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魅力潇湘 > 走进潇湘 > 建置地理
分享到:
自然地理
  • 2020-09-04 10:33
  • 来源:冷水滩区人民政府
  • 发布机构:
  • 【字体:
  •      冷水滩区内的地质构造比较古老、复杂,经历了早、中、晚和中生界构造运动,形成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层和构造体系。地层除志留系、中三迭统、上侏罗统和第三系缺失外,其他均有出露。整个地势近似背北朝南的“畚箕形”,地貌以岗地、平原为主,山地、丘陵、水域兼有。成土母质母岩多样,以石灰岩、砂岩为主。土壤类型多样,分8个土类,l6个亚类,47个土属,l50个土种,以红壤、水稻土面积最大,分别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4.9%、24.7%。

      一、地  质

      (一)构  造

      冷水滩区的地质构造经历早、中、晚古生界和中生界构造运动,早期的构造形迹遭受后期构造的破坏和改造,现在保存下来而较清晰的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加里东运动,发生在距今4亿年左右,使震旦系至奥陶系的地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和轻度的变质。区内中部地区与东安、祁阳共同构成凹陷地带。第二次是印支运动,发生在距今2亿年前。这次运动使冷水滩区绝大部分地层上升为陆地,普利桥仍有一处狭长地带在海水之下,继续接受沉积,成为含煤的主要地层。第三次是燕山运动,发生在距今l.4亿年前,使弧形构造体系正式完成,全区均上升为陆地,只有小部分凹陷湖泊,后来接受陆相沉积物,形成现代的红岩。在弧形构造中褶皱和断裂的发育程度及强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由一系列呈弧形展布的背斜、向斜和压性断裂、旋转以及派生的“多”字形构造共同组成。

    岚角山一牛角坝一普利桥一线,为弧形构造东部的一个构造带。这一地区内分布泥盆系至白垩系地层,总体上为一复式向斜构造。其中次一级的褶曲十分发育,伴随褶曲而生的压性断裂密集排布,使褶曲遭受严重的破坏;只有高溪市以西,黄阳司东南一带地区,褶皱形态较为完整。其中部分褶曲为北东间断裂所破坏,仅保存其半向斜或半背向斜形态,在平面组合形式上具有“多”字形的特点。当这些褶皱在接近两侧弧形褶皱时,其轴向有逐渐转向与相邻之弧形构造轴向一致的现象,明显地反映出受弧形构造的制约。

    在弧形构造范围内,有一个旋卷构造,主要是冷水滩境内上岭桥镇的芹菜塘滑轮状构造,位于冷水滩之东,由四个弧形弯曲(上岭桥镇芹菜塘背斜、仁湾镇张家铺一上岭桥镇堰井边向斜、大路曹家一上岭桥镇管家冲背斜、岚角山镇周家村向斜)的褶皱轴面组成。这些褶皱轴面呈放射状,朝中部集中,向四周撒开,每一褶皱面好像轮的叶片,为内旋作反时针旋扭的旋卷构造。

      (二)地层

      震旦系(z)  分布于区境北部花桥街镇、普利桥镇一带。中下部为灰绿色厚层浅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与千枚状板岩互层。顶部为薄层硅质板岩及乳白色厚层燧石岩,岩性稳定,厚度变化不大,在126~584_米之间。

      寒武系(E)  分布于境内花桥街镇、普利桥镇、杨村甸乡、黄阳司镇一带山区,与震旦系整合接触,厚1600~3595米。底部有石煤1层,呈扁豆状,一般厚度小于20厘米,最厚达l米,石煤透镜体有的明显受断层破碎带控制;下部以灰绿色浅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夹炭质板岩为主,炭质板岩中产海绵针骨等化石。中上部为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夹黑色板岩,产透镜状石煤。

      奥陶系(O)  分布于境内花桥街镇、普利桥镇、杨村甸乡等处,与寒武系相似,且与寒武系整合接触,厚372~1923米。中下部为炭质板岩,硅质板岩夹透镜状石煤。上部以板岩为主,夹长石石英砂岩,产对笔石、心笔石、双头笔石、叉头石等化石。

      泥盆系(D)  在区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上岭桥镇、仁湾镇、珊瑚乡、伊塘镇等处,与下伏地层呈鲜明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厚846~2002米。仅有上统及中统,缺失下统地层。底部为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主要由紫红、紫灰红石英砂岩或含铁泥质砂岩组成。顶部为泥质砂岩、黑色泥岩及钙质泥岩,其余均为浅海碳酸盐相沉积。产假小泡沫珊瑚、云南贝、宁石燕及拟鳞木等化石。

      石炭系(C)  主要分布在普利桥镇和花桥街镇一带,与下伏泥盆系呈整合接触。下石炭统(C1)大塘组(Cld)的测水段(Cldc)以粉砂岩、砂质页岩与页岩为主,中、上部常夹菱铁质结核及劣质煤,亦含黄铁矿颗粒,下部夹泥灰岩,顶部为灰白色铝土泥岩,底部为钙质泥岩。中上石炭统壶天群(C2+3)与下伏石炭统梓门桥段为整合接触,岩性以灰岩与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为主,底部有同生砾岩,产蜒类化石。

