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江华、构建和谐瑶山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纲要(草案)的编制,主要阐述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
一、“十五” 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团结进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内需不足产生的不利影响,抢抓发展机遇,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就,整个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与2000年相比较,GDP由10.69亿元增加到19.9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0.3%;人均GDP由2901元增加到5421元,年均递增13.3%;财政总收入由7243万元增加到9018万元,剔除政策性减收因素外,年均递增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79亿元增加到7.25亿元,年均递增21%。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6.9%、9.4%和11.2%,三次产业的比例由50.8:17.7:31.5调整到35.1:20.4:44.5。其中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5.7个百分点,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了2.7个百分点,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了13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规模工业增势加强,效益提高。水电产业、林产业、烤烟产业等几大优势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成为县域工业增长的亮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增强,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经济发展 “硬环境”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97亿元,较“九五”期间增加19.42亿元,为“十五”计划目标的526.3%。交通建设五年完成投资3.5亿元,S326省道江华段已全程油化,G207国道实现硬化46%的目标;县通乡公路改造一期工程顺利实施,已有20个乡镇实现通油路或水泥硬化,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450公里,通油公路达283公里,其中乡村通油公路100公里。投资4.5亿元的洛湛铁路江华段已顺利开工。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和以小水电为主的能源建设,电力五年完成投资10.8亿元以上,在建的小水电装机12.66万千瓦。到2005年底止,全县发电装机总容量13.07万千瓦,比2001年初新增9.5万千瓦。大小电网农网改造工程已经验收合格,县城电网改造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
──城镇建设全面提质,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6%,增长8个百分点,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达2.4亿元。县城沱江获“省级文明县城”称号,萌渚路被评为“全省五条样板街”之一。借县庆五十周年的大好机遇,加大推进县城“五化”工程,县城面貌焕然一新。豸山路硬化及配套、交警指挥中心、沱江镇政府办公大楼、县法院审判大楼、计生科技综合大楼、卫生综合大楼等已建成,江华宾馆贵宾楼、爱塞丽雅国际大酒店、山城宾馆等全面改造完毕;实施了萌渚路向南延伸、207国道县城段改造、鲤鱼井大道建设等17项扩容提质工程,县城综合功能明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码市、涛圩、大圩、大路铺、桥市等集镇运用经营理念,通过以地生财,建设了一批专业市场,取得了显著效果。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国合商业企业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乡镇财政状况。完善了土地承包流转制度。财政、金融、科技、教育、粮食、住房等方面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和创金融平安工作取得实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建立健全,“两个确保”政策得到落实。外经外贸工作也取得较好成绩,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50万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实际到位外资2000万美元,内资7亿元人民币。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进一步构建。通过努力,我县在2002年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后,又于2004年挤入了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范围,这两大政策的争取成功,为加快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认真开展了“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一提高三促进”及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力推进8件实事实施,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步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调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教育资源得到整合,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坚持男女平等国策,男女两性协调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体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不断繁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2元,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0%,国有企业社会保险覆盖率达100%。人口控制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由5.29‰下降到4.5‰。环境保护、国土整治、资源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工作有序开展,森林覆盖率达到71.8%,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54万立方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日趋协调。统计、档案、文化、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县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条件差,发展的“硬环境”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仍不相适应;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农民增收缓慢,林农返贫现象严重;个别部门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还存在;人才匮乏,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等等。对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结合县情实际,坚定发展思路,并在“十一五”期间把握良好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应对各方挑战,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形势分析及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将在波动中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网络化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新经济特征更加明显;以跨国公司全球购并为主要特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从国内环境看,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宏观经济环境面临转折性的变化,国民经济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据分析预测,今后五年,国内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深层次改革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完善。国家继续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对农业、环境、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对我们县会带来积极影响。二是整个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实质性转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主导作用。三是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加入WTO后,市场环境的严峻程度高于以往任何时期,竞争将在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展开。四是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发展蕴育着新的机遇。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后,国家又加快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联同发展,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力度加大。
