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回顾总结成绩 开启县域发展新篇章……………………………………1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基础……………………………………………………1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8
第二章 理清战略思路 坚持好的蓝图干到底……………………………………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12
第三节 发展战略…………………………………………………………………13
第四节 战略布局…………………………………………………………………15
第五节 战略定位…………………………………………………………………16
第六节 发展目标…………………………………………………………………19
第三章 推进融合发展 打造瑶族生态旅游胜地…………………………………23
第一节 大力发展山水生态游……………………………………………………23
第二节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游……………………………………………………24
第三节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5
第四节 大力发展工业旅游………………………………………………………26
第五节 完善旅游服务体系………………………………………………………27
第四章 承接产业转移 打造新兴工业县…………………………………………29
第一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9
第二节 提质改造传统制造业……………………………………………………30
第三节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32
第五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打造绿色农业基地……………………………………35
第一节 大力发展优势主导农业…………………………………………………35
第二节 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37
第三节 努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9
第四节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40
第五节 全力完善农业服务体系…………………………………………………41
第六章 提升现代服务业 打造边贸物流中心……………………………………42
第一节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42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43
第三节 加快发展金融商贸服务业………………………………………………44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46
第七章 坚持共享发展 打造文明幸福之乡………………………………………48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48
第二节 完善创业就业体系………………………………………………………50
第三节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51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2
第五节 发展卫生计生事业………………………………………………………53
第六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55
第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 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7
第一节 加强法治江华建设………………………………………………………57
第二节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59
第三节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60
第四节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62
第九章 协调城乡发展 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63
第一节 构建合理城镇空间………………………………………………………63
第二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64
第三节 突出瑶族文化特色………………………………………………………67
第四节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68
第五节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69
第十章 夯实基础设施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71
第一节 加强智能交通建设………………………………………………………71
第二节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74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75
第四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78
第十一章 加快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80
第一节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80
第二节 推进生态建设……………………………………………………………81
第三节 提升环境质量……………………………………………………………82
第四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84
第五节 强化自然灾害防治………………………………………………………85
第十二章 扩大改革开放 建设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示范区………………………86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86
第二节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88
第三节 加快开放发展……………………………………………………………89
第十三章 加快脱贫攻坚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江华………………………………91
第一节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91
第二节 扩大贫困村基础设施覆盖面……………………………………………93
第三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94
第四节 创新完善脱贫工作机制…………………………………………………95
第十四章 保障规划实施 有序实现发展目标……………………………………96
第一节 加强党的建设…………………………………………………………96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97
第三节 加强民族团结…………………………………………………………99
第四节 优化发展环境…………………………………………………………100
第五节 加强实施管理…………………………………………………………101
第一章 回顾总结成绩 开启县域发展新篇章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基础
全面回顾“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绩,认真总结发展实践的经验,是科学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四大战略、五个打造、六个全国第一、民族经济强县”战略思路,坚定信心,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三量齐升”特征凸现。克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发展持续健康运行。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03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17亿元、第二产业27.22亿元、第三产业42.6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8%、18%、13.2%;人均均量大幅跃升。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达到22078元,年均增长13.8%;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15年财政收入达到9.6亿元,年均增长29.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5%,单位GDP能耗低于省控制目标,全面小康江华建设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全县GDP、财政总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并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2012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快县;2013年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试算中提升幅度排三类县第三名;2014年被评为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十快进县;2015年被评为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继续走在省市前列。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提质”成效向好。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一五”末31.3:26.3:42.4调为2015年的24.91:29.26:
45.83,结构更趋合理。新型工业化态势强劲。依托“一区三园”形成了产业发展多点支撑体系,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提升,201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7.22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23.06亿元,年均增长21.2%;服务业发展来势向好。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7.38亿元,年均增长14.9%。旅游业加快发展,盘王节、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批三星、四星、准五星酒店建成营业,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94.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5亿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389%、312%,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第一产业在GDP中比重明显下降,但对GDP的贡献率有了较大提升,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幅提升,形成了“瑶山雪梨”、“瑶珍大米”、“江华毛尖”、“江华苦茶”等一批品牌,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烟草产业稳妥发展,荣获“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省茶叶生产优势区域县”、“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先进县”等荣誉。
——基础投入不断加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十二五”期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7 亿元,是“十一五”期的 2.6倍,年均增长28.3%。内外交通大幅改善。“十二五”期完成交通投资20亿元,是“十一五”期的2.5倍,到“十二五”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283.48公里,道贺高速建成通车,国道207江华段改造完成,“三纵两横三圈十三连”的旅游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通村公路里程1632公里,实现98.2%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全县形成了以沱江镇为中心的2小时交通圈,与周边实现高速公路连通;水利建设成效明显。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即将完工,完成一批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按照大干五年,建成瑶族旅游城市,奋斗十年,建成瑶族旅游中等城市的目标,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县城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城镇面积扩大到37.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0.7%。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产城融合深入推进。城市道路等市政设施日益完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园林化工程加快推进,建成一批公园、广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县城13个生态公园、7大水景和5大水系陆续建成。瑶都大道、城北大道和滨江大道沿江风光带极具绿色发展理念和民族文化特色,已成为全市城市建设的亮点工程。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沱江镇和码市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持续巩固提升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各单位实施了机关院落花园化建设,60个单位被评为市级园林式单位,16个单位通过省级园林式单位验收;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加大。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村文化保护,推进农网改造、通讯网络建设、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成功创建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社会民生全面进步,“幸福江华”印入人心。坚持保护和改善民生,五年民生支出84.47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8%,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9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50元,分别是“十一五”期末的1.5倍、3.2倍。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为民办实事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9亿元。创业就业多元化深入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全县参保率达99.49%。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强县战略扎实推进,形成了各类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荣获全省“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先进县、全省民族地区教育强县建设工作先进县。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药物制度覆盖乡村,在公立医院实行了药品零利润供给,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到87.5%,荣获全省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人口和计生工作保持省一类县行列,评为省先进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开展以盘王节为代表的系列瑶文化活动,研究传承瑶文化,荣获“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强县”称号,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成功举办了60周年县庆暨第十三届中国瑶族盘王节;社会治理形势向好。“平安江华”建设不断推进,社会治安状况民调位居全省十一位,全市第一位,成功创建并保持“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省平安县”称号,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改革开放势头强劲,“活力江华”日益凸显。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开放发展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突出重点工作,针对创先争优、争资上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财源建设、社会维稳、信访等方面,创新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提升了工作效率;先行先试扎实推进。推行“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创造“两置换、两保障、两转变”征地模式,破解征地难题,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生态补偿机制;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加强园区建设,夯实开放平台,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成功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一大批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十二五”期,全县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6亿美元,内联引资192亿元人民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34亿美元,增幅均居全市前列。开展特色城镇、特色产业、特色园区和对外连接重要通道等“三特一通”建设,与边界县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立县”魅力彰显。立足“生态立县”战略,“生态山水名县”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建设创建工作成果丰硕。把全县划分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区、绿色农业发展区、城镇工贸发展区”三大功能区,对2200平方公里的林区重点进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建成一块不受污染的净土,全力保护好潇湘源头。成功创建了全市首个全国绿化模范县、首个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县、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首个国家水利风景区(潇湘源国家水利风景区)、首个省级生态县、首个省级园林县城,以及全国主体生态功能区试点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大龙山省级森林公园等。14个乡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个省级生态县,全县22个乡镇全部创建成为省级生态乡镇,71个村荣获省级生态村;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加大。坚持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齐头并进,造林面积居全市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77.6 %,被评为全省林改工作先进县;污染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目标任务,工业废水达标率为100 %,废气处理率为76.1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7.7 %,单位GDP能耗、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明显。
——移民搬迁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发力精准。坚持把移民搬迁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成效明显。移民搬迁如火如荼。以涔天河水库移民安置和高寒山区易地扶贫搬迁为重点,在尊重移民意愿、保障移民利益、确保后续发展的前提下,采取社区化、城镇化搬迁模式,实现安置协议签订6356户,达97.5%,一批移民新镇、新区、新村正在形成;精准扶贫有效推进。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识别全面完成,按新的脱贫标准,全县共识别和登记贫困人口8.26万人,贫困村150个,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十二五” 期累计争取上级扶贫资金15亿元,采取结对扶贫、产业扶贫、培训转移就业扶贫、基础设施到村到户扶贫等多种模式推动扶贫开发,实现全县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期末的14.86万人下降到“十二五”期末的5.38万人。
基本经验
回顾“十二五”发展实践,我县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主要体现在“五个始终”。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国际经济下滑的挑战,我县始终坚信党、依靠党。县委坚持把握发展大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级各部门作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县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加强,主动攻克一个个难关,稳妥应对一个个风险,保持了江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始终坚持顶层设计。立足基本县情,把握发展规律,集中全县人民的智慧,确立了“生态立县、民营活县、产业强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确立了“神州瑶都、生态山水名县、旅游度假休闲胜地、新兴工业县、绿色农业基地”战略定位,确立了建设民族经济强县和“县城绿化率全国第一;县城生态公园数量全国第一;全县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全县空气质量全国第一;全县水质量全国第一;涔天河两岸的森林景观美景度全国第一”的奋斗目标,并上下齐心,一以贯之抓好落实。实践证明这些战略和目标,凝聚了力量,注入了动力,给江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新的机遇,形成了后发赶超的发展态势。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改革与开放互促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开山斧”,推进发展的主动力,在征地、招商、项目推进、移民搬迁、扩权强镇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江华速度”。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发展不断提速。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始终强化绿色就是江华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这一基本认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举,强化湘江源头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县域强的有机统一。
——始终坚持民族团结。始终坚持和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准确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潜在挑战,是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的基础。
重大机遇
从全球来看,国际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重心由西向东转移,东方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改革攻坚期、经济增速调整期、产业优化升级期、发展动力转换期,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江华面临大有可为的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期。
