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4311030021/2024-00741 | 分类: | |
发文机关: | 冷水滩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 发文日期: | |
名称: | |||
文号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冷水滩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统筹谋划、高位推进、狠抓落实,全区非遗系统性保护结出累累硕果。
宣传:讲好冷水滩故事
近年来,冷水滩利用春节等特殊节点,宣传讲好冷水滩非遗故事。
今年春节,区融媒体中心分别制作短视频对省级非遗项目——黄阳司扎故事、市级非遗项目—黄阳司鱼鲊进行宣传,并在湖南日报《湘味年俗》上宣传。这既是对当地美食、美景的宣传,更是的非遗项目和传统文化弘扬,也因为这些非遗的存在,让“年味”更浓。
同时鼓励传承人利用抖音、快手,制作微视频进行宣传。2023年5月,“开放、融合、创新——文化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文艺演出非遗展示活动在区政府广场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同频共振。同时,在“冷水滩发布”开设了非遗专栏,对黄阳司扎故事、黄阳司鱼鲊、黄阳司土陶、冷水滩祁剧、李氏剪纸等非遗项目宣传报道,并在央媒、省媒予以发表,宣传了冷水滩区的非遗魅力。
创新:打造“非遗+”品牌
为了弘扬市级非遗项目——祁剧的发展,区文化艺术团投入近23万元,创演现代小型祁剧——《明山月色》。该剧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符合新时代文艺创作中“新时代山乡巨变”重点剧目要求,具有主旋律作品的时代性。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排练,将代表冷水滩区参加湖南省第八届文化艺术节。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阳司扎故事的冷水滩区黄阳司镇被评为2021—2023年度“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为不断推进“非遗+”发展,该区今年将“黄阳司扎故事”和冷水滩祁剧创新融合打磨了一台《醉打山门——十八罗汉》的新故事,并在全市非遗·工匠技艺展示展演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进行了展演,大力宣传了冷水滩区非遗,提升了影响力,增强了生命力。
同时,冷水滩区文化艺术团积极开展搞好惠民演出活动,坚持以“雅俗结合”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送祁剧下基层、进村,进一步发展文艺服务演出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同欢同乐,大力宣传戏曲文化,每年完成演出40—60场次,观众达几万人次。
传承:维护文化多样性
近年来,区文旅体局不定期组织区非遗中心、区文化艺术团以黄阳司扎故事、李氏剪纸、祁剧表演等非遗项目到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意识,普及了非遗知识。
截至今年7月,全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22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7人。其中,黄阳司扎故事是省级非遗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传承人5名;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传承人40名。全区已形成了比较完整非遗名录体系。
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该区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近年来,黄阳司扎故事、冷水滩祁剧作为民俗,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冷水滩区普利桥镇传统社日,普利桥“二·八农耕文化节”更是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到社场进行生产、交易,带动当地经济;永州刘氏水饺、冷水滩鱼鲊等、黄阳司土陶、文氏软骨三合方等传统技艺更是通过产品来实现文化消费的提高,解决部分就业。
永州龙舟运动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永州市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2023年“永州陆港杯”中国龙舟公开赛在冷水滩区潇湘平湖举行,精彩的赛事和具有独特的魅力非遗使运动员和游客流连忘返。目前,全市共有龙舟200余条,冷水滩、祁阳、东安、道县等地都常年举办龙舟赛。通过承办此类比赛,大大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和旅游业全面恢复,拉动全区的社会经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