从全省看,省、市进一步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扩大县市的经济决策权、事务统筹权和社会管理权,将更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县列入全省湘西地区开发范围后,以工业、农林业、旅游业等为主的产业建设,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交通、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卫生、文化、科技、教育等为主的各项社会事业将得到更大的扶持。
从全县来看,洛湛铁路已开工建设,通乡公路建设不断推进,我县交通条件将得到有效改观,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特别是广西区桂梧高速贺州段的动工兴建,厦(门)成(都)高速经道县方案的认可,为我县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条件。同时,全县上下思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人心思富、人心思进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要认真把握好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化解不利因素,把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确保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部崛起”、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和“三大政策”优势,积极融入华南经济圈,按照“民营理念谋划工业,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经营理念谋划城镇,项目理念谋划财源,人本理念谋划民生”的总体发展思路,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实施“项目带动”、“工业立县、民营活县、产业兴县、招商强县”战略,加快 “三化”进程,突出产业建设,着力项目开发,扩大投资规模,加大扶贫力度,切实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确保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在认真把握上述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牢牢锁定全面建设小康江华的远景目标。二是加快发展与防止泡沫原则。抓住国家改革投资体制的契机,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并在实施过程中把好投资方向,防止因投资带来虚热。在此前提下,认真贯彻“后发江华”的战略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发展大于一切,高于一切,着眼赶超,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速。三是协调发展与重点突破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平衡发展中,讲求重点突破,即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立县、民营活县、产业兴县、招商强县”战略,力争在项目支撑方面有新突破。“十一五”规划必须以项目作支撑,重大项目都要有前瞻性、预见性;每一个产业都要有龙头项目作支撑,以带动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建设项目必须是发展周期长,效益好,贡献率高,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同时,要多方努力,尽可能争取多的项目挤进中央、省、市计划“笼子”。四是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原则。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投资方向调控,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五是深化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原则。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在改革过程中,要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为全县的改革、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发展目标
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到2010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1、经济发展。GDP五年平均增长12.0%左右,“十一五”末达到35.07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4.86亿元,年均递增10.9%。全县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900万元,年递增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左右,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下。粮食总产量达16.5万吨。
2、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969元和2557元,年均分别增长9%和9.8%。
3、科技教育与社会事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50%,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15%,高水平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一批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相适应的瑶族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制度。
4、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显著提高。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森林蓄积量达到1300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3%。
5、人口与就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总人口控制在47.4万以内;积极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构建和谐社会迈出新步伐。
6、改革与开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经济继续发展壮大,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1.5%,外贸出口中工业制成品要达到300万美元。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
三、突出产业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
(一)用民营理念谋划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化
举全县之力,全力主攻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幅度提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0.97亿元,年递增22%;其中规模工业达到50家,增加值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25%;产品销售收入、实现税收和利润总额年均递增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县工业的比重达到37%以上。
1、提升五大传统产业。加大改造力度,促进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增强传统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
水电。紧紧抓住县内水能资源和风能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优势,通过市场手段,实现二次创业,继续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做大做强小水电产业。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政策精神,结合县情特点,积极推行配电端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大小电网共同发展,实现共赢。重点引进有实力、有规模的水电投资企业,开发建设一批可支撑巩固网络、提高供电质量的小水电能源点和风力发电,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2.5亿元,创税2000万元。
林产。充分利用我县森林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大的优势,对竹木进行深加工,通过结构调整,扩大规模,增加品种,发展高档铜版纸、牛卡纸、新闻纸、再生纸、细木板、建筑模板等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着力扶持一批造纸、林产品深加工企业,到2010年,全县纸品生产达到6.5万吨,实现产值2.8亿元,创利税4700万元;全县林产工业产值达到1.9亿元,创利税1300万元。
冶金化工。以磷肥、硫酸、复合肥、硅锰、钢铁、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拉丝纤维等为重点,扶持发展和引导培植一批冶金化工产业,壮大支柱产业集群,并辐射、牵引、带动硫铁矿、锰矿等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行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充分发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作用,利用县内较为丰富的电力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巩固发展河路口硅锰合金、鸿意冶金、华泰联铸、码市(三阳)工业硅等规模以上企业,坚决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尽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工艺,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
制造。重点发展农机具整机产品、螺栓松紧器产品开发生产,实现全县制造工业竞相发展新格局。到2010年,制造业产值达到3亿元,新增利税8000万元。
食品加工。重点开发瑶家腐乳、瑶家野菜、瑶家腊味、珍珠椒、葛根淀粉等特色品牌产品。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产值1亿元,利税600万元,使之成为富民强县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产业。