——经济转型提质,有利于江华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国内步入发展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转型提质成为“十三五”经济发展的主题,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成为转型提质的主攻方向,新业态和新产业将加速形成,新一轮产业转移蓄势待发。这有利于江华实现转型提质和绿色发展,推动“五化”协调发展,建设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加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兴工业县。
——区域板块重构,有利于江华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国家区域战略深度重构,“中国-东盟自贸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布局重心向内地倾斜,中部地区步入发展黄金期。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纵深推进,湖南省 “一带一部”战略、湘粤经济合作全面实施。江华毗邻两广,有利于江华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对接“东盟自贸区“、“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对接中部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接大西南,开展多元化经济合作,构建新型区域合作关系,拓展发展空间。
——政策叠加红利,有利于江华顺势迎风起飞,实现加快发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湖南省湘江源头区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省际边界试点县、湖南省特色产业县、湖南省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及深度实施大湘西开发等系列利好叠加政策,有利于国家重大项目、重大试点、重大专项布局的争取,强化洼地效应,加速产业聚集,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全面小康目标,有利于江华抢抓新机遇,实现跨越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把实现脱贫,摘掉贫困帽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湖南省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颁布了《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出台了系列举措和利好政策,有利于江华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致富的总决战,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子,实现脱贫,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潜在挑战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县“十三五”发展,仍然面临潜在的挑战。
——世界经济影响,经济增长面临“转型提质”难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仍然对我国经济带来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推动全县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仍然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
——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面临“要素匮乏”瓶颈。十二五期,我县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国民族自治县第28位,但从经济总量上看还不大,与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全县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十分繁重,移民后续发展问题凸显。对外“交通瓶颈”明显,接受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难度大。工业实力不强,土地、人才、资金、技术对经济发展形成软约束,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瓶颈多。
——周边竞争激烈,特色优势面临“同质竞争”窘局。省市各县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强劲,尤其周边各县资源禀赋相似,同质化竞争严重。如何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子,把自然生态山水做特,把绿色农产品做精,如何弘扬瑶族特色文化,让文化提升城市品质,让文化提升旅游品质,把文化现象转化为文化精神,把文化特色转化为文化产业,面临一系列工作要做。
——贫困人口居多,全面小康面临“硬性指标”压力。全县贫困人口多,共有贫困人口5.38万人,贫困村150个,贫困发生率高,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林区和高寒山区,基础设施滞后,自然条件恶劣,适宜发展的种养业品种少,增收门路不多,而我县又没有列入连片特困地区范围,无法得到国家更大力度支持,受这些客观因素制约,全县扶贫攻坚难度大,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困难还很多。
第二章 理清战略思路 坚持好的蓝图干到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神州瑶都”建设为总揽,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民营活县、产业强县、开放兴县”战略,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区、绿色农业发展区、城镇工贸发展区”功能布局,全力打造瑶族生态旅游胜地、新兴工业县、绿色农业基地、边贸物流中心、文明幸福之乡,努力建设全国民族经济强县,确保如期脱贫摘帽,为实现全面小康江华而奋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民族经济强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彰显特色、创新发展。始终坚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和特色,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创新主体活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经济集约发展。
——统筹互动、协调发展。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调整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坚持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牢固树立“生态是资源,生态是生产力”的理念,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拓宽空间、开放发展。始终坚持把开放发展作为提升县域竞争力和拓展发展空间的核心力量,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不断提升县域经济水平和实效。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使全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第三节 发展战略
“十三五”时期江华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民营活县、产业强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
——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树立神州瑶都美好形象的核心要素,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生态文明县城创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江河源头及流域保护为重点,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全县积极行动、深入持久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建立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划定生态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使县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全力打造瑶族生态旅游胜地、绿色农业基地。
——民营活县战略。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实施“供给侧”改革,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加快产品、业态、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创新,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努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建设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之都。
——产业强县战略。贯彻《中国制造2025》、“湖南制造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以省级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扎实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有力支撑的县域产业发展新体系,全力打造新兴工业县、边贸物流中心。
——开放兴县战略。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现与粤桂“一带一路”陆海空大通道的互联互通。积极对接湖南“一带一部”战略,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以湘粤桂跨省合作为重点,主动对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加快边贸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创建全国民族地区开放发展示范区,建设湘粤桂三省边区开放高地。
第四节 战略布局
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和江华县的发展战略和思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充分考虑国土空间开发现状、资源能源禀赋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县划分为“城镇工贸发展区、绿色农业发展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区”三大功能区。
——城镇工贸发展区。主要是城镇区域,发展空间控制在63.42平方公里内,工业园区面积控制在25平方公里内,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3.8%以内,着力构建“一核一区二轴四心多点”的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城镇工贸发展区,是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经济财富的密集区,吸引人口的集聚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是全县重点开发区域。
——绿色农业发展区。主要是区内的丘陵、岗地地区,南岭山地地区,形成岭东山地农业生产片区和岭西丘陵农业生产片区“两区”协调的农业空间格局,重点发展生态有机农业。
——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区。主要包括整个岭东片,重点是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建成一块不受污染的净土,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构建“一屏多点多廊”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第五节 战略定位
唱响神州瑶都,全力把江华打造成为瑶族生态旅游胜地、新兴工业县、绿色农业基地、边贸物流中心、文明幸福之乡。
——唱响神州瑶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浪潮赋予“神州瑶都”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意义。“神州瑶都”是什么?就是江华总体形象和品牌,具体地说,就是坚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居瑶族地区经济发展领头雁,挺进全国少数民族县20强,成为民族经济之都;就是挖掘、展示、传承瑶族文化,努力打造瑶族文化研究中心、传承中心、开发中心和展示中心,建设瑶族文化圣地,成为瑶族文化之都;就是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加快改革,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县蔚然成风,成为激情活力之都;就是坚持绿色发展,开创江华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生态文明之都;就是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族团结,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走向共同富裕,成为文明幸福之都。“十三五”时期,江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神州瑶都”建设为总揽,全力打造瑶族生态旅游胜地、新兴工业县、绿色农业基地、边贸物流中心、文明幸福之乡,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和水平证明江华就是“神州瑶都”,“神州瑶都”就是江华,让“神州瑶都”得到全国瑶族同胞高度认可,让“神州瑶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神州瑶都”,让“神州瑶都”魅力彰显,让“神州瑶都”光芒绽放,创造江华速度,推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民族经济强县,形成江华发展模式,树立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新标杆。
——打造瑶族生态旅游胜地。全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把独具瑶族风情的生态山水资源优势作为江华的金字招牌,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加速实现县城绿化率全国第一、县城生态公园数量全国第一、全县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全县空气质量全国第一、全县水质量全国第一、涔天河两岸的森林景观美景度全国第一,建设生态山水名县;立足全国瑶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这一独特的民族资源优势,突出瑶族文化特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瑶族文化核心圈,建设全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传承中心、开发中心和展示中心。增强生态产品供给和永续发展能力,建设旅游度假胜地。依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将我县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瑶族生态旅游胜地。
——打造新兴工业县。全力实施民营活县和产业强县战略,发挥我县南接广东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对接,抢抓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立足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培育新兴产业,实施开放和创新“双轮驱动”,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依托新兴工业崛起,“十三五”时期,把我县打造成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引领区和新兴工业县。
——打造绿色农业基地。立足生态立县战略,发挥我县作为丘陵农业区的优势特色资源,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现代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绿色农业生产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十三五”时期,把我县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农业基地。
——打造边贸物流中心。全力实施开放兴县战略,积极对接“中国-东盟自贸区”、国家“一带一路”和湖南省“一带一部”战略,依托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区位条件,加快推进湘粤合作,借北部湾向东盟开放,建设一系列边贸物流基地和开放平台,促进物流业与支柱产业和县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形成湖南向东南沿海和东盟地区开放发展的门户。推动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服务业现代化,着力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功能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区位优势,“十三五”时期,把我县打造成为湘、粤、桂三省边界的边贸物流中心。
——打造文明幸福之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制约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努力实现机会均等和公平公正,使全县人民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依托民族团结,“十三五”时期,把我县打造成为人民生活幸福、瑶族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有序的文明幸福之乡。
第六节 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和湖南省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及脱贫攻坚要求,基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十三五”时期,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定如下主要目标。
——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以上,到2020年突破1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0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到2020年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8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以上,打造形成5个以上10亿级产业集群。
——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调整达到10:44:4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超过2.5:1;全县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更加优化。
——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完善再分配机制,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十三五“时期,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以上,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000元和11000元;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农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达到100%,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超过95%。如期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建成小康江华,实现2017年达到三类县小康目标,到2020年达到二类县小康目标。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降低到0.55吨标准煤,单位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5%;各类污染物排放物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8%以上,地表水达标率达到100%,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率达到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78.5%以上;基本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到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1.32亿美元,年均增长8%以上,内联引资达到人民币3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外贸进出口额达到1.8亿美元,年均增长12%,成功申报湖南省出口基地县。
——社会民生全面推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更高水平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0%,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以上,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7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失业保险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实施农村危房全面改造和生态扶贫移民;社会应急体系基本健全,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团结友爱、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瑶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表1:“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表
分 类 |
序 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5年 |
十三五规划 目标 |
备注 |
||
完成数 |
年均增速% |
2020年目标值 |
年均 增速% |
|||||
经 济 发 展 |
1 |
生产总值 |
亿元 |
93.03 |
12 |
160 |
10 |
* |
2 |
人均生产总值 |
元 |
22078 |
13.8 |
35000 |
10 |
** |
|
3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9.61 |
29.4 |
20 |
15 |
** |
|
4 |
规模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23.06 |
21.2 |
50 |
15 |
|
|
5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亿元 |
94.22 |
30.9 |
190 |
15 |
** |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37.38 |
14.9 |
68 |
13 |
** |
|
7 |
货物进出口总额 |
万美元 |
10077 |
12 |
18000 |
12 |
** |
|
8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9500 |
8 |
13200 |
8 |
** |
|
人 民 生 活 |
9 |
城镇化率 |
% |
40.7 |
|
50 |
|
** |
1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8899 |
11.1 |
28000 |
8.5 |
** |
|
11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7750 |
13.2 |
11000 |
10.5 |
** |
|
12 |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
