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4311030021/2025-01152 | 分类: | |
发文机关: | 冷水滩区人社局 | 发文日期: | |
名称: | |||
文号 : |
2024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人社部门关心指导下,冷水滩区人社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稳就业、强保障、聚人才、防风险、办实事,以“三基六化”建设为抓手,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2024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511人,每月城镇入户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转移就业率94.46%,就业服务率、跟踪回访率100%;失业人员再就业294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85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9327人,青年见习1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2%,每月稳定控制在目标任务3.5%以内;311服务覆盖人数4063人,服务覆盖率104.5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40人。各项指标任务按时序保质完成,全区就业创业大环境得到优化。一是推动就业出实招。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针对重点群体,结合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44场次,推送就业岗位信息8.2万条。二是强化培训提能力。开展各类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总人数1326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326人次,创业培训290人次,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人次 937人。三是促进创业带就业。把支持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突破口,严把关、强宣传、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推动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快速发展,让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成为为企纾困的有力手段。今年来,共考察创业担保贷款48笔,银行实际发放贷款36笔,发放金额2414.4万元,共带动就业人员750人,其中小微企业发放6笔,发放金额1488.4万元。四是落实政策兜底线。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促就业稳岗政策,加强宣传,提高政策送达率和知晓度,确保落地见效。今年以来,发放1458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和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639.76万元;为836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发放岗位补贴797.47万元;发放见习单位就业见习补贴219人次94.24万元;为7家个体工商户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4万元。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保障底线。2024年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31.6万人,扩面新增2.8%;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27万余人;失业保险参保约3.49万人,扩面新增3.59%;基本养老保险共征缴基金约4.986亿元(不含职业年金);全年办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业务994人,发放补贴资金3178万元;提高全区退休人员待遇,冷水滩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18元增至每人每月128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实现“十九连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改革后实现“八连调”,今年人均分别增资97.27元和144.78元。工伤保险新开工建设项目参保率达100%。全区社会保障工作开展有力有序。一是落实落细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全区失业保险延续实施阶段性降费,惠及1218家企业共计金额1522.26万元;为234家企业发放稳岗资金148.5万元;为17家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3.9万元。工伤保险延续实施阶段性降费,惠及956家企业共计金额约1300万元。二是抓实抓细基金监管日常工作。扎实开展我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开展常态化网上巡察,按时提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预警信息,及时向社保经办机构下发上月预警和疑点信息。今年以来,共通过大数据比对接收287条预警信息,截止10月底已全部核实处理完毕,核查率100%,追回基金损失7.95万元。三是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行动。实施全民参保行动,落实基本养老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加强参保数据动态管理和分析运用,分类施策、精准扩面,实现有参保意愿的人员应保尽保。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改革成果,将新增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及时纳入城乡居保制度范畴,实现全覆盖工作常态化和动态化管理,做到数据应核尽核、待遇应发尽发、代缴应缴尽缴。
(三)提高人事人才工作质量,服务区域发展大局。一是坚持公平公正,选好人才。2024年我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54人,安置免费师范生113名,政策安置经开区事业单位分流人员103人,退伍安置退役军人52名,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期满安置5人,医卫系统委培生、大学生村医安置53人,基层水利特岗生安置4人;为全区事业单位申报中级、副高、正高职称分别为241人、210人、22人,为民营企业申报与评审初中级职称52人;为园区企业引进科技创新人才2人,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人社力量;招募“三支一扶”人员5人,全区人才储备得到充实。二是坚持分类施策,育好人才。完成全区各类人才数据统计上报工作、指导全区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指导全区工勤技能岗位人员完成(1-5级)考试;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与新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全区113名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都进行了岗前培训,人才队伍素质得到提升。三是坚持奖优惩劣,管好人才。我区从2022年实施事业单位管理岗等级晋升工作以来,晋升六级职员9人,晋升七级职员41人,晋升八级职员106人,人均月增工资为363.36元。