      二迭系(P)  在蔡市镇、仁湾镇等处出露,与下伏石炭系呈整合接触。下二叠统(P1)自下而上分两组:栖霞组(Plq)主要为一套灰至灰黑色中厚至巨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以深灰或灰黑色岩为主,含硅质炭质及铁质。当冲组(Pld)下段以灰黑色、黑色泥岩、泥灰岩为主,上段以灰黑、棕褐色中厚层状含铁锰质硅质岩为主,浅部风化淋滤富集成铁锰矿。

      三迭系(T)  三迭系上统(T3)为冷水滩区主要含煤深积,与下伏地层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平均厚41米。主要分布在普利桥镇、黄阳司镇、竹山桥镇。底部为砾岩,其成份以灰岩碎块为主,分选性差,呈棱角状;中部为灰色砾粉砂岩、粘土岩或深灰色泥岩,偶夹煤包;上部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砾质泥岩,局部地区为石英砂岩或介壳灰岩,夹煤1~3层。

      侏罗系中统(J:)  与下统多呈假整合或整合接触,厚约180米。主要分布在普利桥镇、黄阳司镇、竹山桥镇等处。下部以紫红泥岩为主,夹灰绿色薄层状粉砂岩、细砂岩;上部以中粒砂岩为主,夹泥岩。主要分布于黄阳司一带,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白垩系(K)  区内各乡镇均有零星分布,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300 500米。底部为砂岩;中部为钙质泥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局部为含铜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部分地段将其时代定为白垩系~古老第三系,具体将如何划分,尚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湘江流域两岸一至四级阶地上,呈松散至半固结状态,与下伏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厚0~60米。主要由黄土、粘土、亚粘土、砾石等组成。

    二、地  貌

      冷水滩区地处越城岭余脉,零祁丘岗盆地的北部,四明山下,北、东、西三面高,中、南部较低平。境内以杨村甸乡的腾云岭为最高峰,海拔1052米,最低是竹山桥镇的哲洲滩,海拔80.3米,最大高差971.7米。冷水滩区和南边的芝山、西边的东安、东边的祁阳共同构成一个较大的山间盆地。盆地分成东、西、南、中部分;东祁阳,西东安,南芝山,冷水滩居中。区境北端是四明山,南边为紫金山,东西两面以及中间的广大地区则是微波起伏的平原岗地。湘江以北,从四明山的腾云岭到哲洲滩,平均坡降为2.9%。区境地貌特点以岗地、平原为主,山地、丘陵、水域兼有。据1992年《冷水滩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统计,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水域组合的比例为0.7:1.9:3.3:3.2:0.9。全区地貌类型齐全,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综合布局开发和养殖。

      (一)山  地

      山地一般海拔高400~1000米,坡度大于25~50度,坡陡,切割深,脉络清楚,岭谷交错,垂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低山丘陵起伏,局部有基岩裸露,土壤主要为红壤,面积为85.1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主要分布于境内花桥街镇、杨村甸乡、普利桥镇、黄阳司镇等处。

      (二)丘  陵

      境内丘陵为平原、岗地向山地过渡的地貌类型,海拔小于300米,比高60~200米,坡度在15~20度之间,丘顶呈浑圆状,无明显脉络,切割破碎,冲谷交错,分布规律明显地受弧形构造体系的控制。丘陵面积232.8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l9.1%,分布在境内以北的普利桥镇、花桥街镇、杨村甸乡等地,处北西30度左右方向,呈长条状,与平原岗地相间分布。

      (三)岗  地

      境内岗地海拔高度在400米以下,相对高差20~60米,坡度7~15度,面积401.37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2.92%,岗地地表切割微弱,起伏平缓,平顶丘岗居多,其间有宽展坳沟,处于平原向丘陵过渡的地带,多与溶蚀平原共存,包围在平原周围或突起在平原之中,分为红土岗和灰岩岗两大类,土壤为红壤,土层较厚,低岗坡缓可耕。境内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区域内普里桥镇和黄阳司镇。

      (四)平  原

      平原由冲积物和残积物构成,属堆积地貌。由于河流的堆积作用,造成冲积物组成的平缓地面,坡度小于5度,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石灰岩风化物、砂土或粘土,土层一般深厚肥沃,带砂性。主要分布在湘江沿岸河滩及其支流两岸的河谷地区,面积386.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1.72%。其中,江河平原占平原面积的69 0A,溪谷平原占平原面积的23%,溶蚀平原占平原面积



    三、土  壤

      (一)成土母质

    冷水滩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由于地质构造第一篇建置地理运动的影响,其成土母质以石灰岩、砂岩为主,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物次之,板页岩、紫色砂页岩较少。发育的土壤有水稻土、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等。海拔700米以上的为山地黄壤。