平方米 |
28 |
|
30 |
|
** |
|
13 |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 |
% |
0.3 |
|
0.28 |
|
** |
|
14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 |
0.2 |
|
0.19 |
|
** |
|
15 |
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 |
% |
90 |
|
100 |
|
*** |
|
生 态 文 明 |
16 |
森林覆盖率 |
% |
77.6 |
|
78.5 |
|
*** |
17 |
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55 |
|
70 |
|
*** |
|
18 |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63 |
|
90 |
|
*** |
|
19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准 煤/万元 |
0.517 |
|
0.55 |
|
*** |
|
20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 氧量排放强度 |
吨/亿元 |
3.2 |
|
3 |
|
*** |
|
21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 硫排放强度 |
吨/亿元 |
2.3 |
|
2 |
|
*** |
|
22 |
城市绿化覆盖率 |
% |
35 |
|
50 |
|
*** |
|
23 |
空气质量达标率 |
% |
98 |
|
98 |
|
*** |
|
社 会 发 展 |
24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 |
80 |
|
90 |
|
*** |
25 |
R&D经费占GDP比重 |
% |
4 |
|
8 |
|
*** |
|
26 |
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
张 |
6.5 |
|
7 |
|
*** |
|
27 |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 |
90 |
|
98 |
|
*** |
|
28 |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 |
100 |
|
100 |
|
*** |
|
29 |
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 |
% |
60 |
|
100 |
|
*** |
|
30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 |
90 |
|
100 |
|
*** |
注:*为导向性指标,**为预期性指标,***为约束性指标。
第三章 推进融合发展 打造瑶族生态旅游胜地
把旅游作为“十三五”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生态和瑶族文化两大特色优势,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神州瑶都品牌,力争五年内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景区6家,成功创建瑶族地区低碳旅游经济示范区、大湘西地区旅游扶贫示范区、省级旅游强县,力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强县,全力打造瑶族生态旅游胜地。
第一节 大力发展山水生态游
以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县城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引领,以涔天河自然山水生态为核心,大力发展山水生态游。
——加快开发山水生态产品。加快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把山水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推进山水生态品牌的提档升级。努力形成以涔天河、大龙山、姑婆山、黄龙山、香草源、阳华岩、秦岩、九龙井、牛牯岭等为代表的生态山水旅游品牌,打造原汁原味的神州瑶都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
——重点开发建设涔天河水库。利用涔天河水库、周围的山地、动植物资源、可漂流河段等旅游资源,开发休闲、度假、观光、水上休闲运动娱乐等旅游。大力发展山水观光、生态休闲度假和特种旅游在内的层次丰富的产品体系。打造天河瑶池主码头-蜜蜂吊瀑布-水口码头-水上桂林小圩-沱江古城和东西河水上游览系统,星桥-豸山寺-沱江老城-寒亭暖谷两条水上游览线路。
——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依托自然山地、平地和丰富的负氧离子,大力发展山地自行车赛、汽车越野赛、露宿野营、攀岩、独步旅行等山地户外运动。
——拓展生态山水旅游空间。提升沱江城市综合旅游服务功能,联动涔天河水库的旅游开发,形成“一城一水”旅游格局,突出打造全县两个旅游核心,即岭东旅游核心香草源(包括香草源、龙虎大峡谷、竹瓦漂流、桐冲口千年瑶寨、蜜蜂吊瀑布等项目);岭西旅游核心神州瑶族文化博览园。全县重点建设好神州瑶族文化博览园、瑶都水寨、香草源、桐冲口千年瑶寨、井头湾、秦岩、宝镜、九龙井、仙姑岩、阳华岩十大旅游项目,进一步推动民营资本参与旅游开发,重点开发好东水营漂流、冯河茶谷、石门脑瀑布、竹瓦漂流等项目,打造国际性原生态山水与瑶族风情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游
挖掘、展示、传承瑶族文化,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加快文化保护性开发。加大民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等保护和建设力度。
——丰富提升瑶族习俗节庆活动。突出“以节促旅”,不断提升瑶族盘王节、火烧龙狮闹元宵节、赶鸟节、尝新节、茶文化节、河灯节等节庆品牌的影响力,积极推广瑶族礼仪、瑶族特色婚庆、瑶族奏镗等瑶族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瑶族文化的学习培训。
——加快项目建设。突出瑶族文化创意园、瑶族风情演艺中心、瑶族文化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重点推进神州瑶族文化博览园、瑶都水寨以及瑶族文化研究中心、传承中心、开发中心、展示中心的平台建设。
——促进瑶族文化与建设管理融合。积极推进瑶族文化元素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融合,打造一批瑶族文化特色鲜明的产业,加快建成一批瑶族风情小镇,重点开发好沱江古城、水口移民风情小镇、涔天河移民风情村寨、河路口民族特色小镇、大圩高寒山区移民风情区等项目,形成以瑶族风情为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旅游品牌,争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第三节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依托江华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田园风光、古村落、古建筑、传统劳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农业生态旅游。争创国家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区、省级农业旅游区(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
——发展美丽乡村旅游。一是按照大湘西生态旅游圈乡村旅游线路要求,依托各乡村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推进宝镜村、井头湾村、文明山村、牛路社区、河路口社区、倒水湾村、天堂村、西凤村、白泉村、香草瑶寨、濠江村、兴仁村、水晶深村、所城村、盘古寨、漕渡村等十六个特色旅游乡村建设,营造“一村一品”的美丽乡村示范工程,实现“点、线、面”共同发展。二是根据国家发改委、旅游局、扶贫办等七部委《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精神,重点推进田沟村、莲花地社区、濠江村、宝镜村、倒水湾村、牛路社区、井头湾村、秦岩村、庙子源村等九个国家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开发建设工作。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利用民族地区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打造瑶耕博物馆、瑶山茶谷生态公园、五星级田园乡村俱乐部等项目,开展农家乐旅游提升行动,创建一批体现“垂钓采摘、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的省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项目;加大创意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打造一批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
第四节 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依托特色优势工业,加快提质改造,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发展加工工业旅游。依托江华矿产加工、电子产品、竹木工艺品制造、林化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生产等产业链,重点鼓励以五矿稀土、中国风电、九恒科技、卓业电子、同丰粮油等为龙头的工业企业,创建一批体现“观光休闲、工事体验、科普教育”的工业旅游项目,并指导企业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配套整改,构建完善功能区域,从单纯生产、销售、工程向产品制作工艺展示及体验转变,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实现工业与旅游业的完美融合。
——加快风电旅游。依托现有风电项目,加快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风电展览馆,介绍风电发电原理、风电发展历史,推广风电科技知识,展示风电经济社会效益。
第五节 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加快宣传营销、线路建设、公共服务、旅游环境等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推进互联网+旅游。加快旅游互联网平台建设,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积极开展网络营销。
——加强旅游宣传。利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积极开展旅游宣传,着力面向广东、郴州、珠三角、大桂林旅游圈、长株潭地区、东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利用县庆、瑶族盘王节加强宣传。发展江华天湖瑶族生态文化节、神州瑶都帐篷音乐节,不断创新宣传营销策略。
——加强旅游线路建设。整合旅游线路,注重开发民歌文化、瑶族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推出具有鲜明瑶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和休闲养生游线路。重点打造瑶都山水文化精华、生态湖泊休闲度假、特色人文民俗休闲、瑶山瑶水生态探险、瑶都红色人文体验、大小环线六大主题旅游线路,形成江华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以及驴友探险精品旅游线路。
——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旅游咨询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全县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旅游景区和自驾车旅游咨询点的服务网络建设,咨询中心将提供旅游线路检索、免费发放旅游资料的服务,完善各种旅游标识系统,加强旅游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各旅游区固体废弃物管理和规范处置,积极开展瑶族礼仪推广活动。
——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完善旅游投诉系统,加强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积极推进旅游人才市场建设,制定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完善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
——强化政策扶持。完善组织协调体系,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发展战略,设立江华旅游开发集团公司加强对旅游区的管理,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用政策鼓励投入。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桂林、三连地区(广东连州、连山、连南)等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区域性旅游共同体,实施资源共享。
第四章 承接产业转移 打造新兴工业县
依托县经开区、海联产业园、高新产业园和码市工业园,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主攻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全力推进百亿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新兴工业县。
第一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战略资源优势,以现有战略性新型产业为基础,加大引资、引智、引技力度,发展壮大稀土新材料、绿色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集聚发展。
——稀土新材料产业。充分利用稀土资源优势,以五矿稀土、正海磁材为龙头企业,湖南稀土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好稀土资源,打造集采、选、冶和加工于一体的稀土企业,着力延伸稀土产业链,实现稀土产业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河路口镇主要发展稀土开采、初级选冶基础产业,经开区重点发展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业,并促进铅锌钨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的联动发展,同时带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江华打造成为华中地区领先的稀土产品深加工基地和稀土功能材料及器件的生产基地,最终形成以稀土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其他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格局。到2020年,实现稀土产业年产值过50亿元。
——绿色新能源产业。抢抓国家对绿色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政策,发挥风电、水电、光伏资源丰沛优势,依托中国风电、协合风电、坤昊风电、九恒新能源、新华水电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风电、余热余压发电、光伏发电、水电等新能源项目。重点抓好界牌、河路口等10个风电场的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屋顶、高新技术园区屋顶、码市工业园屋顶、住宅小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光伏扶贫工程,争取流车源(桂皮沅)抽水蓄能电站列入国家规划并开工建设。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加快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到2020年,实现风能发电装机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5万千瓦,水电装机达到30万千瓦,成功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县(基地)、国家“风光储蓄”示范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知名制药企业,开展杜仲、香草、罗汉果、田山七、厚朴等名贵药材加工生产,提高药材的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扶持同泰中药、科洛医药做大做强,推动传统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瑶族医药风湿骨痛“贴灵丹”疗法的产业化,将江华打造成省内重要中药材加工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着力推进晟端电子等企业增资扩能,依托九恒科技、骏宏科技、华讯电子、泰聚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50亿元,最终将九恒科技打造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物流条码生产基地。
第二节 提质改造传统制造业
遵循先进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原则,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加强对矿冶循环精深加工、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纺织服装、绿色农林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
——矿冶循环精深加工产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合作共享机制,推动产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提升铁矿开采、冶炼,加强对钨、锡、铜、铅等有色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铁矿开采、冶炼重点抓好坤昊实业直接还原铁项目,打造成多金属回收、废气、废渣综合利用的矿冶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引进精密铸造、新材料等装备制造项目,到2020年实现年产值60亿元。有色金属开采、冶炼重点加快锦艺集团铜山岭矿的采、选进度,并依托其矿区资源,加快推进铜、铅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依托金宏光科技,加快建成年处理15万吨低品位锰矿综合循环回收利用产业基地。依托金达钪业,加快建成年产20吨超细高纯氧化钪生产基地。依托骏宏矿业,建设形成钨精矿—仲钨酸铵—钨粉—碳化钨等冶炼产品的产业链。到2020年,有色金属开采、冶炼业实现产值20亿元。
——新型环保建材产业。以节能、节水、节土、环保、可再生资源利用为重点,加快开发绿色化、智能化新型建材,特种水泥、页岩烧结空心砖等新型产品。加快推进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重点扶持海螺水泥做强做大,到2020年,水泥产业年产值达15亿元。充分利用稀土、长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推进紫东建材项目建设,以湖南超牌建材为龙头,建设湘南建筑陶瓷和工业陶瓷的产业基地。
——轻纺服装产业。加大承接服饰、皮具、制鞋产业转移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着力优化升级,开发市场前景好、附加价值高的新型差别服饰、皮具产品,壮大发展纺织、服装等下游产品。重点推进华星服饰、君贤皮具等企业提质改造,加强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引进一批服装生产及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加工企业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围绕养殖、水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种养原材料,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开发绿色、保健、休闲食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新格局。重点支持六月香、同丰粮油、德丰有机、温氏畜牧等企业做大做强,打响品牌。支持温氏公司发展跨行业经营,依托养殖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现代化屠宰加工业,开发冷鲜肉、肉制品、奶制品的精深加工,优化饲料生产,积极探索新的产销方式,打造精品名牌。加快杨氏果业水果精深加工建设,大力开发休闲食品和旅游食品,注重新产品开发,推进产品向健康型、营养型发展转变。依托商品林基地,重点开发林板、林化、林药、林油和森林食品等产品,加强对栋梁木业等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引进林产品加工企业,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加强与淘宝、天猫等网站合作,建设瑶族农林特色精深加工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实行线上线下互动,积极开发农产品市场。
第三节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一区三园、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发展思路,以建设“百亿园区”为目标,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以提高产业配套率为重点,推动大中小企业集聚配套、功能互补,走集聚集群发展之路,至2020年“一区三园”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200亿元,财政收入7.5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努力把“一区三园”打造成具有湘南先进水平的产业承接示范园和特色专业园区。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已投产的坤昊实业、海螺水泥、宏天建材、紫东建材、温氏畜牧、九恒条码、中国风电、楷亿电子、华讯电子等项目满负荷生产。加快推进骏宏科技、超牌科技、嘉佑益智文具、佛尔盛风机、金宏光科技、温氏奶牛养殖等项目竣工投产。促进已签约的金达科技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认真研究大企业集团的战略走势和空间布局,寻求与大企业集团之间的战略性合作,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实施重大项目支撑战略,五年内力争引进1家世界500强、2家中国500强企业落户江华。加强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有机衔接,建立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项目信息库,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储备、推进力度,切实做到“谋划一批、在谈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依托上市企业孵化园、耀丰创新创业园巩固“产业链”、“园中园”、“以商招商”等招商途径,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重大项目100个。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快推进135工程,依托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扎实推进园区调规扩园,继续加强“一区三园”基础建设和设施配套,解决承接园区产业链条和生活设施不配套问题,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完成园区内外主次干道,完善供水、供电、排水、通信等管网配套。园区标准厂房总面积达到175万平方米,配套建设80万平方米员工宿舍和50万平方米附属设施,以及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公交等生产生活性服务设施。
——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园区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协调做好投产企业生产经营的服务保障工作,完善园区生产生活服务机构,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积极引进人才和智力,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与园区在感情上水乳交融,在发展上同舟共济。
——拓宽融资渠道。健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加快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资金担保问题;继续重点对接银行融资,与华融湘江银行、国开行、农发行建立和深化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快构建“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四位一体的新型投融资管理体制。培育和发展建设投资公司,通过资产注入、城市经营、资产盘活、银行贷款、政府债券等方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推进产城融合。按照建设“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总体定位,切实加强园区生产、生活、政务、商务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超前建设高水准的“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和相关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园区配套功能,突出生态绿色主题,促进城区、园区、景区“三区合一”。