高质量完成2024年度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完成全区5687名事业编制人员(包括机关工勤人员)年度考核,其中考核优秀人员共计1214人;对“吃空饷”问题进行常态化督查,清理长期在编不在岗、“吃空饷”人员122人,已追缴病假期间多发工资及待遇1595104.9元。四是坚持待遇保障,留好人才。及时核定新进人员工资,保障新进人员工资待遇;调整10374名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人正常晋升工资,人均每月增加76.7元;完成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71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审核,人均每月增加365.58元,其中:晋升六级职员人均每月增加512元,晋升七级职员人均每月增加448元,晋升八级职员人均每月增加318元;动态监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情况,保证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根据上年度医院考核情况,审核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审核全区事业单位和机关工人372人退休待遇;完成94名事业单位和机关工人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审核,其中在职死亡14人,办理遗属苦难补助人员47人次。
(四)切实维护劳动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社系统各劳动行政执法主体积极作为,有效地化解了存在的劳动纠纷与矛盾。一是劳动监察监管有力。2024年冷水滩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接到电话投诉923起,窗口接待投诉431起,国家欠薪平台接到投诉638起,一体化平台接到投诉46起,上级交办信访投诉125起,合计接到投诉2163起;其中立案查处 133起,为 872位农民工立案追讨回11675656元工资。开展根治欠薪冬病夏治专项行动,采取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检查、联合办案、联合督查等方式,坚决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违法行为。二是劳动争议仲裁调裁高效。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积极推进“互联网+调解”工作方式,建立“快立、快审、快结”维权绿色通道,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今年以来现场接待来访劳动者1900余人,受理仲裁申请230件,结案219件,调解成功148件。全国调解平台线上受理调解申请135件。共为劳动者追讨劳动报酬、经济补偿金、工伤赔偿金等共计290万元。三是接访回访群众满意。全年累计受理信访案件24余件,办结率100%,实现赴省进京“零上访”目标。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了企业劳动用工风险的防控能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实现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在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共计54家。对新业态劳动者权益维护保障工作,通过对新业态劳动者进行了走访调研,深入了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妥善处理涉新就业形态矛盾纠纷。全区劳动关系在积极作为中得到了改善。
(五)推进行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基层软硬实力进一步夯实。以就业和社会保障“三基六化”建设为抓手,引导各乡镇街道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的执政理念,构筑起覆盖“区、乡、村”的三级就业社保服务网络。打造过硬服务队伍。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保服务平台与同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共建共享,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打造智能化、信息化就业社保平台,推进“六化”建设和服务,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前初步完成50%以上的村。二是充分就业村(社区)建设作用凸显。全区充分就业社区(村)共有登记失业人员1533人,提供岗位推送7842条,职业培训信息1005条,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274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4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三是就业帮扶成效明显。全区累计认定就业帮扶车间35家,建立就业帮扶基地13家,其中4家为省级就业帮扶基地,就业帮扶车间与就业帮扶基地累计吸纳91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开展劳务对接,2024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40人。2024年人社系统结对帮扶点共4个,派遣长期驻村帮扶队员2名,全年走访1200余人次。帮扶措施落实落地见效,各项任务指标圆满完成,为我区乡村振兴贡献了人社力量。
(六)大力实施民生可感行动。今年来,冷水滩区共承办省定民生实事10件31项,市定民生实事6项。截至10月,各项民生实事均达到序时进度,其中20项省定民生实事已提前100%完成。一是成立工作专班。成立由区领导牵头、各责任单位参与的实施民生可感行动工作专班,实行“一月一通报”。二是线上督查验收。依托省民生实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项目调度、项目验收、项目成效,确保项目扎实开展、验收合格、成效明显。截至11月12日,全区综合验收率为93.44%,20项任务指标已通过100%验收;上传工作动态324篇。三是邀请群众评议。引导群众参与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监督、评价工作,做到民生实事项目“亮码实施”“亮码评议”,提高人民群众对民生实事项目的知晓率、参与度、满意度。截至11月12日,全区共收到群众意见建议5108条,整体满意度为99.43%。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困难群体稳就业难度加大。受经济发展、疫情防控等影响,部分企业、行业都受到冲击,吸附就业能力下降,有的还出现经济性裁员的现象,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存在影响稳就业的不确定因素。
(二)创业担保贷款因个体经济市场主体不活跃、收取部分利息、受合作银行授信以及社保缴纳等政策条件的影响,符合贷款条件的小微企业较少,贷款申请人员和续贷人员仍在大幅减少、坏账风险增加。
(三)社保基金监管力量不足,疑点数据核查难度大。我局基金监管部门目前暂无专门编制,且仅配有两名工作人员,无法保证基金监管工作能高效地常态化开展。各险种普遍存在疑点数据历史存量大、覆盖年限长、来源渠道多、下发时间滞后、整改金额多等问题,数据核查从接收核实到追缴退回基金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手段单一且力度以及权威性不够。下发了责令改正指令书,并进行了行政处理后,最终由法院强制执行,但是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还是未解决,且时间较长,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劳动者情绪失控。同时,六个月诉讼期满后才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这么长时间中,涉案用人单位为了逃避责任而进行工商营业执照的注销,法院在执行时常常以“终结执行”而结束,给违法的用人单位提供了逃避责任的机会,也给劳动监察执法带来了无奈。
