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履职依据 > 其他文件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议
  • 发布时间:2021-10-08 15:24
  • 来源: 县委办
  • 作者:
  • 字体【      】

相关解读:1.文字解读|关于《中国共产党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议》的解释说明

          2.音频解读|关于《中国共产党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议》的解释说明

               3.图片解读|关于《中国共产党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议》的解读


江发〔2021〕18号

中国共产党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

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议

(2021年7月31日中国共产党江华瑶族自治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指示精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建设现代化新江华奠定基础,作出如下决议。

一、准确把握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以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为抓手、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为突破口,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推进全县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建成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建设现代化新江华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和全省平均水平。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三)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及时做好帮扶政策延续、优化、调整工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围绕收入支出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主要指标,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每户安排1名国家公职人员作为帮扶干部,及时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建立监测队伍,每村设立1名监测员,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通过村组干部监测和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实行分色预警、分类管理,精准帮扶、动态清零。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从稳定就业、产业发展和提升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配合做好国家5年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

(四)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尽救。对有弱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的人口,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和低保对象渐退机制,建立农村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及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防返贫监测对象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

三、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五)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开展产业兴村强乡(镇)行动,按照全县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以乡镇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把主导产业相似度高的乡镇打造成产业带。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实施“万企兴万村”,重点围绕柑橘、蔬菜、茶叶、烤烟、油茶、中药材、食用菌、生猪等产业基地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加快补齐农产品仓储、冷链保鲜、农村物流、电商等短板,构建稳定的产销关系。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把产业链主体留在乡村。支持鼓励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大力推进品牌化经营,打响以“江华苦茶”“瑶山雪梨”“瑶珍大米”为主的系列农业特色品牌。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持续推进土地流转,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坡耕地治理等项目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与休闲观光旅游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农家乐、民宿等已有业态的提档升级,发挥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作用。

(六)促进农村人口充分稳定就业。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每年回引在外务工人员到江华高新区企业就业2000人以上。在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优先安排防返贫监测对象务工。支持江华高新区企业优先吸纳本县脱贫劳动力就业。每个乡镇按常住人口1万人建1个规模企业的标准,鼓励兴办环境友好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进一步完善帮扶车间优惠政策,重点向产业提质升级、稳岗就业等方面倾斜,到2025年全县吸纳就业人口30人以上或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帮扶车间达到550家以上,吸纳农村劳动力16000人以上。鼓励国、省道沿线乡镇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创办帮扶车间特色产业园。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

四、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七)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按照全县三大功能分区的布局,各乡镇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重点围绕“特色农业小镇、特色工业小镇、特色文旅小镇”做好规划定位,打造一批个性鲜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重点做好产业规划,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突出特色小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推进人口较少、发展潜力不足的村自愿搬迁进镇,引导人口向特色小镇集中。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加强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一老一小”服务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开展镇容镇貌综合整治,深挖瑶族文化、产业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为特色小镇建设注入文化元素,提升城镇建设品味。深入落实省政府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推进扩权强镇,从财政支持、土地供给、金融信贷、行政审批、项目谋划等方面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创新特色小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支持特色小镇积极引进优秀小镇运营方和特色产业链配套企业,鼓励开展结对联创。

(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抓好“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到2023年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严格执行农民建房“一户一宅”“建新拆旧”规定,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民族特色村落。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规范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强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干道连接。科学制定全县集中供水规划,实施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到2025年70%的行政村完成配电网提升工程建设。推进燃气下乡,到2025年全县燃气用户普及率达80%。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到2025年全县自然村4G信号覆盖率达到95%。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切实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建管长效机制,与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相结合,强化乡村日常管护责任,确保持续发挥效益。着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合理布局、调整、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公费定向培养力度。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加强农村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深化“一门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九)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一拆二改三归四化五到位”,不断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改水改厕治污一体实施,建立健全改厕后续管护机制,加强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实现户户有卫生厕所、村村有公用厕所,厕所粪污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治理模式,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力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75%以上。到2023年完成农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空心房”整治,拆除旱厕、D级危房、残垣断壁、废弃建筑等影响村容村貌的房屋,并复耕复绿,多元化利用农民闲置房屋。按照“扫干净、摆整齐、看着美”的要求,开展村庄公共空间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封山育林,增加碳汇资源,发展碳汇经济,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白色污染”治理、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深入实施河长制、田长制、林长制,建设水美乡村和样板河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系统治理。