第五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打造绿色农业基地
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特色、优质、高效、安全、节约、生态农业现代化新路,实现农业增加值年递增4%以上,到202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突破20亿元,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大力发展优势主导农业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优势主导农业。
——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农业。
优质稻产业。稳定粮食生产面积76万亩以上,水稻44万亩,在沱江建1个年加工优质稻谷5万吨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在白芒营或涛圩建1个年加工优质稻谷3万吨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到2020年,形成产销紧密衔接、“一片一种”区域化生产基地20万亩,总产优质稻谷14.8万吨,加工销售10万吨,商品率67.6%。绿色食品发展到1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5个以上。
优质旱粮产业。重点发展绿色玉米,到2020年,县内玉米面积稳定在22万亩左右。玉米绿色认定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发展特色玉米订单种植1万亩以上,培育省级知名品牌2个。绿色食品发展到5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0个以上。
烤烟种植。稳定种植面积,到2020年,烤烟种植面积保持在6万亩以上,烟叶产量在15万担以上。
——做精做优特色优势农业。
绿色蔬菜产业。重点发展瑶山生姜、珍珠椒、秀珍菇、姬菇,到2020年,复种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总产量达35万吨,产值达5.5亿元以上。外销商品蔬菜种植面积比例达95%以上;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面积分别达到50%、40%、10%。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达30个以上,认定无公害基地6万亩。
绿色水果产业。重点发展柑橘和瑶山雪梨,总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8万吨,产值达7亿元以上,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50以上,果品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因地制宜发展杨梅、板栗、本地桔、金柑、猕猴桃等特色干鲜果。
优质茶叶产业。重点发展早春名优绿茶,江华苦茶,开发出口有机茶,到2020年,名优茶基地10万亩,实现产值过3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产品全部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质量标准。争创全国有机茶基地县,进入全国茶叶产业优势县,创建三家省级茶叶产业龙头企业、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1个全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商标,争创国家级茶叶品牌。
生态养殖。重点发展生猪、肉牛、肉羊、家禽、水产品养殖,做大做强温氏合作养猪、温氏乳业、肉牛、林下肉鸡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野猪、山鸡、鲟鱼、石蛙、大闸蟹、三文鱼、娃娃鱼等特色养殖,打造瑶家土鸡、涔天河大闸蟹、瑶山娃娃鱼、瑶山石蛙等品牌。到2020年,养殖业总产值达2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林业经济。加快推进速生丰产林,每年新增面积1万亩;加大珍贵树种培育力度,每年新增“名、特、优”树种造林面积0.1万亩;加快油茶林发展,全面完成现有低产油茶林17万亩的改造任务,发展高产油茶林面积2万亩;大力发展珍稀树种和特色乡土树种种子、南方红豆杉种子、穗花杉种子、杉木二代种子、马尾松二代种子、翅夹木种子;大力发展优质苗木和花卉盆景,生物质能源林,林下种养殖业。
药材种植。大力发展中药材,重点发展罗汉果、田山七、厚朴。引进大型高科技医药公司,加强生物提取物生产、中药饮片生产,打造瑶药品牌。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把江华中东部高山区建成省内重要中药材种植基地。
第二节 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耕地流转比重达到70%以上,不断提高农业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优化农业布局。按照“依托特色、优化布局、保护耕地”的原则,将全县的农业生产空间划分为岭东山地农业生产片区和岭西丘陵农业生产片区,形成“两区多园”的农业布局。
两区:岭西丘岗农业区,即区内的丘陵、岗地地区,以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优质稻、优质蔬菜、优质玉米、特色水果、茶叶、油茶、药材、烤烟、特色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类型,建设一批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和生态种养基地。主要集中在河路口、涛圩、大石桥、白芒营、大路铺、涔天河、桥市、沱江、界牌等乡镇。岭东山地农业区,即南岭山地地区,在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适度发展竹木、绿色药材、特色高山水果、茶叶、油茶、山地特色养殖等以农林牧复合经营为特色的山地生态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主要分布在码市、大圩、小圩、湘江、大锡、蔚竹口、涔天河等乡镇。
多园:涔天河-桥市-大路铺现代农业产业园、牛牯岭特色农业示范园、码市绿色有机水稻特色产业园、涔天河天河瑶韵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园、桥市华松茶叶特色产业园、桥市猴山柑橘特色产业示范园、桥市益崧茶叶特色产业园、河路口玫瑰香柑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大路铺兰下瑶山雪梨特色水果示范园等,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加快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要求,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基地建设,开展示范带动,实施“万千百”梯级高产示范工程,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基地建设,争创国家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搭建流转平台,鼓励农民依法多形式流转,为基地建设提供土地保障。
——突出品牌建设。针对我县资源状况,突出江华特色,整合品牌资源,大力建设绿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生态、乡土的特色优势,打造江华瑶山鸡、鸭、猪、鱼、梨、茶、蜂蜜等知名品牌,争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品牌建设试点项目。积极引导组建行业协会,统一打造知名品牌,实现“一顶帽子大家戴”,坚持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之路,实施具有瑶山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瑶山雪梨、瑶珍水晶大米、江华苦茶等产品档次,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力争国家级有机、绿色产品发展到60个,无公害农产品达到60个,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80%。要从加工转化入手,五年内建成3-5个国家级、省级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将码市建成林农产品的加工、交易中心。
——完善农田设施。推进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推进临时占用耕地改造,提高农田标准;加强“五小”水利整治,推进防汛抗旱与节水改造工程,强化水利设施建设;推进机耕道建设,每年新增20公里以上,确保主要田间通小型农机和农用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三节 努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农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不断引领农业现代化。
——壮大专业合作组织。鼓励、扶持不同经济主体和农民采取多种形式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组织,围绕水稻、双低油菜、水果、茶叶、畜禽、油茶、烟叶、木材等特色产业及其病虫绿色防控、运销、服务业,组建一批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出台扶持政策,加强指导培训,有序推进农户承包土地、林地、水面,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基地,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加强对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贷款、技术指导等支持,开展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引导农民企业理念,提升经营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培育职业新型农民。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统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雨露计划”,发挥各方力量,对农民深入开展从生产到营销的全过程培训,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批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发展一批专业大户。
第四节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促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建设特色旅游村镇。建设一批集居住、观光、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镇。重点推进具有良好生态资源、田园风光和瑶族风情的村镇发展乡村旅游,整体打造森林公园、观光旅游园、农业公园和休闲度假中心等项目。
——促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快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观光农园、农业公园、农耕教育基地,开展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活动,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名镇(村),提升镇村旅游名气,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加快发展景观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将农业产业、现代化成果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
——加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功能化改造的有机结合,推进乡村旅游设施的标准化、服务的规范化、要素的特色化。实现“春赏野花遍野,夏至避暑休闲,秋看果实满园,冬来体验冰雪”江华四季乡村游。
第五节 全力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积极构建公益性为主体、市场化服务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大投入服务。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储藏保险、农业机械关键技术,开展安全监管检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扩展农业保险业务,扩大覆盖范围。
——提升流通服务。建设专业物流园、批发市场,发展冷链物流;不断探索农超对接、直销、订单式、联合式销售,开设代销点、直销店等新型销售模式;发展现代流通,推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构建三级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推进加工服务。实施强农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产学研服务体系,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延生产业链,强化农产品有机认证,加强品牌建设,实现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1.5:1,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新型业态服务。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农业众筹等新业态,挖掘湘江之源、瑶族文化等农业文化价值,举办农产品文化节;依托潇湘农耕文化、自然生态山水、田园风光,积极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游、农耕文化体验游,把“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的功能相互融合、相互叠加;把特色基地变为休闲地、观光园和展示场。
第六章 提升现代服务业 打造边贸物流中心
制定鼓励支持政策,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传统服务业现代化,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态, 加快形成生产服务发达和生活服务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
第一节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
结合江华县城市功能分布、产业空间布局、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现有物流资源分布,构建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把江华建设成为面向湘南和两广的区域性边贸物流中心。
——优化物流区域布局,加快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依托县经开区、海联产业园、高新产业园和码市工业园、洛湛铁路,加快推进铁路专业物流园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推进县城商贸物流园规划建设。依托河路口矿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快矿产品物流仓储中心建设。
——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组织方式,重点发展以集装箱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以及冷链等专业物流领域。依托坤昊物流、六月香果业、潇源农业、杨氏果业、温氏养猪等龙头企业,建成储藏瑶山雪梨、玫瑰香柑、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设施。加快推进中心乡镇的标准化农贸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的建设,形成以沱江镇、白芒营镇为物流集散中心,辐射全县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大力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联动发展。鼓励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和农业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分离物流业务。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商贸流通企业、大型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引导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在江华设立分公司、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等,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分利用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公铁联运中转和现代物流业公共信息服务两大平台。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完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物流金融服务供给能力。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结合“互联网+”、3D打印技术,大力发展广播影视、动漫、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力争打造2个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提升“瑶”文化创意产业综合竞争力。
——重点推进高科技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依托九恒条码等骨干企业,大力引进互联网、3D技术,形成以印刷包装为主导产业,集广告设计、印刷机械、旅游产品、商贸物流等要素于一体的产业链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全力打造国家级九恒条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建设。
——打造以文化博览、研究、收藏、交流为特色的“瑶”文化创意园。依托神州瑶都博览园为主的5个文化产业项目为基础,建设一座集展示、收藏、遗址保护与研究、文化传播交流、民族风情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加快推动宝镜古民建筑群、井头湾古建筑群、江华文庙风景区改造重点项目,着力引进文化艺术、编辑出版、影视娱乐、研发设计、咨询策划等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形成聚集效应,实现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与创意产业发展共赢。加快信息、科技、人才、融资等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融合旅游、“瑶”文化、建筑设计、创意、商业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区。
——大力发展以“瑶”文化艺术表演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盘王大歌、瑶族长鼓舞、羊角短鼓舞、赛鼓、伞舞、关刀舞、穿灯舞、蝴蝶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文化价值+现代科技+生活时尚”三者合而为一的文化艺术表演形式,参与对外市场演出交流竞争,着力引进文化艺术、影视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形成具有“瑶”文化特色的艺术表演产业链。
——加快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创客空间建设、创客大赛举办、创业引导政策的支持,着力引进服装设计、雕塑等多家文化创意企业,进行民族工艺的创作、生产和展示,建设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开发瑶族长鼓、瑶族服饰、瑶家织锦、青花石茶具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工艺品的产业化。
第三节 加快发展金融商贸服务业
按照大市场、大网络、高起点的要求,加快金融、商贸服务业发展,增加金融机构数量,完成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加快专业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推进金融业发展。着力抓好金融机构引进工作,组建村镇银行,引进相关区域性及全国性银行入驻江华,完善江华多元化金融体系建设。扩大信贷规模,到2020年贷款余额争取达120亿元,存款达到200亿元。促进保险行业发展,到2020年实现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达到10亿元。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至2020年达5家以上企业能够上市融资。着力优化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质量,适时地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并加强监管工作。着力完善县级中小微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实施,着力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
——加快商贸服务业建设。推动商贸企业的联合、兼并、整合和提升。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商业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以大型综合性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为重点,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
——完成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加快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提升农贸市场整体水平,实现网点布局合理、购物环境优化、服务功能齐全、方便居民生活的总体目标,至2020年全县符合改造条件的农贸市场全部完成标准化改造。重点对码市、河路口镇等边境乡镇集贸市场进行改造。
——加快专业交易市场的建设。推进水果批发市场、建材市场、汽车市场、家具市场、蔬菜、食用菌等专业化市场建设,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打造农产品批发贸易中心。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的作用,通过试点示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搭建电商平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规模化、智能化经营,引导特色产品和服务聚集。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农村电商网点建设,打造一批“电商镇”、“电商村”、“电商户”。至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0亿元以上,争创湖南省电子商务示范县。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依托资源优势,依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健康养生等新兴服务业。
——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业。综合开发利用江华生态、气候、环境、文化等健康养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景区森林浴、硫磺泉、登山览胜、天然氧吧、竹林疗养、瑶族物质、非物质文化体验等生态文化养生产品,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文化养生体验度假基地。充分利用江华中草药材、生态农产品和瑶医、瑶药民族优势,着重提升江华瑶民族医药的保健养生作用和影响力,建设一批融合生态农产品种(植)养殖、旅游观光、食疗、瑶家药水健生、中医民族保健等元素的滋补养生基地,争创国家市场化养老服务试点。
