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为政首,食为民命。初夏五月,正是早稻田间管理、中稻播栽的重要时节。沿湘江源头到舜水河畔……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呈现出勃勃生机,人们正在为今年粮食的丰收描绘着五彩斑斓的幸福底色。
蓝山县地处湖南“母亲河”湘江的源头,下辖14个乡镇,人口43万,现有耕地面积26.3万亩,水田面积21.3万亩。今年以来,该县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尤其是面对春耕备耕时的“疫情关”,早稻育苗的“阴雨关”,早稻栽插秧后的“洪涝关”,坚持“疫情防控、粮食生产”两手抓,用勤政+勤劳奠定了丰收的基础。截至5月下旬,完成粮食播栽面积21.17万亩,其中早稻12.33万亩、中稻3.1万亩、旱粮5.4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34万亩。
问粮于政,党政同责齐心聚力谋增粮
党政领导靠前示范带动。坚持“粮食油料一起抓、大镇小乡一起抓、水稻旱粮一起抓、大户散户一起抓、严守耕地红线与治理抛荒一起抓”的“五个一起抓”思路,蓝山县各级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县委书记、县长带头抓粮食生产,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多次组织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主持召开春耕早稻生产工作现场会、推进会、日调会32场次。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县人大、县政协联系领导高度负责,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全县上下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行政首长亲自抓粮食生产的浓厚氛围,确保了任务落实到户、到人、到田。县委书记、县长、县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农业副县长分别带头领办创建双季稻万亩示范基地,县乡村三级党政领导共领办粮食生产示范片279个。
部门强化帮扶指导服务。县农业农村部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紧盯粮食生产各个关键环节、关键时间节点,及时组织县、乡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落实早稻集中育秧各项管护措施,针对苗情做到因苗施策,合理调控水肥。大力实施早稻集中育秧、优质高质高效示范、粮油轮作等项目,积极推广节药、减肥等绿色生产技术和“稻+”综合种养模式,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和综合效益。大力开展农资打假,2022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40人次,立案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1件,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1份,打击了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和劣质农机等粮食生产"绊脚石"。开展“干部住村、党群连心”帮扶春耕生产、耕地抛荒清零攻坚战,112个机关后盾单位参与,后盾单位出人、出钱支持各地开展粮食生产工作,全县累计抽调干部职工1100余人,累计为14个乡镇安排粮食生产帮扶资金240余万元。
真金白银政策激发种粮热情。积极宣讲国家政策,县级出台“十三条”惠粮政策,转变种粮理念,激发农民朋友积极种好粮。“中央一号文件”鼓励我们加快发展农业,县里也出台了各项种粮补贴政策,不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更加坚定了大家抢抓农时,抢种早稻,勤种地、种好地、多增收的信心。塔峰镇全国种粮大户陈昌军说,今年,他把早稻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了1000亩。
据了解,蓝山县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拿出真金白银政策,今年投入粮食生产资金3000万元。出台了双季稻规模种植示范补贴、早稻集中育秧补贴、早稻面积累加奖励补贴、种粮社会化服务补贴、农机购置累加补贴、农机作业补贴、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补贴等13条种粮激励鼓励政策。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全县农户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得到空前高涨。
藏粮于地,确保农田是粮田多产粮
坚持“铁十条”,耕地抛荒清零严整治。4月13日,随着两台挖机、两台耕田机“轰轰轰”的作业声,塔峰镇花果村一块抛荒多年耕地被村委会整体流转,它新的“主人”——少武种植家庭农场正在翻耕用于种植紫薯,这只是蓝山县今年耕地抛荒清零治理的一个镜头。
蓝山县山多田少且由于地处湘南干旱带,“下雨三天需防汛,天晴一周必抗旱”,已成为制约蓝山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丘陵山区季节性缺水、洪涝灾害易发、耕地质量偏低。近年来,受种粮效益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短缺、土地流转率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原本稀缺的耕地抛荒现象曾一度严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县委书记龙向洋在年初的县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掷地有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严禁耕地抛荒十条措施,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
——党政同责。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组干部包组的耕地抛荒治理工作体制。
——政策支持。强化以奖代投,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抛荒治理,对治理主体县财政补助复垦种植者200元/亩,全县安排粮食发展资金300万元,专项用于治理耕地抛荒。
——耕地流转。强化村集体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耕地管理,耕地抛荒1年以上的,由村级组织代耕,县政府对代耕代种者给予相应补贴。对耕地抛荒2年以上的由村集体依法依规收回其经营权并组织流转耕种。由乡镇统一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引导建立村级土地流转平台,力争土地流得出、种得好。
