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建设开放、文明、富裕、和谐、幸福的新宁远,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较快、结构趋优、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推动了“十二五”稳步发展。
一、综合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898432万元,同比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8273万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4493 万元,同比增长1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5666万元,同比增长12.3%。按常住人口核算的人均GDP12697元,较上年增加1476元,同比增长13.2%。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28:35:37调整为26.5:36.1:37.4,二产业、三产业占比分别上升1.1和0.4个百分点,一产业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县年末耕地面积382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8380公顷,旱土面积9890公顷。随着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民生产积极性稳步提高。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8343万元,同比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197426万元,同比增长3.3%;林业产值30034万元,同比增长9.0%;牧业产值 166023万元,同比增长3.7%;渔业产值24902万元,同比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958万元,同比增长15%。
粮食生产连续9年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3000公顷,共收获粮食303225吨,同比增长1.5 %。经济作物中,烤烟种植面积8.3万亩,收购烟叶21.79万担(含级外烟叶12697担);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增长,特别是油菜籽播种面积达2590公顷,产量4118吨,分别增长57%和43.2%。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如下表:
品 名 |
播种面积 ﹙千公顷﹚ |
同比增减 ﹙%﹚ |
产量 ﹙吨﹚ |
同比增减 ﹙%﹚ |
粮食作物 |
53 |
1.0 |
303225 |
1.5 |
其中:稻谷 |
40.6 |
0.1 |
261762 |
1.0 |
薯类 |
5.57 |
3.1 |
26077 |
3.9 |
豆类 |
4.67 |
2.1 |
10147 |
3.2 |
蔬菜 |
9.21 |
0.8 |
302410 |
1.0 |
瓜果 |
0.61 |
5.1 |
18959 |
8.6 |
水果 |
8.11 |
3.6 |
63302 |
7.6 |
林业生产步伐加快。全县上下掀起建设“绿色宁远”的高潮,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1.4%,较上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3787公顷,比去年增长68.8%。主要林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油茶籽 11260吨,同比增长15.5%。
畜牧业发展平稳。全县各类畜牧及水产品产量较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主要畜禽及水产品产量如下表:
品 名 |
计量单位 |
数 量 |
同比增长﹙%﹚ |
肉类总产量 |
吨 |
81196 |
0.3 |
出栏肉猪 |
万头 |
91.18 |
3.0 |
出栏牛 |
万头 |
1.55 |
2.6 |
出栏羊 |
万只 |
1.07 |
1.0 |
出笼兔 |
万只 |
394.4 |
8.0 |
出笼家禽 |
万只 |
799 |
4.4 |
禽蛋产量 |
吨 |
1883 |
6.0 |
生猪存栏 |
万头 |
62.1 |
1.0 |
牛存栏 |
万头 |
6.62 |
1.0 |
兔存笼 |
万只 |
143 |
7.5 |
家禽存笼 |
万只 |
390 |
0.5 |
水产品产量 |
吨 |
17988 |
8.9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12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795286万元,同比增长2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0271万元,同比增长28.96%,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35015万元,同比增长19.93 %。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 268239万元,同比增长17.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3872万元,同比增长23%;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04367万元,增长5.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家,其中本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家。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44037万元,同比增长26.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08%,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规模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品 名 |
计量单位 |
产 量 |
同比增减(%) |
钢材 |
吨 |
80981 |
2.5 |
水泥 |
吨 |
1976538 |
52.7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100.47 |
35.6 |
自来水生产量 |
万立方米 |
1796 |
1.01 |
机制纸及纸板 |
吨 |
15852 |
18.03 |
, , 大米 |
吨 |
47161 |
39.9 |
铅 |
吨 |
45480 |
- |
建筑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5.63亿元,同比增长20.9%。全县具有三级质资及以上的建筑企业增加到10家。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8335万元,同比增长25.8%,实现税金总额6462万元,较上年增长95.2%,施工项目招投标推行面达到10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 %。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1653万元,同比增长3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57331万元,同比增长50.21%,占全部投资的72.2%,是拉动投资的主要动力。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14322万元,增长11.57%。投资结构趋于优化,第一产业投资123864万元;第二产业投资245677万元,其中工业完成投资244277万元,增长37.7%;第三产业投资402112万元,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为16.1:31.8:52.1,第三产业比重呈逐年增大趋势。
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商品房完工面积3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0%,商品房销售面积18.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3%。2012年我县商品房销售均价为2390元/平方米,较上年增长34.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752万元,同比增长1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281585万元,同比增长15.6%;住宿餐饮业28167万元,同比增长18.9%。分地区看,城镇实现零售总额286528万元,增长16.1%,农村实现零售总额23224万元,增长14.7%。年末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达 16家,比去年增加 2家,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3 家,与上年持平。
六、招商引资和旅游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2012年我县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2个,比去年增加1个,实际到位外资6500万美元,内联引资32.5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30%、13.6%。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额6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额2100万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5%、195%。