——稳步推进以旅游地产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发展。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公共租赁房建设,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发展商品房,推进旅游地产开发。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住房信息建设,采取商品房销售与移民搬迁相结合等多种切实可行措施,去库存,促进全县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修等便民利民家政服务,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居民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现有的养老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一批高质量、服务全面的新型养老机构,鼓励下岗、失业等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开展老年护理服务,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社会化、养老机构规模化、社区养老专业化的新格局。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验检测等行业,扶持发展法律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等服务业,培育中小企业。打造非公经济服务平台,建设商会活动中心,通过中心进行招商引资,培育和发展商务服务业。
第七章 坚持共享发展 打造文明幸福之乡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各项工作,推进依法治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到2020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持90%,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增进群众福祉,打造“文明幸福之乡”。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县,为江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创建3-4所省、市示范性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85%的幼儿园办成普惠性幼儿园,全县学前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推进集中办学,小学、初中、高中逐步往城镇集中,实现城镇化办学。不断巩固和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到“十三五”末,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大力推进学生进县城就学,扩大学位,做大做强一中、二中。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办好县职业中专,争创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打造品牌学校和专业,统筹各种培训,重点建设2-3个专业大类,办好2-3个特色专业,扶持几个与江华本地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应用性专业,成为江华县优质劳动力培训基地和就业再就业孵化基地。营造良好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落实促进民办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继续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支持博雅集团开办从幼儿园到高中办学,把博雅集团建设成为湘南地区民办品牌学校和民办教育之星。
——深化教育改革。改革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结构促进公平;深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优化人才选拔机制;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观念和实践能力,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体系;以转变政府职能、突出学校办学主体地位、鼓励社会广泛参与为关键,努力构建各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责、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的“管办评”制度体系;以制定落实学校章程、优化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为重点,努力构建学校依法办学,政府、社会、师生广泛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以增强教育的适应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努力构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开发适合学生特点、具有瑶族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积极推动学校制度的变革,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水平。在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加大名校的创建力度,不断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层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进一步规范残疾儿童就读管理工作,完善贫困生助学体系。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适度推进小、初、高中向县城集中,引导学生进县城就学。
第二节 完善创业就业体系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和鼓励全民创业,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加强就业培训工作,拓宽城乡就业渠道,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争创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拓展就业渠道。全面落实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大力支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技能和资金的农民工等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加大对创业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加快创业企业融资平台建设。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以多功能、标准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为基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经济信息平台,努力拓宽产品、技术、人才信息交流渠道,增加创业致富机会。
——强化就业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参训人员就业能力和培训后的就业率。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农民农业专业技能、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失业人员的初级技能和技能提升培训。依托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
——完善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引导扶持功能,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扶持力度。“十三五”时期,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稳定在13万人左右。
第三节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稳定收入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支持鼓励劳动者以土地、资本、技术、专利和管理等参与分配,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收入调节机制,切实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到2020年,争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2015年实现大幅增长。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继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公平机制,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依、贫有所济的一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各类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和整合衔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积极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2020年,全县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0%、95%、98%以上。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金标准动态调整和价格补贴机制,率先建立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行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完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灾害、司法等专项救助。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鼓励社会互助和帮扶。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努力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构建社会福利体系。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合理布局福利设施,切实保障“五保三无”对象、困难老人、孤残儿童和重度残疾人对公办福利机构的需求。积极发展老龄和儿童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社区福利服务网络。推进殡葬服务事业改革,完善和落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的优惠政策。完善和落实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倡导志愿精神,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第五节 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打造卫生强县,建设“健康江华”。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人民医院和县民族中医院的标准化建设,完成涔天河水库水淹区医疗机构迁建工作,实施乡镇卫生院“安居工程”,实现村村有卫生室。完善区域内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和双向转诊制度,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管。到2020年,全县医疗机构建设总数达到400所,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8所,乡镇卫生院16所,乡镇卫生院分院6所,村卫生室302所,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4所,医疗门诊部10所、医务室5所、民营医院8所,个体诊所40家,病床增加到3360张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2895人以上。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卫生计生监督体系,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公益属性,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公立医院质量管理和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引入大型集团,建设高端民办医院。到2020年,全县民营医院达到8所,个体诊所40家,初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幼托等公共服务水平,帮助计划生育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失独家庭关爱服务体系。
第六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推进江华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瑶族文化体育中心,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建设,逐步把工作重点、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继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广场建设,完成农村电视“户户通”工程、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和农家书屋补充工程。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资源,大力开发和生产文化产品,打造2-3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及艺术创意产业,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发展优势。着力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积极推荐申报1个省级或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项目,推进神州瑶都博览园、瑶都影视城、瑶都文化艺术中心、民族艺术学校瑶歌瑶舞展示中心、瑶族博物馆、江华文化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增强文化产业活力。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大力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工作。加强对阳华岩、湘桂古道、宝镜古建筑群、井头湾古建筑群、江华文庙的保护和利用。全面推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发展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成功申报5个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加强瑶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强化体育公共服务,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科学健身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强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设施、农村基层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各类体育设施向全民开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积极拓展体育健康产业消费市场。积极推动竞技体育发展,不断提高体育科教水平。到“十三五”末,力争使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0%以上,全县成年人体质合格率基本达到75%以上,青少年基本达到90%以上。
第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 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围绕“打造文明幸福之乡”,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群众安全满意度达98%,努力建设法治江华、平安江华、和谐江华。
第一节 加强法治江华建设
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群众法律教育和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加快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制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
——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认真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镇)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范围和具体操作规则,并向社会公布。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严格执行公开产生听证代表、及时向社会公布意见采纳情况等程序。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建立重大行政决策成本效益分析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加强重大决策执行情况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减少行政执法层级,提高基层执法能力。改革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处置和疏导结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进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严格执行行政执法程序,健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评议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确保宪法法律全面准确实施。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部署要求,从创新执法理念、完善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素养等方面入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切实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要求落实到执法实践的全过程。
第二节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基本形成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基础扎实、保障有力的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管理水平和预防能力。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做好刑罚执行和教育矫治工作。深入推进禁毒工作社会化,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禁毒工作机制,条件成熟设立县级强制戒毒所。完善和规范技防、物防工作,积极建立健全高清监控平台,实现县城、乡村主要交通要点全覆盖,推进物防进家庭。加强特殊人群安置、救助、帮教、管理和医疗工作,加大社会治安薄弱环节、重点地区整治力度。提高情报信息、防范控制和快速处置能力,增强社会治安控制、保障能力。加强刑事犯罪预警工作,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推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规划建设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环境突发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多功能防灾救灾减灾中心。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综合管理,优化布局和方式,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建立应对城市危机的社会动员体系,推进公共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防范风险能力。
——推进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以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消防安全为重点,加强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突出抓好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危险化学品和天然气储运及输送管道安全。加强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市燃气、烟花爆竹、校车等行业领域监管。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深化食品药品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覆盖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加大对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全方位、全领域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切实强化客运车辆、渣土车、危化品车、槽罐车等车辆的监管。强化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商贸区、化工厂、烟花爆竹储存点的消防监管。建立重大火灾隐患分级管理机制、行政监察机制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机制。
第三节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两轮并驱,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和谐江华”。
——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以县级为龙头,乡镇为主体,村级为基础,集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听证对话、调解处置于一体,形成预防、发现、受理、调处和化解的综合工作体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形成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三调联动、齐抓共管的矛盾纠纷调处格局,不断加强和改进信访与调解工作,有效预防与化解矛盾纠纷。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新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加快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福利内容。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实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管理。建立流动人口公共信息库,实现“统一采集、信息共享”,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迁移、职业和婚姻等信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机制,落实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健全基层社会服务。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机构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成立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服务中心等机构。将服务民生的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社区,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方便群众。加强网格化管理,推进信息化与网格化结合,建立网格化平台,实现居民区多元化、精细化、扁平化管理。建立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整合辖区的公共资源,规范管理服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四节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
深入开展社会文明创建,实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共建共享更高水准的全国文明县城。按“人更善、城更美、社会更和谐”的总体目标,以严格职能部门归位、充分履职为切入点,以县城文明创建十大整治行动为抓手,通过集中整治、常态管理等多手段并行,强化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让城市秩序优良、环境优美、管理优化、服务优质成为新常态。
