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规划
分享到:
江华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布时间:2021-10-20 19:33
  • 来源: 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 作者:
  • 字体【      】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也是构建和谐江华、加快实现后发赶超的崭新时期。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县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领我县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构建和谐江华

努力开启我县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必须适应世情、国情、省情、县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不懈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大理念”、“四大战略”、“三个基础”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加快科学跨越实现富民强县”的战略目标积极抢抓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泛珠合作等重大机遇正确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努力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大力实施“一化三基”发展战略,着力抓项目增投入,调结构兴产业,强基础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跨越发展。这五年是我县发展最快、质量最好、活力最强的时期,是基础设施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全县GDP年均增长13.5%,比“十五”年均增幅提高3.2个百分点,超规划速度1.5个百分点。2010年,GDP完成了47.03亿元,是2005年的2.4倍,为规划目标的13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5.66亿元,是2005年的6.5倍,年递增47.1%左右,比规划目标快20.1个百分点,五年投资总和超过125.2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和的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5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9%;财政收入完成2.67亿元,比2005年增加1.77个亿,年均增长24.2%,比规划速度快12.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洛湛铁路全面建成通车,道贺高速建设进展顺利,结束了我县不通火车和高速公路的历史。造和干线公路里程27.53公里,完成了G207线和S326线部分路段的安全保障工程。完成了通乡公路项目15个总里程165.9公里、通畅工程项目334个总里程971.83公里、通达工程项目27个总里程98.4公里水电产业蓬勃发展。新建或改造水电站49处,装机容量4.43万千瓦,全县总装机容量达17.5万千瓦;全县输配电网络框架已基本形成,已建设有110千伏输电线路151公里,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2座,10千伏线路1406公里。全县小水电平均年上网发电量3.5亿度左右,年均创税收近2000万元,成为江华经济的支柱产业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平均以每年0.8万人的规模增长,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2.3%,比2005增加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3个百分点,是我县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县城提质扩容步伐进一步加快,县城沱江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城建项目近30个,主要启动了江华大道、城西路网、瑶族文化公园、工业园配套设施和江华火车站及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盛世康城、锦绣江华、雅居苑、奥林匹克花园等一大批商住楼的建设提升了县城品位。码市、河路口、涛圩、大路铺、桥头铺等中心集镇进一步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为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对7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治理,全县防洪抗旱能力进一步加强;实施了11批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成了56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4.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总投资130亿元的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即将动工兴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5.2:20.2:44.6调整为31.3:26.3:42.4,与2005年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3.9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了6.1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20.9亿元,是2005年的5.1倍,“十一五”年均增长30%,超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9家,比2005年增加23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超5家,比2005年增加5家,基本形成了矿产、水电、林产等优势产业和建材、冶金、化工、药材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基础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93亿元,年均增长17.4%。以王氏食品有限公司、江华县六月香果业有限公司、同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恒森木业、协成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了我县的农、林副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日趋兴旺。旅游业不断壮大,创建国家3 A级旅游景区1家、省级风景名胜区1家,开发了盘王殿景区、九龙井生态园、豸山公园等旅游景点。房地产开发发展迅速,“十一五”住宅建设和房地产综合开发完成投资6.96亿元,为“十五”期间总额的1.3倍。金融业发展迅速,银行存款以平均20%的增速增长。2006年以来,全县新增存款连跨20、30、40亿元三个台阶,2009年存款达到40.29亿元,存贷比首次超过50%。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农村物权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建立;城镇居民医疗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社会保险改革等其他各项改革均取得了新进展;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信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农村信用联社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江华农村商业银行;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外经外贸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县利用外资达1.3亿美元,为“十五”总额的4.3倍;内联引资42亿元,为“十五”总额的4.3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强县扎实开展。教育优先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设了20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改扩建了一批乡镇中小学,增加教学用房面积2300平方米、教学辅助用房3250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4.2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面积1.2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11个,有效缓解了城镇中小学就学难的问题。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卫生体系不断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对四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初步改造,设立村卫生室45个启动了四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和三所县级人民医院建设,缓解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新农合从2006年扩面到现在基本实现覆盖,参合率达96.8%。人民生活日益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400元,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25倍和0.93倍,分别比2005年增长92.7%和48.6%。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2005年下降0.5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推开,2010年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将达到9.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2.9万人次,其中养老保险达1.1万人,比2005年增加0.3万人,人均养老金月增加437元,增长75.7%。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55万人次,其中:在职培训1万人次,再就业培训0.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5万人次。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五五”普法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干部群众法制意识不断提高,大力推行干警联村(居)制度,深入开展干警大走访活动,警民联防、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初步形成;坚持严打整治方针,集中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涉黑涉恶、涉赌涉毒三大战役,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县”称号;认真贯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积极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落实;坚持办事公开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村(居)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顺利完成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政务、村务、财务、校务”等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行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水平;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了文化市场;深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创建了国家、省、市、县文明单位45个。这几年全县实施的“诚信江华”、“平安江华”、“文明江华”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率先成为全市第一个金融安全区,是全省的金融生态建设先进县,现正在申报省级金融安全区;2004年县城沱江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 2010年争创全国文明县城。