2、重点发展三大新兴支柱产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自主创新并举,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主攻三大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矿产。坚持向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环境污染小的方向发展,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搞好矿产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重点抓好铁矿、稀土矿、高岭土矿、花岗岩矿的开采及精深加工,力争到2010年,全县矿产业实现总产值4亿元,创税2000万元。
医药。充分挖掘利用瑶族医药遗产,发展民族医药产业,抓住我县以厚朴为主的10万亩优质木本药材基地,重点扶持辉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厚朴深加工、同泰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的中药饮片及中医院“瑶山神茶”开发项目,打造知名医药品牌,构建“瑶都”中药谷,力争到2010年,全行业实现产值1.5亿元,创利税1500万元。
建材。在巩固现有建材企业的基础上,投资4亿元,新建大通实业150万吨/年干法旋窑水泥生产厂家一个,同时,利用丰富的石材资源,通过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开发广阔的建材市场。到2010年,实现建材产业新增产值8亿元,利税4000万元。
3、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项目兴园、园区兴工”的思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创新体制,优化环境,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构建专业突出、特色明显的园区经济。沱江工业园要结合县城西区开发,进一步规划并建设好的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切实做到统筹考虑。码市、河路口两个工业项目区要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打造特色专业园区。东田、大路铺、桥头铺三个卫星城镇,也可择优选址,集中发展规模工业。到2010年,3个工业园区要有20家规模以上企业落户,实现工业增加值2.5亿元,创税2000万元。
(二)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按照产业化要求,本着“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原则,生产围绕企业转,种养围绕加工转,加工围绕市场转,扩大延伸产业链条,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林之路,不断提高农林产品档次,尽快促其成为支柱产业。到201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7.7亿元,年均增长5%。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壮大基地规模,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突出抓好八大基地建设。
3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重点在沱江、大路铺、白芒营、涛圩、东田、桥头铺、桥市等乡镇建成高档优质稻基地10万亩,年种植优质稻面积20万亩;在大圩、小圩、河路口、涛圩、大石桥、白芒营、大路铺、桥头铺、界牌等乡镇种植优质玉米10万亩;优质红薯基地5万亩、优质大豆基地4万为亩。重点扶持金源粮食有限公司进行粮食精深加工,积极引进一家饲料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和基地建设,带动农户7.5万户。
10万亩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在码市、大锡、大圩、小圩、涛圩、白芒营、大路铺、沱江等乡镇建立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时新商品蔬菜基地10万亩,年种植各类商品蔬菜18万亩。配套建设蔬菜保鲜贮藏加工厂,重点发展珍珠椒、腐乳和净菜加工等。重点扶持涛圩蔬菜协会及县内食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和基地建设,带动农户5.9万户。
10万亩药、果基地。板栗在巩固现有1万亩基地的基础上,要新增面积5000亩;东魁杨梅要建成基地1万亩,通过加工企业和基地建设,带动农户7万户。未竹口、湘江、花江、务江等林区重点乡镇要稳定木本药材基地10万亩。重点扶持辉煌生物、同泰等企业,带动农户2.5万户。
50万亩竹木工业原料林基地。以采育场、沱江、桥头铺、白芒营、大石桥及九个林区乡镇为重点,新造以马尾松、桉树、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35万亩;以码市、湘江、两岔河、贝江、采育场等乡镇场为重点,集中林业各项资金及扶贫资金,高标准、高规格、高起点建设好15万亩楠竹、厘竹基地,做大做强楠竹产业。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加快林纸一体化进程,重点扶持金华纸业、茂森木业、锦田木业等竹木加工企业,带动农户4.8万户。同时,巩固杉木种植面积,稳步发展传统林产业。
10万亩高产油茶林及茶叶基地。着力实施油茶低改,走基地化建设道路,提高油茶产量。规划建设面积5万亩,其中造林1万亩,低改4万亩,单产由2.5公斤提高到15公斤以上。涛圩、大圩、小圩、大锡、大路铺、桥市等十三个乡镇大力发展农户种植茶叶,重点支持牛牯岭茶场、东冲茶场、南冲茶场、滑油茶场等龙头基地,实现茶叶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通过扶持企业和发展基地,带动农户2.5万户。
10万亩油桐、山苍籽基地。在码市、大锡、贝江、湘江、未竹口、水口、务江等乡镇扩种油桐1.5万亩,保留并改造好山苍籽6万亩,每年扩种油桐、山苍籽1万亩,支持县供销联社搞好产品收购,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到2010年,全县实现高产、稳产油桐、山苍籽面积10万亩,带动农户3万户。
10万担优质烟叶基地。通过加大对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建设8万亩基本烟田,确保“十一五”期间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收购烟叶10万担,带动农户1万户。
优质畜禽基地。抓好以沱江、大路铺、白芒营、涛圩、河路口、小圩、大圩为中心的生猪基地和以大圩、小圩、河路口、涛圩、大路铺、界牌、东田、沱江为中心的肉牛基地建设。到2010年全县生猪发展达到100万头,出栏生猪60万头;发展肉牛20万头,出栏10万头;家禽500万羽以上,出笼300万羽以上。同时,稳步做好大面山塘水库的开发利用和稻田养鱼,引进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实现水产品起水总量达到3000吨。到2010年,全县养殖业产值达到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促进养殖户人均增收1500元。
2、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稳定完善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扩大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村土地的产出效益。规范农村收费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高度重视“三林”问题,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搞好林业分类经营;积极争取上级对林农口粮的直补政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改革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环境,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鼓励农民到小城镇落户。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加大小额信贷力度,努力解决农户和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深化供销企业改革,促进供销企业向多经方向发展。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搞好气象服务,减轻灾害损失。
3、健全农业发展保障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和应用,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发展农村各类技术协会和“三八”绿色基地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努力开拓农产品加工服务新领域。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的高素质农民。积极发展服务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培育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畜禽防疫体系建设。
4、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按照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继续把林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以扶贫村为依托,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好扶贫开发。要严格按照上级确定的资金投向,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符合实际的技术支持体系,积极为广大贫困户提供市场、技术、项目、政策和劳务信息,力争每个贫困户有一人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术,为贫困户脱贫、全面建设小康江华提供智能和信息保障;要用足用好用活少数民族政策、国扶县政策和湘西地区开发政策,为扶贫开发提供政策保障,要改进扶贫方式,实施整村推进,突出产业扶贫,扶持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发展富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坚持县直单位联系贫困村帮扶制度,在资金、技术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实施科教扶贫战略,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特别是水库移民增收渠道,实现脱贫致富。到2010年底,基本解决全县6.5万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贫困人口下降到2.79万人,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元以上。