——着力推动文明创建城乡共建工作。按“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建”的指导思想,全面推开乡镇村文明创建工作,省级文明村镇要在3年内文明村创建达到70%以上。其它各乡镇5年内文明村创建达到60%以上。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遏制陈规陋习。倡导好家风、家训。积极开展十星文明户、文明家庭创评活动。
——全面规范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加大各级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贯穿文明单位创建过程,按认识深化、水平提高、特色显著的要求,不断扩大文明单位覆盖面,同时严格按照各级文明单位管理办法抓好规范管理工作。5年内全县60%以上单位创成文明单位。
第九章 协调城乡发展 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
突出瑶族特色,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全力打造神州瑶都,不断提高发展竞争力。
第一节 构建合理城镇空间
坚持“核心带动,中心配合,轴带延伸,多点支撑,功能互补,南接北连,东承西进”空间结构思路,加快形成“一核一区两轴四心多点”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使城镇成为支撑江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一核。以县城沱江镇为核心,以综合型城市为发展定位,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发展品质,加快产业、功能和人口聚集,建设成为神州瑶都、生态山水名城、边贸中心城市、民族旅游中等城市。
一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打造成为江华县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
二轴。突出沱江(中心城区)-涔天河-大路铺-白芒营-涛圩-河路口的潇贺古道历史文化特色,打造沿207国道以平地瑶为特色的城镇发展轴;突出白芒营-小圩-大圩-水口-码市,打造沿S355省道以高山瑶为特色的城镇发展轴。
四心。壮大县矿冶循环经济高新产业园,打造工业边贸重镇—河路口镇;突出白芒营商业贸易、农副产品汇集作用,打造农副产品批发贸易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白芒营镇;发挥码市镇对接珠三角区位优势,按照“旅游核心服务区之一”的要求,打造旅游边贸物流重镇—码市镇;利用岭东片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毗邻涔天河旅游度假区的优势,打造集风情体验、游客集散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移民旅游风情小镇—水口镇。把四镇建设成为依托县城发展的副中心。
多点。坚持分类指导,科学稳妥推进镇(乡)整合,以中心镇为依托,优化县域其他各乡镇尤其是各建制镇的布局,形成多点网状城镇化空间布局,引导小城镇走特色化、集约化、现代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着力扩容提质,突出瑶族文化特色,加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民族特色城镇建设,打造神州瑶都,争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
——加快县城扩容提质。完善和实施县城扩容提质计划,不断提高县城建设和管理水平。整个县城按照“东特、西扩、南优、北美”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和实施建设。“东特”方面,重点加强冯乘路以东和老街区域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设施配套;突出抓好潇水源滨河风光带项目、瑶都水寨项目、三江口广场、沱江古城改造等项目,把县城东区打造成以商贸、住宅、旅游、休闲为主的宜业宜游城区。“西扩”方面,加速县城扩容,推进九恒至高速路口道路、四海大道建设,加强道路两旁(加上涔天河方向)土地储备,实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以上;重点加快江华经开区、海联江华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统筹城园空间管制、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管理,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打造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南优”方面,加快西河风光带、滨江广场、醉海湖、金牛湖等沿江风光和园林湖泊景观建设;依托沱涔一级公路、沱江老县至涔天河沿河风光带,结合搞好“ ”沿线美丽乡村建设,把涔天河镇打造成县城沱江的卫星城镇。“北美”方面,加快建设四联生态公园、烈士公园、城北公园,让三个公园环抱涔天河扩建工程四联移民安置点区域,把四联移民安置点建设成瑶族特色旅游观光集镇;大力推进神州瑶都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推进瑶都大道北段绿化、美好、亮化建设项目,给来自高速方向的客商、朋友最直接的视觉冲击。
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完善水、电、气和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突出城市道路黑化、柔化和升级改造,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争创国家智慧城市、国家海绵城市。继续实施机关院落化花园化工程,开展环境秩序治理行动,改扩建、新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改造排污管道,完善城市防灾、避险体系,加快棚户区改造,争创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县城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加强精细化管理,健全城市管理体系,完善城市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智能城市运行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市风貌设计,创建历史文化名城。
——培育民族特色小镇。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修编,加快建立民族特色小镇建设新机制。结合旅游、移民安置、瑶族文化,美丽乡村建设,找准定位,突出乡镇特色,加速扩容提质,坚持先行先试,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
表2 特色小镇定位、职能及产业布局
序号 |
乡镇名 |
类型 |
职能分工及产业布局 |
1 |
码市镇 |
边贸型 |
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流通贸易,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建成旅游中转站、游客集散地和游客服务中心。建成珠三角后花园。加快移民安置,建设移民新镇。 |
2 |
水口镇 |
旅游型 |
以旅游业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移民安置,建设移民新镇、风情小镇。 |
3 |
小圩壮族乡 |
旅游型 |
利用是湖南省唯一壮族乡这一平台,打造瑶寨中具有壮族特色村寨,吸引游客。 |
4 |
大圩镇 |
边贸型 |
发展玉米、有机稻等特色农产品,作为周边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集聚中心,重点发展对外边境贸易。 |
5 |
河路口镇 |
工矿型 旅游型 |
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开发姑婆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硫磺温泉资源、瑶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省际边界区域性经济中心,硫磺温泉休闲度假小镇、民族特色旅游小镇。 |
6 |
涛圩镇 |
农贸型 |
建设民族示范镇,加强烤烟基地、蔬菜、茶叶基地建设,成为农产品集散基地,加强商贸功能。 |
7 |
白芒营镇 |
农贸型 |
强化商品蔬菜之乡的地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和烤烟的生产及加工、转运,建成商贸重镇。 |
8 |
大路铺镇 |
农贸型 |
重点发展烟草、蔬菜、干鲜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
9 |
涔天河镇 |
旅游型 |
合理开发涔天河水库景区旅游资源和休闲农业。加快移民安置,建设移民新镇。 |
10 |
湘江乡 |
旅游型 |
以旅游业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境内丰富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
11 |
桥市乡 |
农贸型 |
重点发展茶叶、干鲜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
——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落实《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节 突出瑶族文化特色
以瑶族文化为灵魂,挖掘瑶文化精髓,做靓瑶文化名片,展现瑶文化魅力,打造神州瑶都。
——充分挖掘瑶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利用湖南瑶族研究中心、江华瑶学会、民族研究所,加强对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整理,提炼瑶族文化精髓,进一步明确瑶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和表现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理解神州瑶都的丰富内涵;着力办好县民族歌舞剧团和民族艺术学校,加强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把江华建成中国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传承中心、开发中心、展示中心。
——全方位传承展现瑶文化。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公共设施、文化体育、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建设中,融汇瑶族文化元素,打造瑶族历史文化区、瑶族支系建筑景观区、瑶族墟日特色建筑区、瑶族村寨区、瑶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代瑶族特色商住区、瑶族特色度假酒店等,增添瑶都新亮点。开展瑶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将瑶文化编成市民普及读本并编入地方课程;鼓励全县瑶胞,尤其是服务行业、窗口服务单位工作人员、中小学生穿戴瑶族服饰;开展音乐、文学、舞台剧、电视剧等多种形式的创作,繁荣发展瑶族文化;以盘王节为核心,引导和鼓励开展各种瑶族节庆和习俗活动,营造瑶文化的浓厚氛围。
——强化瑶文化宣传。充分运用平面媒体、户外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充分运用互联网+、经贸活动等,以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为媒介,强化主题宣传,提高神州瑶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四节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以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为目标,满足运输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达到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充分承载能力的综合交通网络密度,加快形成城乡一体、高效畅通的水陆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村组道路建设,提高修建标准,争取全县自然村通公路,建立合理的路网结构。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开展山塘、水库、河流、灌渠治理。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通过改造、升级、配套和联网等方式,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质量。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确保住有所居。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加快无线宽带建设,实施农村行政村“宽带通”工程。
——加快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健全以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建成城乡一体、居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以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为目标,大力实施“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争创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村。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移民搬迁、异地搬迁相结合,动员农民集中居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建设一批移民新村。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和硬化,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村申报和建设。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积极开展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村风文明建设,实现村稳民安、乡村和谐。
——加大农村文化保护力度。更加重视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加大《文物保护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全面摸底排查农村历史文化,加强农村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重点单位。加大古村落、古建筑群、名人故里、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保护和开发力度。探索农村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新路,焕发传统文化的新活力。更加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过程和产业培育中更加有效的活态传承。
——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依托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扩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古村古貌、农业产业基地、自然田园风光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游、农耕体验游,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区。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依托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以及宝镜古村、井头湾等古村庄、古建筑,积极开展美丽宜居乡村试点示范,争取建成国家级、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区和美丽乡村示范村。
第十章 夯实基础设施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遵循超前谋划、稳步推进、智能高效的原则,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设施建设,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强智能交通建设
坚持以建设“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为目标,着力构建大进大出和以县城沱江为中心的“三纵两横三圈十三连线”的立体交通体系,增强中心城区的交通辐射能力,积极促进县域、县内交通路网与旅游景区道路的互联互通,提升运输综合服务功能,到“十三五”末形成内联外通、功能完备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加快对外交通大通道建设。积极推进道贺高速、夏蓉高速全线拉通以及祁道高速列入建设规划,协调配合推进码市至广东省西岸连接二广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的规划、建设工作,大力争取包海高铁路经江华、洛湛铁路电气化提速工程建设,完成通用机场规划与建设。积极筹划建设S355省道二级公路提质改造、S355省道二级公路向西延伸至广西石寨、富川、恭城段提质改造、码市至广东禾洞二级公路改造、濠江至蔚竹口至广西三级公路、小圩至大圩至广西开山二级公路、大锡至广西桂岭三级公路等六条出省跨境公路,届时将基本形成县城沱江至广东珠三角地区三小时经济圈,全县经广西贺州、桂林地区到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盟地区方便、快捷,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多头并进的对外交通大通道格局。
——推进县域交通路网与旅游景区道路的互联互通工作。加快推进沱江至江永县黄甲岭二级公路、江华县水口至蓝山县长冲三级公路、江华黄龙山至宁远县九嶷山公路等三条县域公路。完成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网,一、二级以上公路与城镇道路网络的衔接工程,重点推进与广贺高速,厦蓉、二广高速网络的衔接;完成沱涔一级公路、水涔公路、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复建干线公路和移民新村公路、码头渡口等库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任务;推进宝昌洞至花江洞、大圩至涛圩流车源、濠江至湘江、大锡至蔚竹口、湘江至码市等线路的断头路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务江码头、花江码头、码市码头建设,完善内河水运设施。逐步形成以围绕沱江、涔天河、秦岩、井头湾、大龙山、黄龙山等风景区为重点的县域、县内交通路网与旅游景区道路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联系各旅游景点间的快速通道。
——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按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客运、邮政行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相关指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加快实施农村公路的提质改造工程,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大力推进危桥改造和界牌渡改桥建设项目,全面消除普通公路危桥及交通安全隐患,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群众的出行现状,为实现精准扶贫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依托洛湛铁路、道贺、夏蓉高速和涔天河水库等,开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完善干支直运联运服务网络,推进公铁水联运。加快完善县物流园、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着力建设集智能调度、数据采集、行业监管、公众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推进出租汽车服务多样化。推进自行车、步行等交通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领域推广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清洁能源客车。加强客运市场环境建设,完善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客运市场。加快推进公路、水路等服务的整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强化交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发展。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在公路、水路的建、养、管、运和安全监管以及现代物流、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等方面深化信息化应用,推进“互联网+交通”建设。加快公共交通“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公众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感知监测体系、信息传输网络和交通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推进高效智慧交通运输建设。
——增强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公路运输日常监控系统及危险品运输车辆、长途客运车辆监控网络,特大型桥梁、隧道实现100%定期健康监测。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应急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构建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中心体系建设,完善高速公路应急救助网络,制定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
第二节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发展方针,完善城乡电网建设,加快燃气管网建设,加快完善油站建设,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建立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实现2020年城镇清洁能源比重达70%。
——完善城乡电网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改造和加强现有网架建设,注重整体布局合理和网络结构优化,推动城乡电网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一批线路、变电站改造扩容工程。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用电保障水平。到2020年,供电可靠率达99.1%,实现村改造率100%,“一户一表率”达100%。
——加快燃气管网建设。推进城市管道燃气工程,建设管道天然气分输站和液化天然气气化站各1座,实现中心城区、规划内乡镇接通管输天然气。中心城区完成“煤改气”和“油改气”工程。到2020年实现县城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达75%,出租车气化率达到75%、公交气化率达到50%。
——完善油站建设。进一步合理优化加油站点的布局,严格控制总量,加强加油站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逐步建立起与江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布局科学合理、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加油站销售服务网络体系。到2020年,城区、国省道等新增3级站7个,撤销和搬迁不符合标准油站15个。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充分发挥充沛的风能资源优势,加大风电开发,打造成为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大力推广太阳能光热利用和地源热泵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天然气汽车和分布式能源等。建设一批余热余压利用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提高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农田水利灌溉能力,加强防洪与地质灾害治理薄弱环节建设,加强农村水电技术改造,构建合理、安全、高效的水利保障体系,争创国家水利项目PPP试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县。
