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就是夯实基础的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点。从今年3月起,区政协深入走访了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居民小组、居民户,并到福州市鼓楼区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对我区城乡基层组织平台建设情况、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
一、基层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一)我区城乡基层组织平台建设情况
冷水滩区现有21个街道办事处、乡镇(含工业园区、马坪农业开发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后,划分为20个城市社区,165个村(农村社区)。近年来,在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2.02亿元建设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完成165处当中的130处工程建设。
(二)我区城市社区社会治理情况
我区自2014年以来推行城市社区“三个以块为主”管理方式和城区网格“1+N”工作模式,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同时荣膺“2016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奖。
1、党建引领有核心。社区党委书记和专职委员全部由街道下派干部担任,全面领导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自治和社区“一办三中心”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党在社区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党支部+网格”的组织模式,将党的组织覆盖到每个网格,将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
2、“以块为主”顺职责。一是人权下沉,人员管理“以块为主”。街道下派到社区的所有工作人员,以社区工作为唯一岗位,做到专职化。二是财权下放,资金管理“以块为主”。按照“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社区列为独立的区级财政预算单位,按照每一个城区社区工作经费不低于60万/年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 三是事权下派,服务职能“以块为主”, 69项公共服务事项已在城市社区全面落地。
3、服务群众“零距离”。充分依托“智慧永州”综合应用平台,强化信息化支持,加强职能部门联动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网格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扎根群众的优势,用“数据服务群众”的方式来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办事效率,通过“五创”工作“1+N”模式全覆盖,将社会治理和网格化工作进一步结合起来,将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一网打尽”,实现“服务群众一百米”的新突破。
(三)我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情况
自2017年以来,我区提升村级运转经费,达到村均17万元。村干部月报酬提高到2889元,是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基本达到职业化的待遇需要。对全区165个村的综合服务平台实行高标准新建或改扩建,村均投入超过100万元,服务平台办公面积村均达到700平方米,信息平台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普遍运用。并通过“大学生村官”、“三类人员选拔公务员”等激励机制,暂时解决了一部分基层人才缺乏的问题。
4、福建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福州市鼓楼区是福建省社会治理创新实验区,以全国文明社区杨桥河南社区为例,社区党委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服务群众新模式,以“助老、助残、助学、助业”等服务为依托,精心打造服务品牌,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二、我区基层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强。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也大量沉淀到社区,使得居委会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加上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收入待遇偏低,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二是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区、街、社三级纵向式社区组织构建,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
三是以行政为主导的社区工作模式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口的流失。农村人口净流出加剧,大量农村人口“离土又离乡”,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导致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社会治理主体弱化。农民群众在农村事务中“失语”,是现阶段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是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高。部分基层干部受“官本位”思想影响,职责认识比较模糊,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不足,把农民当作管控的对象,而非服务的对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农村各类矛盾纠纷日趋复杂突出,化解难度较大。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出现,许多矛盾相互交织,化解难度日益加大。
三、创新我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
(一)坚持“一个核心”,理顺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工作体制和职能职责
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党建触角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清理村、社区工作事项,理顺关系,合理划分政府公益性工作和生活服务职责范围,强化村、社区服务功能和自治功能。村、社区应分设政府公益性工作和居民生活服务工作机构。将承担行政职能的社区工作站和承担社区服务功能的社区服务站进行分设,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二)夯实“两个基础”,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一是夯实村、社区组织建设。建强党的组织,选准、配优基层骨干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社区工作队伍。鼓励和吸引年轻、有能力的热心人士投身村、社区工作岗位,努力实现基层干部队伍的专职化、年轻化。
二是夯实村、社区法制建设。以法治化为导向,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让“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法律法规。
三是建立行政事务进村、社区准入机制。村、社区的工作要围绕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有效实施自治事务。凡属于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不得转嫁给村、社区;凡依法由村、社区协助的事项,应当为村、社区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对确需进入村、社区的行政性事务,必须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给基层组织以充分的自主空间。
(三)打造“三个平台”,实行优质服务
一是打造网上服务平台。进一步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智慧永州”城乡一体化推广,推进城乡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村、社区群众提供24小时的各种信息咨询和服务。进一步拓展网格化平台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管理网、农村管理服务网、治安防控网“三网”融合。
二是打造村、社区便民服务平台。坚持建、管、用结合,做到“建、管、用”均优质高效。严格按照《冷水滩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管理运行办法(试行)》进行规范管理,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三分之一的空间用来进行日常工作办公,三分之二的空间用来为老百姓进行综合服务。搞好日常管理,落实便民服务事项,确保161项便民服务事项全部落实,老百姓办事基本不再出村,实现“服务群众一百米”的新突破。
三是打造群众利益诉求平台。以加强城乡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为抓手,推行“阳光信访”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打造阳光透明、便捷高效的信访服务平台。设立针对群众利益诉求的平台,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文关怀。以平安创建、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搞好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打造人文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
(四)组建四支队伍,打造精品社区
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基层便民服务队”“社会志愿者服务队”和“网格员服务队”四支队伍,开展便民利民惠民服务,坚决杜绝好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停在嘴上”,确保党的惠民政策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真实惠,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