      石灰岩  根据冷水滩市土壤普查资料,全市121894.7公顷土壤中,石灰岩风化物面积68699.8公顷,占土壤总面积56.36%,广泛分布于区境内低山、丘陵和岗地,以花桥街镇、黄阳司镇、仁湾镇、珊瑚乡为多,形成的自然土壤有灰岩红壤、灰岩黄红壤。水稻土有浅灰泥田、浅灰黄泥田、鸭屎泥田、灰泥田;旱土有灰红土、红灰土。土层厚薄不一,质地粘重或较粘重,粘结性强,通透性差;土壤呈酸性或微碱性反应,含钙丰富,其他养分缺乏。

      砂岩  砂岩风化物   (包括浅变砂岩、硅质岩、砂岩、砾岩等)面积35751.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9.33%;主要分布于区内伊塘镇、仁湾镇、黄阳司镇等区域内的中低山和丘陵、岗地,形成的土壤有山地草甸土、砂岩山地黄壤、砂岩黄红壤。水稻土有黄沙泥田、浅黄沙泥田;旱土有黄沙土、红沙土。土层较薄,质地多为壤土,土壤疏松,通透性较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呈酸性反应,养分含量低。

      第四纪红色粘土  第四纪红色粘土面积5595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59%。零散分布在黄阳司、岚角山等区域的丘岗地,形成的土壤有四纪红土红壤;形成的水稻土有浅红黄泥田、红黄泥田;旱土有熟红土。土层一般深厚,质地较粘重,呈酸性反应,养分含量较低,有的侵蚀较重。

      河流冲积物  河流冲积物面积5241.5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3%。主要分布在湘江沿岸及其支流两岸的河谷地区。形成的土壤是潮土;水稻土有河沙泥、沙泥、河潮泥;旱土有河沙土、河沙泥土、河沙泥菜园土等。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具有成层性和成带性,开发利用率高,可作为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基地。

      板页岩  板页岩风化物 (含板岩、泥质岩)面积3973.8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3.26%。主要分布于杨村甸乡、岚角山镇等乡镇的中低山、丘陵地区。形成的土壤有板页岩黄红壤,板页岩红壤;水稻土有浅黄泥、青泥;旱土有黄泥土、扁沙土。土层和腐殖层厚薄不一,质地较粘重;呈酸性反应,磷钾较丰富,透水性较差,水土流失严重。

      紫色砂页岩  紫色砂页岩风化物面积2632.9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16%。主要分布在蔡市镇、高溪市镇、仁湾镇、上岭桥镇等乡镇的岗地、丘陵地带。形成的土壤有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水稻土有浅紫色泥、酸性紫色泥、中性紫色泥、青紫泥;旱土有紫红土、紫红沙土、紫泥土。土层一般较薄,土色分化不明显,一般夹有半风化岩片;呈酸性至碱性反应,含钾钙较丰富;冲刷较严重,植被覆盖率低,多为荒山秃岭。

      (二)土类与分布

      冷水滩区土地共分8个土类,l6个亚类,47个土属,l50个土种。

      水稻土  冷水滩的水稻土一般肥力较高,但也普遍存在缺钾少磷、养分不协调的弱点。冷水滩区水稻土面积29986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4.6%,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9.8%,分布于地势较平坦、水源较为充足的山岗低平地和溪谷平原。区内主要集中在蔡市镇、岚角山镇、仁湾镇、珊瑚乡、上岭桥镇、高溪市镇、黄阳司镇及普利桥镇、杨村甸乡等处深槽区域。水稻土共分淹育性、潴育性、渗育性、潜育性、沼泽性和矿毒性6个亚类,27个土属,82个土种。其中矿毒性水稻土不足水稻土面积的0.Ol%,集中分布于黄阳司镇、普利桥镇、竹山桥镇等处煤矿区。

      红壤   红壤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丘岗地带,面积6703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5%,一般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由石灰岩、砂岩发育而成,土层受坡度、岩性影响大,土层厚度多在70~100厘米以上,砂岩、板页岩土层较薄。主要分布在区内的岚角山镇、黄阳司镇、蔡市镇、上岭桥镇。

      山地黄壤   面积4266.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5%。垂直分布于红壤之上,一般在700~1200米的中低山和中山区,在境内普利桥镇、花桥街镇、杨村甸乡等地有零星分布。

      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成土母质是砂岩和板岩,总面积341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8%。境内普利桥镇、花桥街镇、杨村甸乡、伊塘镇、上岭桥镇等乡镇山地均有小面积分布。

      黑色石灰土  面积5119.5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镶嵌式分布于石灰岩裸露地区或岩隙间及低洼地,花桥街镇、普利桥镇区域内分布较多,其他各地均有小面积分布。

      红色石灰土  面积3169.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6%。较常见零星分布于石灰岩裸露区的山丘坡脚、谷地或剥蚀缓坡阶地,一般处在黑色石灰土下,境内上岭桥镇、蔡市镇、仁湾镇等处有少量分布。

      紫色土  面积2559.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1%。境内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在竹山桥镇、伊塘镇等地的低丘陵地带。

      潮土  发育于河流冲积物母质,只有河潮土一个亚类,面积10117.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3%。呈树枝状分布于湘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