——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规划饮用水的保护,重点抓好涔天河库区、东西河饮用水源保护,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禁止新建、扩建对饮用水源地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严厉打击危害饮用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积极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加大东西河流域沿河两岸村镇和各乡镇区域内所有支流的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县城河段疏浚和防洪堤建设,大力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及管网配套工程和生活垃圾处理中转站建设,积极推进清垃圾、清污水、清淤泥、清杂物、改水、改厕、改圈工作,治理好农村污水和垃圾。通过河道整治、植树种草、保土涵水等措施,加快完成中洞河、茶花源等重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改善农村河道水质状况,促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植树造林、河岸保护修复、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实施潇水中上游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控,积极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推广使用生物有机饲料。调整优化畜禽养殖业生产布局,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构建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畜禽养殖模式。大力开展城乡卫生整洁行动,强化农业污染源的治理。大力争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中央试点(示范)项目。
——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和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完善城乡引水、供水及管网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以涔天河水厂为中心的县城中心供水工程,码市、大圩、河路口、白芒营四大片乡镇集中供水工程以及联村、单村供水工程三个不同级别的局域网,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新建一批蓄、引、提水工程,配备抗旱应急设施,保障干旱易发区、抗旱薄弱区和城镇区三个区域的生产、生活用水。
——提升农田水利灌溉能力。加快推进涔天河水库灌溉渠道建设,改善和提高农田灌溉效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大型和重点中型灌区草岭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水轮泵站群、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任务,现有大型灌区和重要中型灌区基本升级为现代灌区。积极推进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项目,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新建和加固改造引水河坝堰,推进山塘改造加固工程以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到2020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5,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加强防洪与地质灾害治理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支流、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推进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山洪沟工程治理。进一步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加强防汛指挥系统、中小型水库防汛通讯预警系统建设,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排涝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完善排涝体系,提高排涝标准,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重点抓好沱江镇保护区内新建堤防、护岸、涵闸、电排站工程,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工程,完成冯河、西河、潇水、县城四个片区设置排涝机埠、撇洪河、排水渠等工程。到2020年,县城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建制镇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
——加强农村水电技术改造。本着“旅游规划中的核心景区,禁止开发水电项目,非核心景区可适度开发”的原则,推进新农村水电技术现代化工程建设,加快有条件的农村区域水电开发,着力提高农村水电管理水平,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实现调度自动化。重点抓好流车源(桂皮沅)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施春头源、大冲卡、草岭等14处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
——推进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加强保护,出台《潇湘源国家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依法依规切实加强景区范围内水生态与水环境的保护,进一步提升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开发,按照“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充分利用涔天河水库扩建的有利契机,引进PPP等建设模式,实施项目带动,重点建好“天河瑶池”、“涔天河接待服务中心”等项目,加快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水上游乐项目,加快水利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景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公益宣传,重点建设好水利科普宣传馆,形成人水和谐的良好氛围。
第四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顺应网络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整合各部门业务系统平台,建设江华政务数据中心,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网络覆盖率达100%,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保障民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加快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与城乡规划体系,优化信息设施布局。推进三网技术融合,加快建成4G网和数字电视网络,进一步提高全县宽带网络、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加快构建有线网络公平接入、无线网络普遍覆盖、带宽服务满足需求的信息网络,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建设适应物联网和云计算业务发展的网络环境。
——推进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整合各部门业务系统平台,建设江华政务数据中心,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共联合征信平台和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物联网应用和“一卡通”工程建设。加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领域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工业控制、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新应用领域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和电广传媒的整合,解决盲点自然村通电视难题,实施20户以下盲点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三网融合覆盖全县100%行政村。
第十一章 加快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围绕建设美丽江华目标,强化保护优先,注重源头防范,严守生态红线,严防自然灾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加快实现“县城绿化率全国第一,县城生态公园数量全国第一,全县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全县空气质量全国第一,全县水质量全国第一,涔天河两岸的森林景观美景度全国第一”六个全国第一绿色发展目标,实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8.5%,加快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森林县城。
第一节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协同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农业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
——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立足岭东片区,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构建以南岭为屏,涔天河等大中型水库、水源点、湿地等多点支撑,湘江源头区域主要河流多廊相连的“一屏多点多廊”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以生态山水为依托,以“神州瑶都”为核心品牌,发展生态旅游业。
——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区建设。按照“丘岗农业区、山地农业区”两区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经济、生态、人文、辐射”四大功能,高标准加快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托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林业,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城镇工贸发展区建设。以县城沱江为核心,以各中心镇多点支撑,加速城镇扩容提质;依托“一区四园”,加快产城融合,按照“资源换产业”思路,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培育主导产业,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二节 推进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空间管制和分类保护,促进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构筑湘江流域源头生态安全屏障。
——强化南岭生态屏障的保护。按照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分类管理,严禁开展不符合分区要求的生产建设活动;加大森林植被保护力度,建设森林防火体系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促进南岭山地森林大面积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争取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争取生态资源补偿机制,逐年提高补偿标准,争创国家水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保育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发展乡土树种,加强碳汇林建设,增加森林植被。控制大龙山、姑婆山、云梯山、黄龙山等防护林带区域木材砍伐量,实现采育平衡。对宜林地和零星林地,大力发展用材林,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实现全程监督。
——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涔天河、草岭、深冲等重要区域风景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禁止引进污染水体的产业,争取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科学规划县城饮用水源、取水,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禁止畜禽养殖、严格水产养殖管理,取缔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推进水库扩容、清淤等工作,强化库区污染综合整治,恢复和扩大水面和湿地。
——保护特色物种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区域生物资源数据库和基因库,加强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建立野生动物抢救、驯养、繁殖中心和珍稀植物栽培基地,建立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恢复和扩大野生苦茶、红豆杉、娃娃鱼、穿山甲等特色和珍稀动植物以及迁徙候鸟的栖息环境。
——优化城乡人工生态系统。提质沿江、沿路绿带,全面绿化水库、渠堤的宜绿地段及沿线第一山脊可视范围内的荒山荒坡,形成连接城乡的生态廊道。优化农田生态系统,推行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强化农田生态功能。
第三节 提升环境质量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生产生活污染,进一步提升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到2020年,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以上,各类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总量控制标准。
——推进水源地和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强涔天河、清江水库、流车源、春头源等水源地保护,实施保护区界定、隔离防护、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严控潇水江华段水功能区水环境,加强沱江、西河、冯河、大圩小流域综合治理,严格河流采砂和山砂开采管理,加强河道清障疏浚。
——加强工矿污染治理。实施沱江、河路口等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推进湘江铀矿区、涛圩西山、河路口镇、沱江铜山岭等重金属污染区域综合治理。加强工业集中区和骨干企业工业污染减排,完善“一区四园”工业集中区环保基础设施,推进高新技术矿治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治理城镇污染。完善城镇给排水管道和污水处理管网,推进城镇污泥处理及再生利用、截污和纳污管网建设工程。加快垃圾无害化储运网络和处理设施建设。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降低化肥施用强度,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用膜。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综合整治和散户养殖综合治理,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一是积极争取县城居民饮用水涔天河库区取水方案,确定县城饮用水取水点,加强取水点水源保护。二是加强城镇与农村居民饮用水水源点的保护,划定相应的保护区,2017年完成对10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的饮用水水源点水源保护区的划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第四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资源,强化总量和强度双控约束,提高资源单位产出,推广循环经济方式,加速生产生态化步伐。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34.6万亩以上。推进节地型产业发展模式,实施用地指标向“三高三低”项目倾斜政策,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严控农村建房用地,引导人口合理集中居住。
——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和综合利用。落实保护性开采制度,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科学设置矿业权,严格执行最低开采规模要求和准入条件,严格开发利用“三率”考核体系,实现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开采。对钨、稀土等优势矿产,继续实行总量控制。深入推进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加强对重点矿区、矿点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采矿行为。
——节约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用水量。推广工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倡导生活节水,鼓励使用节水器具,实施城区公共建筑节水器具改造工程。
——加强能源节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能耗与排污不达标企业,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实施节能责任制。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加强农村新能源应用和农业生产节能,加强小水电能源替代工程建设,推进农业机械节能。
——推进循环生产方式。加强多金属矿、钨锡矿、建材等领域联合生产和上下游配套,推进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业设备再制造和再利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推广稻草覆盖直插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等技术,发展立体种植,争创国家生态循环农牧示范园建设项目。
第五节 强化自然灾害防治
完善自然灾害观测手段和防控体系,形成较健全的自然灾害服务体系和防御体系。到2020年,大范围灾害和突发性灾害监测率分别达到95%和90%。
——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强化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完善指挥、监测、扑防体系,提高装备水平和队伍能力。完善乡(镇)、街道办事处防火物资储备库,加强扑火队伍、护林员业务培训,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
——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加强西河及县城“两河三岸”防洪设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河道及山洪沟治理、山洪及旱情预警、抗旱应急水源建设等工程建设,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新(改、扩)建和延续矿山必须开展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并制定治理方案,加强岩溶区、石漠化区、矿山采空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综合治理。
——防治生物灾害。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疫木清理工作,实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监测预报,严格监管调入、调出植物及其制品,加强产地检疫,确保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第十二章 扩大改革开放 建设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示范区
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构建创新发展新体制,加大开放发展步伐,加快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新局面,争创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示范区。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土地、财政、投融资、林权及水利等领域改革,推进扩权强镇,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培育发展新动力。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农民住宅用地取得方式,探索农民住房保障的新机制。赋予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机制。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处置力度,建立低效和闲置土地退出机制。
——推进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政府投融资行为管理,构建公开透明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村账乡代理”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财务公开制度,加强财务审计。加强财政对非税收入的征缴和管理,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宏观调控能力。完善财政监督新机制,提高财政监督效能。深化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推进扩权强镇。深入推进扩权强镇,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理顺县直部门和试点镇的权责关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明确试点镇的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坚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平台,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农村建设用地置换为抓手,促进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产业发展向园区集中,加快推进试点镇经济建设。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扫尾工作,林权发证率达到100%。建全森林保险制度,拓展森林保险业务。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简化林木采伐审批程序。健全林权流转制度,促进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推行自主经营。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拓展林业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推进水利项目PPP试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鼓励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完善水资源监控体系和水土保持等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林地、湿地保护制度,将江华建设成为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示范县。
——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立江华承接产业转移负面清单制度,出台《江华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项目指导目录》。完善湘江源头区域重点湿地、矿产资源储备区等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土地管理共同责任制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机制。实施最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和监督制度。建立矿山开采业主黑名单制度。加强企业环保信用和负面清单管理,完善环境风险责任保险、建设项目“三同时”、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制度。完善企业污染排放许可制。推行重大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风险评估制度,落实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制度。