5、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一手抓扶贫攻坚,一手抓小康示范”,争取投资1700万元,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建好一批小康示范村,以此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县里要继续抓好大鹿冲、良木桥、杉木根、杉木口、竹市等小康示范村建设,各乡镇也要根据实际,规划好1-2个小康示范村,加强村庄规划,搞好土地整理,整治村容村貌,确保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搞好小康示范村建设。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及典型示范带动,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三)用经营理念谋划城镇,加快城镇化步伐
坚持用“经营理念”来谋划城镇,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品位管理,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1、加快县城建设。以建设“神州瑶都”为目标,以提质扩容为主线,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根本,以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按照“瑶族特色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的定位,树立“精品城镇”和“品牌城镇”理念,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建设进程,提升建设档次,增强城市功能,彰显民族特色。实施“东提西扩”战略,全力推进县城重心西移,西城区以江华大道建设为核心,启动路网建设及火车站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十一五”期内再造一个新沱江。东城区开发结合县城防洪堤修建,启动滨江大道建设,加快改造旧城区,把旧城区建设成风光旖旎、民俗古朴、商贸发达的新城。进一步美化和规范北向入城口道路和建筑物,重点对三里桥收费站至迎宾路口段道路及两旁建筑进行净化、美化和规范化管理,清理汽车修配行业占道经营现象,树立县城整体形象。城南主要控制鲤鱼井大道及冯乘路一中段区域规划和建设,按照“五化”标准建设好鲤鱼井大道,打造成县城的另一条样板街。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10万人。强化土地储备地位,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盘活土地资产; 要按照“政府少投钱、群众少集资、建设不停步、城镇上档次”的要求,积极创新融资渠道,多渠道、多办法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快城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改革,经营好市政基础设施,对道路、桥梁、文化等一批具有盈利能力的公共设施,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经营,同时将城镇供水、供电、供气、路灯、污水处理、广告牌位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和产权推向市场,使城镇建设步入“资产变现、资金聚集、开发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全面建设“神州瑶都”、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奠定基础。围绕增强中心城镇的吸纳力、带动力、辐射力,加快城区现代化发展步伐,实现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环境园林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市民行为文明化,全面提高城镇整体素质。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沱江要充分发挥沱江工业小区的拉动作用,突出发展骨干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依靠支柱产业引领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城建投入7亿元,新修城市道路 5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新增日供水能力4万吨,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完善县城污水处理厂等工程,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80%;新建沱江垃圾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努力搞好城区住房建设,县城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30平方米。增加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12平方米。新建汽车西站一座,增强运输能力。
2、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小城镇。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选择一批位于交通枢纽、铁路沿线、县境交界的经济发达乡镇,通过建立工业园区,发展民营经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吸引生产要素集中,加快发展,形成规模。“十一五”期间,要认真抓好建制镇的规划修编工作,科学合理确定城乡空间、产业布局、功能区划以及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统筹做好区域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合理引导小城镇发展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桥头铺、大路铺、白芒营等铁路沿线集镇要根据铁路走向进一步调整规划,做到铁路建设与集镇规划相协调。要突出发展城镇特色产业,用产业来支撑城镇发展。小城镇建设要坚持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突出民族区域特色。码市镇在抓好工业园建设的基础上,并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瑶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和边贸经济;涛圩镇和白芒营镇要把烟叶、蔬菜生产作为主导产业,突出抓好边贸流通业;大圩、小圩两镇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河路口镇着力抓好市场开发和工业园内的工业企业建设;水口镇要发挥老县城的优势,积极盘活县城搬迁后遗留的房屋、空地,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加工业;其余各乡镇也要根据各自的特色,着力培植主导产业。
3、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吸引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城镇化的管理、引导和规范。要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打破城乡隔离体制,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清除人口流动的各种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招商引资、土地使用、工商税收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向城镇聚集。经过5年的努力,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形成中心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城乡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用诚信理念谋划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适应建设诚信江华的需要,拓展行业体系,壮大行业规模,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能力,有序推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从而激活消费市场。
1、商贸流通。大力发展以连锁商店、超市、仓储式商场和大型购物中心等为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发展物流配送、农副产品批发、进出口贸易、大众化餐饮等行业,完善商业零售和批发网络,将江华建设成为湘、粤、桂三省区边界现代物流中心。依托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沱江民族贸易大市场、码市专业批发市场、涛圩、大圩、小圩、大路铺等农贸市场、水口中药材批发市场。力争到2010年,全县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突破50亿元。
2、金融保险。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支持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企业,加快推进银企合作,强化金融服务地方发展功能。“十一五”期间,要结合金融生态示范县的创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拓展保险业务,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到2010年,行业增加值达到1亿元。
3、现代商务信息。积极引导、规范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劳动力、市场调查等咨询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的中介服务,鼓励发展建筑设计、工艺美术、广告策划等创意商务。努力推广电子商务,逐步建立快捷的电子配送系统。信息服务业,要以电信、广电、移动通信和联通为基础,在目前经营国家公众通信网电信基本业务、增值业务和宣传教育等公益服务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宽信息服务的新领域。
4、房地产。以经济适用房的开发为重点,规范房地产市场,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体系、管理体系、收益分配体系。正确引导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方向,搞好房地产综合开发。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机构,配套发展装修服务业,提高住房售后服务和管理水平。
5、社区服务。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加快从福利型向经营型、分散型向规模型、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的转变。以规划为龙头,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兴办社区服务业。