三、2025年工作谋划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找准问题、理清思路,不折不扣、从严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人社系统走深走实。
一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2025年主要指标预期目标: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5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2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00人以上;各类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总人数3200人次以上,其中:职业技能培训2800人次以上,创业培训650人次以上;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金额4300万元,其中小微企业2000万元;就业创业服务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援企稳岗补贴等各项补贴做到应发尽发。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督促各乡镇街道切实摸清底数、完善台账、动态掌握实情,加强指导、匹配和跟踪服务。继续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重点群体就业,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发挥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作用,优化岗位结构,激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主动性。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二是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积极落实创业场地、创业成功奖补等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力度,全力支持个体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扩大创业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三是着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主动将基层就业服务融入基层阵地建设,按照省人社厅统一部署建好“乐业小站”,强化数字赋能,优化“岗位发布-招聘-面试-用工”一站式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推行15分钟就业服务圈。理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民营人力资源机构的职能定位,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二是持续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持续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进一步加强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推进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巩固与提升参保率。以多形式、多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养老保险政策,积极引导适龄群众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巩固、提升参保率。突出养老金的精准发放,结合参保扩面和参保提标,逐步实现全民参保;着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社保基金安全。一方面加强社保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邀请审计部门定期对社保基金进行专项审计,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立有奖举报制度,畅通投诉渠道,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坚持原则不动摇,打击违法零容忍。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原则,不弄虚作假、不回避问题、不遮掩不足,客观真实地开展实际工作,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
三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一是搞好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在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实施职员等级晋升制。二是狠抓我区专业技术人才推荐工作。做好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和享受省、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推荐工作;做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申报工作。三是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工作。切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高人才助力全区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四是加大各重点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观念,利用线上线下各平台积极宣传人才引进政策,助力企业引进人才、培训人才、在重大科技创新人才上给予重点支持。
四是多措并举维护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多元化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本着“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加强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形成乡镇街道基层调解组织为主,企业等调解组织为辅,相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体系,通过柔性方式最大限度地将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形成多层级、多元化的劳动争议调解格局。发挥好劳动保障职能。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建立互联网应急处理机制,做好根治欠薪工作,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保障农民工权益长效机制。
五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大力推行“一次办、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继续梳理改革事项,完善要素,从办事群众的角度出发,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程序,砍掉一切不必要的环节,实行告知承诺制,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高满意度和获得感,树立“高效、便民”的服务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