——严格核查。县、乡、村、组层层建立耕地抛荒治理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员,从3月5日到5月15日,对治理复种进度县里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排位。
——宣传典型。鼓励各乡、村采取务实管用、灵活的好措施奖励正面典型,惩治恶意抛荒,形成“种粮光荣、抛荒可耻”的导向氛围。
——严肃问责。县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耕地抛荒治理实行考评通报制度。
在蓝山县楠市镇,今年上下村、镇东村等多名干部华丽转身成为种粮大户,主动承担起抛荒整治的重任。“我今年主动流转耕地120多亩,种植双季稻120多亩。”镇东村党支部书记杨华生表示,把无人耕种的土地流转下来复种,全部种植优质稻,既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能带动农民就业。
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发力,蓝山县的耕地抛荒在5月15日前全部清零,抛荒地重新变回良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为保障粮食生产面积打下了坚实基础。
退经还粮,让良田真正成粮田。3月17日上午,在毛俊镇鹊峰村,2台挖掘机正在清苗作业,原本被果园占满的农田露出了原貌,并将种植连片早稻。随着退经还粮政策的实施,50余亩因经济效益差、管理不善的果园全部种上了优质双季稻。
为落实202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施‘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牢固树立‘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良田要真正种粮’的理念,积极动员村民开展退经还粮工作。”毛俊镇副镇长李文杰说,前期他们通过走村入户上门进行政策宣传,并召开了多场村组干部、村民会,对退经还粮种植粮食作物的补贴300元/亩,对种植双季稻的每亩再补贴200元。
2022年,蓝山县出台了退经还粮激励措施,安排专项资金300余万元,通过政府出资实现群众受益,让耕地恢复粮食种植,让“良田”回归“粮田”,保障粮食安全。
高标准建设,“天水田”“低产田”蜕变为高标田。3月10日,蓝山县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祠堂圩镇蓝屏村现场,机器轰鸣,建设场面热闹非凡。蓝山县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让昔日的“天水田”、“低产田”蜕变为高产稳产良田。放眼望去,新建成的渠道笔直畅通,新平整的农田成方成块。蓝屏村总支部书记李素梅介绍:“我村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全村可新增高产田160余亩,全村农田可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200元以上,全村可增产稻谷200余吨。”
近年来,蓝山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度重视,县级党政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实行“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在资金监管上,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现在,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可耕……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为蓝山县农业带来新的变革。2021年,全县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2022年又将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藏粮于技,粮食全程机械化促增粮
4月22日,塔峰镇社门村,一台台高速插秧机在广袤的田间来回穿梭,牛角农机专业合作社早稻插秧工作步入高潮,现场一片繁忙的早稻插秧景象。今年以来,全县推广高速插秧机、轮式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植保飞机等高性能、高科技机具437台,数量同比增长1倍。新增高速插(抛)秧机35台,新增烘干机13台,烘干产能增加240余吨/日,有效地缓解了机插机抛、粮食烘干等难题。
4月29日,在县农业农村局的统一组织下,来自全县的50多位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汇聚一团,现场观摩蓝山县绿色农夫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办的2022年全县早稻机育秧、机抛插秧现场演示会,实地参观、学习育秧流水线作业、高速插抛秧机作业。“今年开春,县政府出台了粮食生产农机购置累加补贴,我们合作社新添了5台旋耕机和2套水稻盘育秧播种流水线,在10天时间内可将合作社2000多亩农田耕整完成,在5天时间内可将合作社2000多亩早稻育苗完成,还可为周边农户提供更多的早稻机械化育插秧、水田翻耕等社会化服务。”绿色农夫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伟在现场观摩会上介绍到。
“要充分利用现代机械多种田,要让机械化提升种粮效益,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副县长唐建伟在现场观摩会上与100余名种粮大户交流着……
近年来,蓝山县持续加大农机合作社扶持力度,引导它们向规范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县农机合作社达到59家,其中7家进入省“千社”工程,5家成为省级示范社,农机合作社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业科技推广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先行者。
2022年,全县农机合作社入社经营土地面积17.75万亩,全县早、中稻耕种机械化率达78.6%以上。
走在湘江源头三蓝大地,随处可见早稻禾苗绿意盎然、插抛秧机精准高效作业、植保无人机凌空飞翔……一项项现代科技种粮技术应用于田间,服务耕种。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为蓝山县粮食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蓝山县正以铁的担当与作风,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狠抓落实,扎身“三高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重任,推进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誓以新的丰收硕果向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