6、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购房、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信用消费,鼓励发展信用卡支付,逐步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种类。净化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取消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政策,尽快建立垄断行业消费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规范通信、医疗等行业的收费标准,取消汽车消费的不合理收费。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稳妥推进农村客运站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现公交车到村计划。要逐步降低农村电话通话费,数字电视收视费,全面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各项改革措施的透明度,改善居民心理预期,提高即期消费。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抢抓机遇,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突出重点,完善配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到50亿元。
(一)交通建设
铁路建设:大力支持洛湛铁路江华段的施工建设,实现投资4.5亿元,完成洛湛铁路江华段建设,结束我县无铁路的历史。
公路建设:积极实施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完善公路网络。以“三改”为重点,即改土坡码头为水泥硬化码头;改木质船为钢质船,人力船为机渡船;改渡为桥,改善好水上交通条件。通过努力,到“十一五”末,全县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6亿元,全面完成通乡公路硬化工程,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13公里,其中二级公路(G207线江华段、S326线白芒营至广东连州段拉直拓宽接太澳高速连接线、水口至蓝山接太澳高速连接线)22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6.6公里,全县基本达到村村通公路;修通9条省际断头路及县、乡断头路,实现对外沟通广东、广西,贯通江永、道县、蓝山;县内实现公路交通运输网,并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相结合的交通运输新格局,实现我县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上一个新台阶。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田基本水利建设、烟田建设等措施,改变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按照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搞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下大力气解决水资源利用率不高问题;搞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生态措施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基础设施经营权市场化运作。“十一五”期间,要群策群力,多元投入,争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亿元,上马兴建县城防洪、码市水库、流车源水库等工程;加大东、西河流域治理和以草岭水库为重点的病险水库治理;对面上水利工程进行灌区配套改造,对全县水轮泵群进行更新改造。同时,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山塘水坝整修,建设一批人畜饮水工程,妥善解决2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到2010年,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0万公斤,增收400万元。
(三)电网建设
完善电网建设,提高利用效率,优化电网结构,提升电网输送能力。要新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2处,新建、扩建、改造35千伏以上各类输变电站10座。全县大小电网要形成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布局合理、运行经济、安全可靠、装备先进、调度灵活、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地区电网。继续抓好城网改造,大力推进农村低压电网改造,积极消灭无电村,确保农民用上高质电。
(四)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和完善高速宽带传输网络和用户接入网,增强邮电通信能力。主要加速现有设备、线路的改造,扩大网络覆盖率,提高邮电通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县城为中心,以光缆通讯为主,在全县形成一个适应现代通讯发展需要的,以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相互配套,四通八达,乡乡、村村通电话的现代化通讯网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依法推进政务信息公开,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科研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带动公益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水平和行政效率。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装备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电子货币、电子采购、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加强农村通讯、农技推广和农产品交易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分步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五、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
(一)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优化所有制结构。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继续搞好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保护,逐步提高其规模与层次,引导民营经济经营者遵纪守法,照章纳税,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社会多做贡献。加快现有国有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动政企分开,加快分离县林业采育场承办的社会职能。加强县林业采育场、县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县城西开发总公司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三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搞好调控部门的协调动作,促其配套联动,形成合力。计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财力、物力的可能,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控目标和地区产业布局政策,规划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及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为其它方面的调控确定方向,提供依据。财政要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规范财政收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在保证政府运转、公共服务等财政投入的同时,压缩行政基建支出、一般性支出、节会活动支出;增加支农支出、科教文卫投入、社会保障投入和财源建设投入;加大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和妇女儿童工作的支出保障力度。加强对金融工作领导,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用足用活国家信贷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国扶县、湘西地区开发县政策,不断优化信贷资金投向,更好地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二)扩大对外开放,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
一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扶持铂金坩埚纤维拉丝、连续玄武岩纤维拉丝等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出口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使劳动密集型与技术、知识密集型有机结合,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努力扩大加工贸易,推动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尽快适应加入WTO开放非商品贸易的规则要求,积极开展投资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进一步加快贸易手段标准化、现代化步伐,推动全县出口创汇上规模。三是加强区域经济协作。以建设南岭地区经济圈为目标,继续搞好与周边地区的优势互补、横向协作。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抓住中部崛起、泛“珠三角”合作等机遇,积极主动做好对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拓展新的合作地区及领域。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要立足开拓大市场,积极进行跨地区的协作联合,推进资产重组和优化。
(三)扩大对外开放,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
