值17.83亿元,增长2.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44.3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34.01亿元,增长 38.7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19 亿元;第二产业投资90.17亿元;第三产业投资 52.03 亿元。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投资41.08 亿元;非国有投资79.03 亿元。全年全县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09 个,新开工项目158个 。全年共实施重点工程项目60个,完成投资58.6亿元。
全年完成工业投资总额90.17亿元,增长57.15 %;工业技改投入48.8亿元,增长19.18 %。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38 亿元,比上年增长0.4 %。商品房竣工面积 63.89万平方米,销售建筑面积61.47万平方米,销售额17.12亿元。
表5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分行业情况
指 标 | 2012年 | |
绝对额 | 增长 | |
(万元) | (%) | |
固定资产投资 | 1443884 | 35 |
其中: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 | 1340124 | 38.7 |
分产业 | | |
第一产业 | 21911 | -63.58 |
第二产业 | 901703 | 57.15 |
第三产业 | 520270 | 57.92 |
分行业 | | |
农林牧渔业 | 21911 | -63.58 |
采矿业 | 10003 | -53.23 |
制造业 | 807100 | 93.7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 | 84600 | -37.66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8300 | -41.55 |
批发和零售业 | 14800 | -51.95 |
房地产业 | 103760 | 0.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98800 | 0.97 |
教育 | 10700 | -13.71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159310 | 155.76 |
五、贸易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分地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3.5亿元,增长16.2%;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83亿元,增长8.4%。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3.45亿元,增长9.2%;零售业完成28.25亿元,增长16.1%;餐饮和住宿业零售额6.62亿元,增长14.4%。
全年进出口总额48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出口 4487万美元,增长 4.7%;进口402 万美元,增长 33.1 %。
全年内联引资项目 59个,引进外资项目8 个,合同引资1.99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 8550 万美元。67个项目中,工业项目28 个,占总项目的 41.7%;农业项目16个,占总项目的23.8 %;其他项目23个,占总项目的34.5%。
全年内联引资项目 59个,引进外资项目8 个,合同引资1.99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 8550 万美元。67个项目中,工业项目28 个,占总项目的 41.7%;农业项目16个,占总项目的23.8 %;其他项目23个,占总项目的34.5%。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1.8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1亿元。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全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7.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县公路线路年末里程32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41 公里。全年货物周转量111537万吨公里,其中公路77727 万吨公里,水运33810万吨公里;货运量1043万吨,公路996万吨,水运47万吨。旅客周转量102697万人公里,其中公路102182万人公里,水运515万人公里;客运量5045万人次,其中公路4986万人次,水运59万人次。
表6 客货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 单 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旅客运输量 | 万 人 | 5045 | 6.5% |
旅客运输周转量 | 万人公里 | 102697 | 6.4% |
货物运输量 | 万 吨 | 1043 | 8.3% |
货物运输周转量 | 万吨公里 | 111537 | 8.2% |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量3917.14万元,电信业务总量4496万元,移动业务总量1.16亿元。
七、财政、金融和证券保险业
全年全县总收入完成8.16亿元,较去年增加1.36亿元,增长20%。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99万元,同比增加8308万元,增长20%;一般预算支出27.1亿元,增长23.7%。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5.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9.7%、教育支出增长36.9%。
表7 财政收入分项情况
指 标 | 绝对数(万元) | 比上年增长(%) |
一般预算收入 | 30002 | 16 |
# 增值税 | 4489 | 6.7 |
营业税 | 9804 | 38.6 |
企业所得税 | 2352 | 200.8 |
个人所得税 | 1045 | -26.2 |
契税 | 2704 | -17.7 |
上划中央收入 | 25246 | 17.2 |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2.66亿元,比年初增加26.3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25.39亿元,比年初增加3.2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4.32亿元,比年初增加22.2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3.88亿元,比年初增加5.9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9.92亿元,比年初增加0.9亿元;中长期贷款为43.88亿元,比年初增加5亿元。
表8 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指 标 | 绝对数 (万元) | 比年初增加 (万元) | 比年初增长(%) |
年末各项存款余额 | 1726561 | 263073 | 17.98 |
# 单位存款 | 253947 | 32444 | 14.65 |
居民储蓄存款 | 1443233 | 222142 | 18.19 |
年末各项贷款余额 | 638827 | 59357 | 10.24 |
# 短期贷款 | 199172 | 9542 | 5.03 |
中长期贷款 | 438781 | 50173 | 12.91 |
证券市场发展步伐加快。年末全县证券公司营业网点1家,期货公司营业网点1家。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有学校 191所,其中高中6所,职中5所,398个班;初级中学35所,548个班;小学145所,1542个班。全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招生4891人,在校学生达到10755万人;普通高中共招生4726人,在校学生达到13041万人;初中共招生11218人,在校学生达到32277万人。全县小学生升初中比率为100%,初中升高中比率为97.25%,2012年参加高考人数4953人,本科以上上线人数 1785人,其中重点本科上线445人。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发展壮大。全县现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228个,其中幼儿园319所,普通中小学7所,职业学校2所。
表9 全县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单位:人
指 标 | 招生 | 在校生 | 毕业生 |
中等职业教育 | 4891 | 10755 | 3857 |
普通高中 | 4726 | 13041 | 4054 |
初 中 | 11218 | 32277 | 10457 |
普通小学 | 15340 | 75936 | 11471 |
学前教育 | 19170 | 22423 | 12084 |
全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9个,实现产值29.8亿元,增长33.8%;增加值9.1亿元,增长28.5%。全年共申请专利245件,授权专利150件。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年末有县级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73千册;剧场、影剧院1个;乡镇文化站25个。广播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6.5万户。
全年全县销售中国体育彩票1100万元,群众体育活动参与人数15万人,举办体育比赛活动50次。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 58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 35 个,妇幼保健院 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 1个,共拥有床位 2799 张。其中乡镇卫生院 30个,拥有床位 949 张。现有执业医师和助理工程师 1251 人,注册护士 896 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继续推进,全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 80.28 万人,平均参合率 98.32 %。
十、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据2012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县总人口106.01万人,常住人口为86.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6万人。全年全县出生人口12100人,人口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6300人,死亡率为6.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0‰,人口性别比为114.35。
年末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8.9万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2.1 万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8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万人。
全年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9371人,比上年增加1425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5400.14万元,比上年增加1686.1万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9349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6499.7万元,比上年增加2844.9万元。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11849.84万元,比上年增加4531万元。
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816元,增长18.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6959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76元,增长14.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091元。
十一、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897万元,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968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87.6%,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89.4%。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全县已建有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达23815公顷 。
全年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初步核算,2012年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3.56%。
全年安全生产事故38起,比上年减少43起,下降54%;死亡8人,比上年减少3人,下降27%,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2年度“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
公报注释:
1. 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 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 所有增长或下降速度均为同上年相比较。
4.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部分农业数据来自县农村工作部;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县商务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运管所及公路局;邮电通讯数据来自县邮政局、电信局、移动公司;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县人民银行;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县科技局;文化数据来自县文广新局和县广播电视台;卫生数据来自县卫生局及新农合办;体育数据来自县体育局;人口数据来自县公安局和计生委;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民政局;环境保护数据来自县环保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安监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