2、发展环境

展望“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总体而言我们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江华发展面临诸多机遇,江华外部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自身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加快发展的条件不断完善,县域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从宏观环境看,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我们上项目、争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国家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我们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质升级,积蓄发展后劲;国内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我们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国际国内环境。一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低碳化发展趋势新机遇世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加速了全球范围新一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并随着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型经济的快速兴起,各国特别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上着力,追求生态环保、低碳发展,对于生态立县的江华,长期看蕴藏较大的发展机遇。二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新机遇。国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大批产业拟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省内工业化已进入中期起飞阶段,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趋向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制约,一些产业逐渐向湘南地区转移,这为我县提供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三是调结构转方式势在必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年平均增速为9.8%。但高增速的背后却是高投资率、高外贸依存度,30年来平均投资率为39.4%,远高于国际平均的22.1%,外贸依存度则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长期以来,这种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粗放模式给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包袱和隐患。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同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会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的问题。

----政策调整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将有更多关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出台。一是突出保民生、扩内需的政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实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居民消费倾向;加大民生领域、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政策和刺激性消费措施仍会延续,但不排除局部调整的可能。二是突出调结构、促协调的政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着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加快推进企业重组,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着力破除二元结构等政策将会加紧出台。三是突出灵活宏观调控。随着近年来政府对宏观调控的运用日益娴熟,“十二五”期间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等,政府将根据具体形势加快宏观调控的实施频率,更加注意针对性、力度和节奏,甚至不排除出现反复的可能。四是突出深化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政府职能发挥了重大变化,但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转型,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推行“省直管县”,完善垂直管理体制等;改革财税体制,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县内环境。从发展潜力来看,支撑我县高速发展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一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江华是通“两广”达“三湘”的区位要地。特别是洛湛铁路穿越县城,铁路货运7个小时便可抵达湛江港。2011年将通车的道贺高速公路,南接广贺高速,北接厦蓉高速,使江华到广州的车程仅需3个小时,到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车程仅需2个小时。二是各类资源非常丰富。我县资源非常丰富,山上有林产,全县有林地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1154万立方米;山下有矿产,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银、钨、锡、铜、铁、稀土等32种;天空有风能,地上有水能,风能可装机20万千瓦,目前已有很多公司看好;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50多万千瓦,现已开发17.5万千瓦,这些资源都是江华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三是生产要素价格低廉。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4万人以上。且劳动力成本较低,人平工资只有广东的55%、广西的78%,比湖南省内平均水平低15%左右。用地、用水、用电等价格相对低廉;工业用地平均地价约为5万元/亩,只相当于“珠三角”同等地价的五分之一。且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县低成本优势将会更加明显。四是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实施。国家即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对中部地区新型农业、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将在中部地区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强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湖南省正在加快实施湘南大开发开放战略,努力把湘南地区打造成湖南对外开放的引领区、产业承接的先导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综合开发的示范区、环境优美的休闲区,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同时,应该看到我县的不足。一是经济总量不大。2009年,人均GDP分别为全省平均的47.49%,全国的38.23%。二是经济结构亟需调整。一产业比重过高,农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生产效率相对低下;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9%,分别比全国和全省低22.8个百分点和19.9个百分点。产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业带动作用力弱,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强。文化教育、商贸市场等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要求。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入来源较少,财政赤字、负债较多,配套资金不足,制约着项目建设。