第二节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完善市场规则。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清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隐性壁垒,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不正当竞争。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激活民间投资,形成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坚持土地综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构和再造微观市场主体。推进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阶梯式供电、供水、供气等制度,引导要素资源更加有效和公平配置。
——推进公共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共资源监管机构和执行机构管办分离,加强有效监督,确保交易公开、公正、公平。加强资源共享,完善管理规则,推进交易全程电子化,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加强诚信建设。加快推进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建立市场主体统一征信平台和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强分类分级、动态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建立“守信得益、失信受惩”的奖惩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节 加快开放发展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湘粤经济合作、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推进与东盟合作,深度对接大西南, 加快推进开放平台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外向度大幅提升,将江华建设成为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示范区。
——加快开放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产城融合,推进园区建设规划、用地规划、产业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的“四位一体”。推进园区对内对外交通道路、标准厂房、供电供水、通讯网络和物流等配套建设,推进园区转型升级。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园区法人资格制度,扩大园区经济管理权限,创新产业园区管理模式,争创国家级经开区。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鼓励承接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推进组团式承接。积极承接发展有色金属、矿冶加工、新能源、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承接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建设专业化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园区与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园区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协作新模式,努力建设成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引领区。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研究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合理有效引进外资。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推进社会化、市场化招商。积极开展招商“走出去”战略,扩大招商影响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改革,提高服务效率。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战略投资者等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大公司、大财团。实现实际利用外资年递增8%,到2020年达到1.32亿美元,内联引资年递增10%,2020年达21.02亿元人民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以上,争创湖南省出口基地县。
——推进边贸发展。加快省际、县际、乡际断头路建设,完善对内对外交通网络。重点抓好码市、河路口、白芒营等边境中心镇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及其服务功能,打造边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地。支持河路口镇工业园打造成为对接东盟开放开发试验区,支持码市镇工业园打造成为对接珠三角开放开发试验区。支持白芒营镇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园,并依托商贸优势,打造对接两广、辐射周边的边关物流中心。积极推进边境区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精品线路建设,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加快推进江华融入华南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区。
第十三章 加快脱贫攻坚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江华
紧紧盯住全省整体脱贫的路线图、时间表,增强政治意识、主体意识、目标意识,强化方案设计,坚持创新思维,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建成全面小康江华,到2017年实现三类县小康目标,到2020年达到二类县小康目标。
第一节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
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按照“五个一批”要求,逐村逐户制定脱贫规划和帮扶措施,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全面解决5.38万贫困人口和150个贫困村的贫困问题,争创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示范县。
——发展生产和就业扶持一批。对有发展条件和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因地制宜,支持发展优质水果、有机茶、食用菌、制香、药材、林下种养等优势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稳定增加收入。推行和深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帮扶模式,鼓励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连接机制。科学制订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每个贫困村培育1-2个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每年安排一批贫困劳动力到县内相关企业实现稳定就业。加强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每年输出一批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力争五年内通过发展生产和就业扶持脱贫3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一批。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做好搬迁规划,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整合各类资金,引导他们分期分批搬迁至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与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支持搬迁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见效快的产业,解决后续发展问题,实现安居乐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力争五年内通过易地搬迁脱贫1.6万人。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把林区和高寒山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实行生态保护脱贫。提高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政策性补贴标准,增加林农收入。依托林区和高寒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使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力争五年内通过实行生态保护和补偿脱贫1.16万人。
——教育资助扶持一批。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助学政策,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让贫困群众的子女享受到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受到普高或职高教育,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大学生都能享受助学贷款。力争五年内通过教育资助脱贫0.8万人。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县级扶贫济困基金,对特困对象和绝对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力争五年内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扶持脱贫1.7万人。
第二节 扩大贫困村基础设施覆盖面
着力推进贫困村“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确保到2020年,全县150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改善交通条件。加强村级道路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进一步完善乡村路网。到2019年150个贫困村村主要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组与组之间的道路实现通达,有条件的贫困村开通农村客运班车。
——保障用水安全。大力实施农村“五小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基本农田灌溉用水,提高旱涝保收能力。扎实推进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到2019年150个贫困村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基本解决群众饮水难、饮水不安全问题。
——强化用电保障。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解决贫困群众用电难、用电贵问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兴能源。
——推进通信建设。积极推进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到2019年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互联网宽带、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
——实施危房改造。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着力解决无房、危房、缺房户的住房困难问题。到2019年全面消除无房户和D级危房户。
第三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均等化,确保提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农村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不断优化移民区乡镇、村义务教育硬件设施和场地建设,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师资、仪器设备等资源,就近就地入学为重点,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全面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依托“国培计划”等有计划组织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培训,提升能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引导贫困村有培训愿望的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贫困户“两后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医疗服务均等化。不断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条件,确保贫困村有标准的卫生室,建筑面积达到省市规定标准,基本医疗设备、药品配备齐全、有取得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合格的乡村医生。组织开展乡村医生轮训,提高贫困村乡村医生的能力和水平。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全面落实妇幼卫生、七免一救助等政策,减少因病返贫人口。
——文体服务均等化。加强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有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和体育健身器材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有保障。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开展文艺节目、电影等进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第四节 创新完善脱贫工作机制
坚持扶贫工作创新,不断提高扶持效率,加快实现脱贫。
——建立多元化责任机制。坚持分级负责原则,把脱贫任务分解到全县各级各部门,实施驻村帮扶,构建县、部门、乡镇、扶贫工作队多元脱贫责任机制,强化考核,打好政策组合拳,确保精准脱贫。
——培育多元化扶贫主体。创新扶贫工作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政府与社会联动脱贫攻坚局面。
——创新多元化投资渠道。强化各类相关项目资金的整合,向贫困村倾斜。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农村贫困地区延伸,有序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支持。
——搭建多元化帮扶平台。建立健全劳动力信息平台,推进市场需求与贫困劳动力就业有效对接。建立健全贫困学生信息平台,实现社会爱心人士和贫困生有效对接。建立健全贫困家庭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救助信息平台,实现更多的社会援助。建立健全因病致贫对象救助信息平台,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援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金融服务中心、服务站建设,为贫困户提供金融贷款服务。
第十四章 保障规划实施 有序实现发展目标
第一节 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的要求出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县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信息发布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加强思想教育。坚持把思想建党摆在党的建设首位,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突出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开展正反典型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防线,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建设骨干队伍。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打造执行有力、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切实转变作风。坚持抓早抓小抓预防,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建立健全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锻炼和帮扶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推动工作落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创新和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进一步选好管好用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注重加强农村学校、医院、“两新组织”等薄弱环节党建工作,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行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坚持统筹推进,注重协调发展,提高土地、资金、人才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保障土地供应。加强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建设,形成集约、节约用地的长效机制。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推进立体开发,鼓励推行高层及多层标准厂房等节地模式,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土地存量,优化配置土地增量,严格依法用地秩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优化调整主体功能区,储备涔天河岛屿,确保建设项目用地。
——强化资金供给。着力优化财政资金投资结构,明确投资重点和方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落实向民间资本开放政策,完善项目回报机制,推广PPP等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益性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激活民间资本。加强政银合动,支持银企互动,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推进平台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公司上市融资,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加强人才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培养、留住、聚集江华急需的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探索招才引智新模式,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培训机构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训,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充分激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情。健全有利于人才流向基层的政策体系。
第三节 加强民族团结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强化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和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庆典等重大传统活动。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开展宣传教育,建设网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舆论阵地。
——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将河路口镇、码市镇、县民宗文体旅游局等单位申报成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增进各民族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继续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广泛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交流活动。继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
——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坚持依法治县,依法保护合法权益,依法打击非法行为,杜绝影响民族团结事件发生。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的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各族人民权益,激发全县各族群众“为江华的尊严和光荣而奋斗”创造精神和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责任意识,促进每一个江华人把江华的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做,同唱一首歌、共圆一个梦。
第四节 优化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加强法治建设,优化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
——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简政放权为核心,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目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政府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行政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效率。
——提升服务质量。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效率,加快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加强对县内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项目协调和服务,设立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
——加强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县方略,加强政府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普法、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等工作,形成全社会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氛围。
第五节 加强实施管理
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全县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调控引导社会资源,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
——加强规划衔接和协调管理。各部门、各行业组织编制的各项规划,应与本规划确定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进行衔接,确保与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形成以本规划为统领,各级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对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科学制定年度规划,逐年分步推进,确保总体规划按进度顺利实施。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规划主管部门要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向县政府提交规划实施年度进展情况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县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时,要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