一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坚持把招商引资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等经济工作重点有机结合,通过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和人才,带动全县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要突出资源招商、旅游招商、城建招商,以商招商,切实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在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尽快培育壮大一批外向程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群体,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重点抓好林业采育场、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金华纸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建设,并使之成为全县工业领头雁。全力实施“品牌战略”,以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为重点,对符合条件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争创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在创优“涛白金叶”、“江华苦茶”、“江华腐乳”、“芙蓉珍珠椒”等品牌的基础上,力争新增1-2个湖南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坚持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引资,力争到2010年,全县实际利用境外资金水平上新台阶,达到2000万美元。二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在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软环境的整治和建设,努力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构筑起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叫响“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口号,认真做好安商、扶商、亲商、富商的工作,自觉地营造、树立和维护江华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要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增强信誉意识,认真履行合同,树立良好的信誉,增强对县外投资者的吸收力。进一步规范政府收费行为,依法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要改进完善招商服务方法。狠抓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社会化投资服务体系,切实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的良好社会氛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继续抓住“三大政策”优势,选择一批对江华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特色项目、重点项目,利用网上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千方百计寻找合作者,促进全县经济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和自然生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大力加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建设,努力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强化节约意识,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强制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争取上级支持,实施一批有江华特色的循环经济项目,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好再生资源大市场。到2010年,全县废弃物循环使用率达到40%以上,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5%以上。
(二)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严格环保审批,加大污染监管力度,狠抓工业污染的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三个重点。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和森林等资源。强化环保执法和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全县环境质量,在突出抓好冯河百里水源保护区、沱江污水处理厂、湘江庙子源自然保护区、金华纸业有限公司综合废水治理、河路口矿区植被恢复工程、工业废渣治理工程的同时,抓好林业生态示范园和新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广以沼气为中心环节的生态农业,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争取姑婆山景区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2010年,全县的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大气标准。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510万吨以内,排放达标率达到75%,工业废气排放量控制在12.8亿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控制在15万吨以内。全县森林覆盖率73%,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60%。创造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生态系统循环的城乡环境。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进一步整顿毁田烧砖行为,加大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水平和集约利用水平,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水资源、矿产资源,减少损失浪费。健全气象、防雷防震减灾体系,坚持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一起抓。以提高整体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实行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努力提高对地震、灾害性天气等的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三)积极开发清洁生态能源
继续以小水电开发为重点,积极发展风能发电,大力发展户用沼气,推广省柴节煤灶及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农村生态能源。“十一五”期间,要建成装机3.75万千瓦的大林江电站,装机1.26万千瓦的沱江电站,通过招商引资,建成装机1.3万千瓦的码市电站。到“十一五”末,全县小水电装机达到 20万千瓦,风能力争实现装机5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亿度,网供负荷30万千瓦,人均用电量达到1470度。新建沼气池1.32万个,生活污水净化工程26处,推广更新两省灶2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500平方米。
(四)加速旅游产业建设
坚持“招商引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形成“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业的崛起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1、充分利用和实施好旅游总体规划。以“瑶文化”为底蕴,突出瑶风瑶俗,把瑶族风情和生态旅游相结合,将我县的旅游资源与周边县区的旅游优势整合,重点发展民俗旅游、休闲旅游和“农家乐”,形成我县特色旅游。围绕特色景区,加大建设盘王城——寒亭暖谷——天河瑶池——宜春湖——宝境民居——秦岩——姑婆山——盘王城神奇江华环线旅游线路,巩固既有的两条跨省旅游线路,丰富县内一日游、二日游线路。
2、突出重点景区建设与推介。重点引进扶持1-2家专业旅游开发公司,加大对盘王城、秦岩、天河瑶池、姑婆山、大龙山等重点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努力构建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精心策划节庆活动和主题旅游。加强旅游景点的包装和推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络,广泛宣传永州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加大对境外市场的宣传促销,加强泛珠三角尤其是与广州、桂林的横向联合,大力推介旅游线路和产品。加强导游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3、做好旅游商品开发。着力研究、开发具有瑶族民风、民俗的旅游商品、纪念品,推进瑶族服饰,珍珠椒、瑶家腊味、腐乳等瑶族特色食品,刺绣、挑花、织锦、竹编、根雕等手工艺品的开发,不断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效益和档次。