五、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十)大力培育文明乡风。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讲。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最美志愿者等评比活动。充分发挥“一约五会”作用,以新办简办红白喜事为切入口,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高额彩礼、庸俗表演、酗酒醉酒等陈规陋习,坚决抑制封建迷信活动。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

(十一)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持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建设全覆盖。发挥农村广播“村村响”、广播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作用。在500人以上的自然村支持建设一批公共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广泛开展文体服务活动。重点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和务工返乡人员等提供适宜的文化服务。

(十二)打造瑶族文化品牌。以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为平台,制定出台《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积极开展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创建、申报工作。办好江华民族歌舞剧团、江华民族艺校和瑶族医药研究发展中心。深入挖掘一批本土的优秀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技艺、乡村特色美食等文化资源,支持开发生产一批瑶族特色文化创意和旅游商品,因地制宜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康养休闲旅游和赛事节庆旅游。每个乡镇至少打造一个有特色、可弘扬的文化品牌节日,按消费季举办文化旅游促销活动,带动“特色小镇+文旅项目”加速发展。

六、全面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十三)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常态化开展“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机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深入推进全面加强基层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坚持和完善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分类指导推进农村党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工程,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和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整治合并村“后遗症”问题。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开展乡村两级干部乡村振兴专题轮训。

(十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持续开展“三无”村、平安村创建,建设法治乡村。发挥乡村德治作用,用新乡贤的嘉言善行感召农民,形成群众问题由群众解决的新机制。积极探索实施村务网上公开、“四议两公开”网上实施、项目资金网上监管等新治理方式,全面深化廉洁乡村建设。排查预警、多元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行、化解在村里”。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和向未成年人传教。做好农村反邪教工作。打击新型网络违法犯罪。巩固拓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乡村“雪亮工程”“户户通”视频监控和“一村一辅警”工程。加强“两站两员”管理,提升履职能力。

七、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十五)加强乡村人才培育。全面推行乡镇干部“组团联村、五抓五促”工作机制,每个行政村安排2-3名乡镇干部联村指导。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认定一批为农业生产服务带动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加大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培养力度。加大订单定向医学生、师范生、农技员、水技员免费培养力度。积极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优秀务工人员到乡村创业兴业,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技能人才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和捐资捐物。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创办领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特派员团队式下派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十六)强化群众主体作用。全面推行“四扶四建”创建活动,强化感恩奋斗教育,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尊重村民主体地位,让群众明白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思想自觉。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

八、切实强化各类保障

(十七)强化组织保障。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设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振兴、组织和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资金整合和监管、督查指导等7套专抓班子,明确牵头领导和专抓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压实工作责任。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是本乡镇、本村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乡村振兴工作上。

(十八)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精心谋划包装一批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鼓励金融机构推进金融基础服务“村村通”,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十九)强化农村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和风险防范。落实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稳步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

(二十)强化办点示范。结合开展“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坚持分类施策、分布推进、典型引领,县级领导每人联系指导一个乡镇、一个重点帮扶村、一个示范村或卫星村,后盾单位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把党委会、办公会开到一线,县级领导每年住村集中调研、蹲点调研时间不少于2天2晚。在207国道、355省道、沱涔公路沿线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卫星村,建设乡村振兴“美丽走廊”。

(二十一)强化宣传动员。加强组织动员,发挥各界人士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春建功行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同心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舆论引导,宣传推介乡村振兴中的先进事迹、先进个人、先进经验,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推进乡村振兴早见成效。

(二十二)强化考核评估。坚持“村为主、乡落实、县考核”的工作模式,落实“半月一小结、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年底结总账”的考评机制,提高乡村振兴实绩在年度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在户与户、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开展乡村振兴竞赛评比活动,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