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分享到:
索引号: 4311030021/2024-00690 分类:  
发文机关: 冷水滩区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4-04-16
名称: 冷水滩区“斗笠丘”变成“高产田”@湖南日报要闻
文号 :    
冷水滩区“斗笠丘”变成“高产田”@湖南日报要闻
2024-04-16           来源: 冷水滩区农业农村局 【字体:   打印

    丘陵地区耕地“小、碎、散”,政府创新模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冷水滩区“斗笠丘”变成“高产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柳英 通讯员 唐东升 邓 禹

春耕时节,永州市冷水滩区伊塘镇庙山村,村民齐光辉不再为地难耕、抛荒烦恼了。“我家之前有6亩地抛荒。村里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农机下得了地,种田方便多了,去年亩产增加50公斤。”齐光辉说。

冷水滩区地处丘陵地区,田块面积小,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斗笠丘”;这些田块交通不便、水源不好,“谁来种地”问题突出。2022年,当地政府在庙山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以财政投入为杠杆,撬动社会投入,完善给排水设施,提升农田宜机化程度,将“粮田”变“良田”。2023年这一做法在冷水滩区推广,建设高标准农田3.6万亩,逐步破解丘陵地区耕地“小、碎、散”难题。

 推进农田向种粮大户集中,解决“谁来买单”问题

4月14日,久雨初晴,庙山村农田里机声隆隆,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翻耕农田,移栽早稻。村党支部书记齐建锋一大早便到田里看移栽工作进度。

“几年前村里的田是另一番景象。”齐建锋感慨,因地处丘陵地区,田块小、梯田多、水源差,机械化水平不高、种田成本过高,效益太低,不少地都抛荒了。

冷水滩区拥有一般耕地39.6万亩,其中地势平、水源足,方便耕作的农田不足60%,其余耕地只能种一季水稻或旱粮作物,存在季节性抛荒隐患。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势在必行。

然而,丘陵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任务重、投入高,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冷水滩区财政投入1600元/亩,撬动社会投资1400元/亩,每亩平均投入达到3000元。为了不增加农民负担,该区推动农田向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由他们来融资和还款。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每年的收益用来还款。

种粮大户曾传信在庙山村流转了1200多亩地。他告诉记者:“机器进田,一天可插秧80亩,作业时间短,水稻生长时间长,去年每亩节约成本300元,亩产还多了50多公斤,有得赚!”

目前,该区计划将高标准农田全部流转给20个种粮大户和12家农业企业。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农业部门进一步明确,耕地地力补贴发放给实际种田人,粮食生产鼓励引导资金重点向这些种田大户、农业企业倾斜。

  工程实施方和耕作方一体化,破解“如何建”难题

丘陵坡耕地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永州市智能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小军参与了施工。

在庙山村一角,几辆农机正在作业。谢小军站在田埂上指向一处农田告诉记者:“施工前,坡度最高的地方达2米。很多农田表面无水,下面淤泥深厚、排水不畅,农机一进去就会陷入。”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必须做足做够;二是根据坡度确定“小田改大田”的面积,在保证同一水平面的基础上能大则大,每丘一般不超过20亩;三是在不侵占基本农田面积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田间机耕道。

庙山村党支部书记齐建锋介绍,改造后,全村耕地面积增加5%,粮油作物总产量是原来的2.6倍,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20万元左右。

为了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冷水滩区要求村委会、种田大户(企业)、有资质的建筑单位组成联合体,参与竞标、建设和耕作,让工程实施者和耕作组织方权责利统一,解决“中标主体只管改、不管种,种田主体只管种、管不到改”的问题。

目前,已有中农数字(广东)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农业企业参与,流转28个村的3万余亩土地。

 建立多方利益分享机制,破解土地流转难题

3月底,冷水滩区岚角山街道香山前村2500亩农田完成了高标准改造。

“村里建设高标准农田我是全力支持的,我家的半亩鱼塘、3分菜地都流转出去了!”村民罗佳善说。

农民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性高,这得益于政策宣传到位;同时,农田改造扎实,不搞“花架子”,让村民真正得实惠。

冷水滩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为“20年不落后”。施工使用土地平整仪,改变施工方法,降低施工成本,平整度高差不超过3厘米。对质量不好、难以种植的高岸田进行改造,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改善土壤结构与养分,有效提升耕地地力。

庙山村村民齐少华最先响应号召,流转出去5亩地。进行高标准改造后,每亩地的租金涨到400元。

70多岁的村民齐天旭看到效益这么好,今年也流转出去5亩地:“原本想留着自己种,流转出去更划算。”

不少年轻人也被机械化种田的广阔前景吸引。“代种一亩地有150元收入,国家还补贴30元,合作社每年代种1.5万亩,算下来收入不少。”23岁的曾健,从职业高中毕业后返乡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机插、收割、飞防、烘干等服务。合作社还招了4名“00后”,他们各种农机样样精通,月工资达7000元。

这两年,每到水稻收割时,还有不少饲料公司、燃料公司进村收购稻草。“以前稻草都不要;现在机器收割、打捆方便,去年一吨卖到700元,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庙山村党支部书记齐建锋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