4、完善旅游配套建设。在加快交通客运业、餐饮业、旅店业等与旅游息息相关的服务业发展的同时, 加大旅游投入,加快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旅行社和旅游星级饭店,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十一五”期间,力争江华宾馆、爱塞丽雅国际大酒店升为三星级旅游饭店,并积极引进外资,争取建设三家以上三星级宾馆,实现我县旅游接待水平上新台阶;加快宜春湖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和建设,尽快把该旅游景区建设成融观光、休闲、度假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七、推进“科教兴县”战略,促进全面发展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加快推进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努力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一)加快科技创新和跨越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综合资源优势,不断导入新观念、新机制、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推动经济科技一体化。加强科技普及、科技培训和应用工作,建立健全科技网络,活跃科技市场,向科技要效益。积极发挥科研机构在科研开发创新中的带头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开发研究机构,创办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努力形成研究、开发、生产高度衔接的技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努力创造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鼓励企业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要通过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贷款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放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研机构运行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左右,其中:农业50%,工业45%,农产品优质率95%以上。
(二)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适度超前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全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加强民族特色教育,提高瑶民族自强意识,增厚瑶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要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7%,彻底扫除有学习能力的青壮年文盲。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全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至2010年,初中升普通高中升学率达67%,高等院校毛入学率达30%以上,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创办1—2所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至2010年,县城基本普及三年制学前教育,农村受教育率达40%。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学校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和推进教育现代化。每个乡镇建设好一所标准的寄宿制初中和小学。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开展职业岗位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湘西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提高劳动技能为目标,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培训和专门的技术人才培养,使广大劳动者掌握1—2项适用技术,尽可能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全面实施农村富民培训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训与科技开发、推广机制。争取“十一五”期间,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通过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的探索,逐步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网上学校和教育信息库,搞好远程教育,普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素质教育的新机制。要通过深化教育评价方法改革和教育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引进和培训工作,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合理核定教师编制,优化教师结构,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抓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
(三)重视人才的使用、培养和引进
江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十一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使用、培养和智力引进工作,形成较好的人才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在人才使用上,设立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才开发基金,重奖各类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与人才流动相适应的保障措施,解除流动人才的后顾之忧;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继续贯彻公务员“凡进必考”制度,大力推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抓紧后备人才培养特别是领导干部人才的培养,每年选拔5-10名领导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跟班学习或到大、中型企业挂职,努力把一批适用的高科技人才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中,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功能作用,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管理使用、知识更新、技能提高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努力提高现有人才的整体素质;推进科技进农户,建立农村乡土人才储备库,适时开发和培养造就农村实用人才,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加强继续教育,强化在职人才的思想观念更新和科技知识教育,全面提高“三支队伍”的素质;抓紧对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型实业家;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开展对企业厂长、经理的知识更新、思维开发培训,真正造就一批企业家队伍。
八、建设和谐江华,推进和谐发展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突出加强小康江华、生态江华、速度江华、平安江华、诚信江华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注重依法信访,做好信访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大对社会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重点处理好复退军人、农村“几大员”及老上访户等特殊群体的问题、山林权属纠纷问题、因干旱引发的水事纠纷问题等等,尽量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推进科技强警,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打击邪教及非法宗教势力的违法犯罪活动,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切实加强安全生产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控安全生产事故,避免重大事故,杜绝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三)努力提高就业水平
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关键,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石。 “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必须认真对待,研究有关政策。一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建筑业、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使其成为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并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体。二是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出口贸易,加强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的地区和规模,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壮大劳务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力。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就业体系,努力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提高妇女就业水平,提升妇女就业层次;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实现就业准入平等,就业服务平等,就业后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四是加强和完善人才、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和规范人才、劳务中介组织,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促进人才、劳动力的有序、良性流动。五是充分发挥县级劳动力市场和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平台,加大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跟踪管理服务。要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确保最大限度就业。同时要引导全社会逐步转变就业观念,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各种形式再就业。