第二节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基本原则

3、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部崛起和湘南开发开放政策机遇,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始终坚持“民营理念谋划工业,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经营理念谋划城镇,项目理念谋划发展,人本理念谋划民生”的总体发展思路,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继续实施“民营立县、产业强县、开放兴县、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抓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争取实现经济总量上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有一个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大提高,努力建设经济发达、民生殷实、和谐安康、文化繁荣、山川秀美、富强文明的现代江华。

4、发展战略

----民营立县战略大力培植民营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鼓励优势企业采取股份制、租赁、兼并、购买等形式,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稳步推进供销、商业等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和公用事业改革,广泛吸纳民间投资,鼓励重点投向工业企业、农林副产品加工、商贸流通、水电开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休闲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真正实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发展格局。

----产业强战略。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江华的强大推动力,抓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机遇,突出集群培育、科技先导、园区聚集、招商引资四大重点,抓大扶小并举,外引内生并重,扩张提质并进,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努力提升基础产业,扶持发展新兴产业;新建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现代化品牌市场,构筑以综合性市场为龙头、各专业化市场为依托,集仓储、运输、展示、交易、会展于一体的知名现代物流园区。实施工业与市场互动战略。要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市场,总的发展思路是以市场带动、促进工业,以工业推动、支撑市场。就工业发展而言,就是要走特色化、集群化发展之路。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新、尖,构建“小商品、大世界,小企业、大集群;小产业、大市场”的工业发展格局,不断提高本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生产质优价廉品高量多的本地产品为工业品市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就市场本身发展而言,要实施后发赶超(或优势)战略,借鉴义乌、螺蛳湾市场等地经验,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不断创新、扩大、完善市场功能,即由单一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举办交易会、交易论坛等方向拓展;不断创新交易方式,即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为主转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不断加强市场的软硬设施建设,提高市场高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市场服务队伍;建立南岭地区的物流中心,加强对商品生产、市场运行、物流配送等全方位的严格管理,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交易成本,从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吸引力、辐射力,在强手如林的各大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开放兴县战略。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措施,继续推进强势招商。坚持三产并举、内外并重、以质为先,围绕现代纺织、电子电器、机械汽配、基础设施、农林产品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利于推进产业前伸后延的项目。突出园区招商,将招商与安商结合起来,使园区成为投资的高地、创业的热土。突出产业招商,县经开区和各乡镇依托现有产业和重点项目,集中精力对优势主导产业进行招商。开展特色资源定向招商,整合县域旅游、城镇建设、社会发展等资源,加强项目包装和推介,促进招商多元化。

----项目带动战略。研究吃透上级政策,整合我县优势资源,开发包装一批能够整体带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项目,促进土地、房产等存量资产的盘活利用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坚持大小项目一起抓,突出抓大项目;产业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一起抓,突出抓产业项目;传统项目与特色项目一起抓,突出抓特色项目,以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5、基本原则

——坚持加速发展。围绕加速发展主题,实现后发赶超,争取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方阵,按照加速发展的要求去谋划布局全县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

——坚持科学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关注民计民生,促进充分就业,改善生活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强县。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的生态价值观念,把节能减排贯穿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项目带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带动作为我县“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和重点,科学谋划和实施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建立重大项目库,备选的重大项目要有前瞻性,预见性,通过项目建设带动投资的有效扩张,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和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节   主要目标和政策导向

6、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我县的现实基础、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紧密联系,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更快。“十二五”期间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超过全省2-3个百分点左右,体现后发赶超,2015年预计完成84.2亿元;争取实现常住人口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大关,人均GDP水平高于本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财政收入年递增18%以上。

