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景区进驻我村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契机,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本土特产、景区配套种植等产业,打通瑶族特色旅游全链条,树立瑶族旅游行业风向标,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生态振兴的新路子,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今年有望突破20万元,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7月28日,说起村集体经济发展,蓝山县湘江源瑶族乡坪源村村支书吕珍明脸上溢着幸福的笑容。
湘江源瑶族乡,距离县城约27公里,全乡5个村3522人,其中瑶族3619人,占90%。党员147名。全乡山多地少,共山林面积86951亩,森林覆盖率82.81。
俗话说,“靠山吃山”,瑶乡村民是如何沿着这条三产融合“山路”走出贫困走向致富,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一探究竟。
充分调研,加强与渠道商合作。通过外出考查、市场行情分析结合乡村振兴局对种养殖的发展建议,与供销社、直播带货机构、批发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商需求以及市场行情,建设粽子叶种植基地240亩、建成猕猴桃种植基地110亩、西瓜种植基地150亩。截至2022年8月,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已经形成产业链,产品远销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粽子叶、辣椒等农产品销售额达11万元,全部成熟预计产值40万元,纯利20万元,全乡共计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劳务合同的村民有125户,年劳务支出10万元,可帮助监测户增收1600元以上。
建立藤椅加工车间,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18年成立了蓝山县金金藤厂,重点安排村里的闲置劳力,特别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就业,利用闲置土地、村小、旧村部新建或改造成厂房,由工厂提供技术指导及培训,采取按件计酬的方式,多劳多得,熟练工一个月可以赚到3000元左右,筹办加工厂时,村妇联主席积极作为,率先调研项目可行性,又组织村里的妇女去培训,为项目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全乡已建成藤椅加工厂3家,带动就业人员200余人,增加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新的2个加工厂正在加紧筹备中,预计2022年11月建成,届时可以为更多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因地制宜,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留得住客人,就引得来财富。”湘江源瑶族乡依托自身独有的瑶族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投资2亿元的蓝山谷风景区雏形初现,种植有樱花、红枫、高山杜鹃花约1100亩,形成了一个绵延5公里的风景观光带,2022年,每天景区车流量150台,上半年旅游人数5万人次,163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90万元的土地租金和劳务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