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永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劳动及与外地人的交往中,逐步演化、发展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永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永州的历史和现状,服务当前和今后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永州地方风情的内容极其丰富。地方语言,民族服饰,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婚丧喜庆的重大礼仪,传统的节日活动,以及文娱体育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例如方言,各县都有县内通用的“官话”,又有不同类型的“土话”,语音千差万别,多数人既讲“土话”,又讲“官话”,实行“双语制”。又如待人接物,从见面到让座,从斟酒到吃菜,都有不同的讲究。同时,由于永州境内住有汉、瑶、壮等不同民族,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别。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永州各地风俗习惯仍然有着以下共同特征:
勤劳古朴 这是永州各地风俗习惯的本质特征。永州境内山峦重叠,溪河密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永州人民就在这里“火耕水耨”,“以渔猎山伐为业”,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不辞劳苦,心地善良,纯洁朴实的气质特征。因此,史称永州“人多淳朴”(《宋史·地理志》),“地有舜之遗风”(宋编《太平寰宇记》)。
热情好客 这是永州各地风俗习惯的突出特点,也是永州人民的传统美德。刘禹锡《送周鲁儒序》说,永州人“往往清慧而文”。宋《方舆览胜》说,永州“民知教化”。清李逢时在《东安县志序》中说,东安“民雍容而好礼”。凡到过永州的人,都有宾至如归之感。热情的永州各地人民,虽然待客礼节各异,但往往尽其所有以待客人。这种传统美德,一直流传至今。
能歌善舞 这是永州各地的又一特点。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永州境内的民间歌舞就广为流行。到唐宋时期,永州民间歌舞已成为普遍现象。宋《晏殊类要》说,永州“俗尚歌舞”。这也说明永州人民古往今来都爱美的享受。现在,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载歌载舞。特别是江华瑶家的《长鼓舞》和瑶歌,祁阳的地方小调等,均称誉省内外。
当然,与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永州的风俗习惯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如“信鬼巫、重淫祀”(《汉书·地理志》),婚姻中的尚门第、重彩礼,以及重男轻女,宗族械斗等,都是消极无益的东西。这些消极的东西,古代有识之士也极力反对。如清代郡人常在就反对当时的陋习,批判“婚姻多尚财帛,归妹每致愆期,虑嫁资而溺女,责聘礼而背盟”,“卜葬酷信风水,拘忌年甲,甚而逾界寻龙,远年停柩”,“居丧崇尚浮屠,而桑门之梵呗杂以俳优;有疾惟事祷祝,而巫祝之牲酒倍于参苓,济则归功于神,不济则委于命”等等(清道光《永州府志·风俗志·常在论风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永州风俗习惯中的迷信成分和封建宗法观念等消极因素,已大大减少,但其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失,部分陋习又有回潮。
永州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形成,从根本上讲,是本地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外来影响。它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特别是本地经济文化的制约。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永州风俗习惯中的积极因素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其消极因素将逐步减少乃至消失。
2、一般习俗
永州人民在长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礼节。与外地人的交往间,以及邻里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夫妻妯娌之间等等,都注意讲究礼貌,以礼相待。特别是热情好客,礼貌待客,已成为永州人民的传统习惯与美德。无论节日或者平时,熟人或者生客,路过或者久居,到了永州各地,均有宾至如归之感。主人为尽地主之谊,往往尽其所有,热情招待客人,使客人吃得高兴,住得舒服,过得愉快。即使家境较为贫困的,也要千方百计借钱借米,用以款待客人,而决不在客人面前稍露窘境。
永州各地接待客人的礼节,大体可以分为汉族地区和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两种不同类型。
汉族地区的礼节大致相同。客人一到,主人便会起身相迎,主动让座,递水送茶,问寒问暖。即使客人是路过或办某件事情,并非专程作客,热情的主人也会执意挽留用餐。但是,在座位、渴酒、用菜等,各地颇多讲究。客人若懂得当地规矩,主人则会更加高兴。
坐 各地习惯大致相同。主人给客人让座时,一般都会将凳椅等擦一下,再搬给客人坐。如果凳、椅有灰未擦,客人不要自己去擦或用口吹灰,否则主人心里就不高兴,认为客人嫌弃他。如遇节日喜庆,酒席座位往往有上席、下席、陪席之分。上席一般在房内神龛一方,有的地方则以靠壁一方为上席,在坪子里摆席,则以北面为上席。客人一般应按主人的安排就座,主人一般都将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上席。
酒 永州各地农村,绝大多数人家都有自己酿酒的习惯。招待客人,一般都用家酿米酒,一时无酒的,也会借酒或买酒进行招待,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喝酒时,主人会殷勤地频频劝酒,斟酒之后,把酒壶放在自己旁边,并将壶嘴向着自己。客人开怀畅饮,主人就高兴,否则就会认为你“见外”。但客人不要去拿酒壶,更不要掀开酒壶看酒的多少。如果客人不能再喝了,在主人斟酒时,将手捂住酒杯就行了,或将酒喝干后把杯子放在一边,主人一般不会勉强。
菜 永州各地农村款待客人,往往尽其所有,把最好的菜拿出来。款待客人的菜式,鱼和鸡鸭讲究较多。鱼是各地常见的一道菜。在春节期间,酒席上的鱼象征年年有“余”,多数地方的习惯是只看不吃。有的地方没有鱼,就木或竹雕成鱼形,浇上佐料来代替鱼。不知这一习惯的,往往投箸于鱼,从而闹出笑话,主人心里也不高兴。一般时候,鱼多在酒足之时上桌,客人可照吃不误,但有“鱼到酒止”之说。鸡、鸭也是款待客人的常见菜式。但用鸡、鸭的什么部位招待客人,各地颇多讲究。道县、宁远、新田一带,鸡头俗称“凤冠”,鸭头俗称“龙头”,象征尊贵。招待客人时,鸡鸭之头往往让与客人,表示对客人的极大尊重。如果客人不止一位,则让与客人中的贵客。如果没有生客在场,则让与席中辈分最高或年纪最长者。客人接受主人夹来的鸡、鸭之头,主人就高兴;若不接受,主人则会再三相让。江永、冷水滩区、芝山区一带农村则不然,用以招待贵客的部位是鸡、鸭尾部,俗称鸡屁股、鸭屁股或“鸡翘”、“鸭翘”。他们认为鸡、鸭尾部多肉少骨,是最肥美的部位,从而相沿成习。当地人外出做客,往往也以能吃到鸡、鸭尾部为荣。东安、祁阳一带,则以鸡、鸭胸肌肉及其内脏招待贵客。鸡、鸭之爪、蹼,俗称“抓钱手”,多为主人自己食用。而鸡、鸭之翅膀,象征远走高飞,鹏程万里,多为青年人食用,这些习惯各地基本一样。同时,无论到谁家做客,客人一般不得将菜汤喝光,不得刮食锅贴(俗称焦锅),否则主人会认为客人嫌饭菜不足,挖了自己的“底子”。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