----结构调整更优。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25:42.06:37.69。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90%以上,第三产业增长率大于GDP增长率。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0%以上。

----生存环境更美。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5%,单位GDP能耗低于省年度控制目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大于98%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7%。

----人民生活更实。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2万人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高于本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全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每万人拥有病床数30张。人均图书拥有量1.5册。

----创新能力更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0.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

----依法治县成效显著。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依法得到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尊严和体面,基本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

7、政策导向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将短期调控和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突破,强化政策导向。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稳定增长为导向,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消费内在潜力。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以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作用为导向,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形成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增长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切实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以全面落实“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为导向,增强资源环境约束的危机意识,健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推进建设“绿色江华”。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导向,坚持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引导人口和经济向资源承载能力较强区域聚集,推动城市化地区集约发展,农产品主产区规模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构建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创新和完善供给方式,扩大供给规模,进一步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和困难群体倾斜,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合理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建设公平社会为导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扩大公众参与度,完善应急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服务中实施管理,管理中体现服务。

第二章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新农村

充分利用我县优特产品丰富的特点,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三大转变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由松散型农业向规模型农业转变,努力打造 “泛珠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6.7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87元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22万吨以上。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规模化、产业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稳定粮食生产,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8、重点建设十二大基地

在空间发展格局上,着力推进优质烟叶、优质蔬菜种植、优质茶叶生产、优质水果生产、优质稻生产、牲畜生产、优质药材种植、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油茶低改、优质玉米和优质红薯、毛竹楠竹等十二大基地建设。在抓好十二大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木材加工、林化产品加工、林纸一体化、农产品加工、桑蚕加工和药材加工等产业,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

①以涛圩、白芒营、大路铺、桥市、河路口、沱江、东田、大石桥、界牌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②以涛圩、白芒营、沱江、桥头铺、桥市、大路铺、码市、大锡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蔬菜种植基地。

③以东田、桥市、涛圩、大圩、小圩、两岔河、码市、大锡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

④以沱江、涛圩、大路铺、大石桥、河路口、桥头铺、界牌、白芒营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

⑤以河路口、涛圩、白芒营、大路铺、桥市、东田、界牌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稻生产基地。

⑥以河路口、涛圩、大石桥、白芒营、大路铺、沱江、桥头铺、界牌、东田、大圩、小圩等乡镇为主的牲畜生产基地。

⑦以湘江、水口、花江、务江、贝江、未竹口、码市、大锡、两岔河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药材种植基地。

⑧以码市、贝江、未竹口、水口、湘江、花江、务江、清塘等乡镇为主的用材林基地。

⑨以码市、河路口、涛圩、大石桥、白芒营、大路铺、桥市、沱江、东田、桥头铺、界牌等乡镇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

10以桥头铺、大路铺、沱江、东田、界牌等乡镇为主的油茶低改基地。

11以大圩、小圩、清塘、涛圩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玉米和优质红薯基地。

12以码市、贝江、未竹口、水口、湘江、花江、务江、清塘等乡镇为主的毛竹、楠竹基地。

9、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一是依托特色资源,抓住国内产业转移机遇,整合政策资源,实施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力争在“十二五”末,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二是合理调整空间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布局县域范围,靠近农产品原料产地,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与城市工业形成梯次分布。三是培育知名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和补贴力度,着力培育和打造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争取在“十二五”末建立2-3个以上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协助企业申请体系认证,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产品形象,发展高端农业。

10、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推进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生态农业县建设

一是按照创建生态县的总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二是大力降低农用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切实做好农业水源污染防治工作,创办不同模式的生态建设示范乡镇、村、户,发挥生态农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三是全面进行水土保护,注重土地用养结合,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四是突出抓好生态林建设,继续抓好退耕还林、珠防林工程、工业原料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抓好全县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初步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发展一体化,积极搞好低产林改造,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推进生态林业园区建设;五是建好几个生态农业观光园,重点加快现代农业园建设,把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提高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十二五末,初步建成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发展体系。

第二节   全面建设新农村

按照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在巩固原有新农村建设示范成果的同时,继续以县、乡镇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典型,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龙头品牌,外引内聚资金,抢抓时机进行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共建新农村的有效办法;实施净化院落工程,改善村容村貌。