旅游业蓬勃发展。今年我县大力推进旅游强县,成功举办了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大大提升了我县旅游知名度。2012年共接待游客448.6万人次,较去年增长6.97%,其中国内游客444.8万人次,入境游3.8万人次,分别同比增加7%、3%;旅游总收入25.5亿元,同比增加11%,其中创外汇500万美元,同比增长9%。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随着今年厦蓉和二广高速在我县相继开通,我县四通八达的城乡公路立体交通网络雏形基本形成,全县公路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3202.8公里,其中省道367公里,县道338公里,乡道759.07公里,村道1652.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6公里,其中二广高速52.7公里,夏蓉高速33.3公里。全年实现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82907万吨公里,较上年增长28.5%。旅客周转量8418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
邮电通信稳步发展。2012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达16230万元,同比增长9.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44.2万元,电信业务总量3006.4万元,移动业务总量9425万元,联通业务总量1954.3万元。年末小灵通用户922户,固定电话用户33277户。移动电话用户共312229户,其中使用移动网络176930户,使用联通网络103601户,使用电信网络31698户。互联网发展迅速,全年新增用户4671户,达到25015户。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7345万元,同比增长3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424万元,同比增长36.9%。在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47854万元,占财政总收入达到 71.06%。上划中央收入11809万元,同比增长11.5%,上划省级收入4110万元,同比增长13.7%。全年财政支出231095万元,增长14.9%。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3437万元,比上年增长16.1%,政府基金支出7658万元,比去年下降11.7%。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进一步突出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其中:医疗卫生支出29398万元,同比增长1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465万元,同比增长2.3%;教育支出52230万元,同比增长19.2%;农林水事务支出34570万元,同比增长48.2%。
金融市场保持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8219万元,比年初增加162794万元,同比增长20.47%。其中个人存款余额为735142万元,较年初净增113867万元,同比增长18.33%。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24940万元,比年初增加66590万元,增长18.58%,同比多增14580万元。
保险业略有下降。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3658万元,下降 3.5%。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792万元,同比增长18.7%;人寿保险保费收入8759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1.5%;中华联合保险保费收入1107万元,同比增长0.36%。保险赔付额共计6012万元,同比增长29.8%。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842万元,同比增长22.2%;中华联合保险赔款支出427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寿险赔款给付3743万元,同比增长40%。
九、教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得到巩固。全县共有中小学校93所,其中:中学35所,小学58所,教学点274个;在校学生100807人,其中:中学学生32471人,小学学生68336人;教师总数7662人,其中:中学教师3502人,小学教师4160人。职业教育学校4所,教师278人,学生2398人;幼儿园 262所,教师2756人,学生33012人。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年末全县实有卫生机构30个,其中县级医疗服务单位3个,建制镇卫生院17所,妇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私营医院6所。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63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747床。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年实施22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分别削减1.95%、8.96%、0.1%、15.73%,圆满完成减排任务。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2012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7起,死亡12人,同比事故起数持平,少死亡11人,下降47.83%,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34人,同比下降15.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57人,同比下降10.92%;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5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2012年全县年末人口84.5万人,常住人口为71.02万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37.65万人,女性人口33.3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3:100。城镇人口为24.93万人,城镇化率为 35.1%。全年出生人口数11417人(包含2011年漏报人数),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为122:100。死亡人口数369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9‰。
居民收入持续攀升。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2元,同比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104元,同比增长21.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4316元,同比增长17.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37元,增长20.6%。期末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共计25358人,比年初增加930人,在岗职工年均工资34798元,比上年增加6245元,增长21.86%。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全县全年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570051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4171人,比2011年增加269人;企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714人,比上年减少234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527166人,其中新农保居民511430人,城镇居民15736人。医疗保障不断完善。全县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178147人,其中城镇居民153292人,职工24855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689143人。
就业局势稳定向好。全年安排就业培训14218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培训5311人,失业人员培训3102 人,创业培训2636人,其他培训3169人。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7328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2012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263户,人数达60115人,比去年增加15139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655户,总人数达19906人,比2011年增加8332人。五保户人数7362人,比去年增加5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人数11221人。
注:
1、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
本公报所使用的2012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