(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加大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清欠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企业养老保险要将全县所有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参保范围,失业保险要覆盖到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医疗保险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扩面按8%/年递增,工伤、生育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全县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养老保险收缴率达到96%,失业保险收缴率达到90%。到2010年,城镇职工人均货币收入年均增长4.5%,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30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企业要按国家规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保证职工最低工资和基本生活需要。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金保工程”网络建设,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制定和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生育保险等有关政策法规,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使用定期稽查的监管机制,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流失。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关心残疾人等社会最低层弱势群体的事业和发展。同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
(五)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文化。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以打造“瑶文化”品牌为目标,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中国瑶族第一县,要立足瑶族文化资源,做好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弘扬瑶族优秀文化。进一步完善和建设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到2010年,每个乡镇要建成一座标准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重点保护好阳华岩等重要文物古迹及重要民俗文物。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扫黄打非力度。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要树立发展“大文化”的观念,以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为重点,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地方文艺团体,举全县之力办好民族歌舞团和民族艺校。发展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搞好档案馆、科技馆等建设。
卫生。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为中心,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的,把发展卫生事业同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在预防保健方面的职责,提高计划免疫水平,降低流行性疾病和地方病发病率,使传染病总发病率、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大力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投入5000万元,完成县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建设、县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扩建、县第一人民医院的整体改造、县中医院二期工程建设、县红十字会医院的整体搬迁和22所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房屋改造和配套建设,扩大医疗服务,改善医疗设施,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切实加强医疗骨干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至2010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床位3 张、卫生技术人员3.6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继续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加快农村卫生改水改厕步伐。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和行业监督机制,改进医德医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
人口。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大力实施“关爱女孩”行动,破除重男轻女陈腐思想,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优生优育。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推进乡镇敬老院及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问题。全面推行殡葬改革,消除陋习。
广电。开发、利用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强大资源功能,加大对江华广播电视的投入,努力构建一流县级台。做大做强广电网络产业,对县城有线电视传输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广播电视县乡光纤联接。加快农村有线电视传输网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使用量。力争2008年全县开通数字电视;2010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要达到100%,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体育。以群众体育为基础,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目的,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全社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加强体育活动场所建设,不断改造和完善体育设施,以适应群众体育锻炼和举办体育比赛的需要。
九、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核心领导作用。要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变作风,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清正廉洁,自觉反腐倡廉、拒腐防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和现代科技教育,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江华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力争在县城建成一座烈士陵园,作为全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靠党校这个阵地,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新闻舆论、国民教育、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文化阵地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迷信愚昧,塑造江华人的整体文明形象,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认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提高公民参政议政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发扬基层民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县,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制保障;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明确政府的行政职能,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审判方式和检察方式改革,完善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增强全社会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自觉性。
(四)深入开展国防教育
健全国防动员机制, 完善党管武装制度,认真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做好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坚持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搞好城市人民防空整体防护和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妥善安置转业干部和退役军人,落实伤残军人、烈军属的各项优抚政策。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搞好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
全面实现我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目标,由资源大县成为经济大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建设小康江华、创建和谐瑶山奠定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县委,省、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胜利完成“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