1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快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广播电视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度向边远乡镇倾斜。抓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继续推进广播电视城乡联网,城乡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0%以上,80%的乡镇实现与城区有线电视联网;继续完成“村村通宽带工程”实现全县96%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无线信号覆盖率达80%~90%,小区宽带光纤到户普及率达到30%左右,实现行政村落100%通光纤,加快农村信息化进度。

12、努力培育新型农民

整合各类涉农培训项目,重点为农民提供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每年完成万人农民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和万人农民务工培训,每年劳动力转移达到0.5万人

13、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全县推广中、小型水稻收割机、水田插秧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狠抓农科教工作,以常规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培训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设好县级农技、兽医、农机推广中心,配套完善乡镇服务体系,充实技术力量,完备服务设施,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健全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监测、检测、监督系统,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第三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立足本地资源,发挥优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抓住湘南开放开发等政策机遇,实施对接东盟战略,努力实现大承接、促进大投入、形成大产业、推动大发展。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绿色、环保、清洁型,具有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产业,即以农林产品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和机械、电子产品制造、制鞋、纺织、造纸、医药、机电等产业为发展方向。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要做大做强农林产品加工、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拉长矿产资源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提升绿色食品产业,逐步进入由落后的手工式作坊向现代化管理企业转型;加快特色食品的开发、加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强引导规划一批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好项目。大力发展风电、生物质、沼气等可再生能源项目。

第一节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与引进高效节能、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良好的科技企业发展,引导新技术、新产业向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聚度,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14、新材料产业

以稀土开采及精深加工为主的冶炼建材等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稀土产业5亿元以上、景成金属1亿元以上、新星化工1亿元以上、鹏辉冶炼1亿元以上、水泥及其制品2亿元以上。

15、新型制造业

以纸业为主的新型制造加工业达到10个亿以上。双龙纸业2亿元以上、协成科技3亿元以上、恒森木业1亿元以上、机械清洁制浆3亿元以上、硫酸生产及腾钛化工1亿元以上。

16、农产品加工业

以方便鱼面为主的农产品加工的环保有机食品制造业达到10个亿以上。九龙井酒业1亿元以上、方便鱼面5亿元以上、台商产业园内的牛肉加工系列产品4亿元以上。

17、新能源产业

以风能发电及装备制造和水电产业等清洁能源产业达到10亿元以上。万德风电场及装备制造10亿元以上、大林江等电站1亿元以上。

第二节    精心打造三大园区

按照建设“三大园区”的总体工业布局, 重点建设江华经开区和河路口、码市工业项目区,按照打造“特色园区、实力园区、生态园区、精细园区”的总要求,构建产品项目链接、公用辅助设施、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模式,创新管理体制,节约与高效利用土地,引导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投入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原则,形成专业突出、产业集群、集约经营的园区经济,增强园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18、江华经开区

按照“一、二、三产业共存、同步推进”的理念,努力构建最宜投资、最宜创业、最宜人居、最宜人发展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新区,使其成为“工业的新城,城市的新区,农业的新村。经开区要作“三年打基础、五年上规模、十年新崛起”的打算。通过十年的努力,以全县1%的面积,创造全县80%的产值;以30平方公里15万人口的规模,再造1个现在的沱江城。要抓紧前三年打基础的工作。用三年时间,把整个经开区的水电路讯管网配套设施完善。每年落户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以上,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产值达20亿元以上;到“十二五”末,经开区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税收5亿元以上,形成以稀土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风电及设备制造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方便鱼面为核心的环保食品药品产业集群;通过十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要建成承载产业转移的制造加工基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要的旅游、文化、教育和会展产业化基地,发展成为江华体制创新的先导区、先进制造业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江华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开发区内重点实施好“三园三区”建设工程。“三园”即台商产业园、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瑶族文化产业创意园。台商产业园主要是推动BOT合同的兑现;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就是按照“小项目大产业、小加工大流通、小经营大发展”的要求,让有创业发展意识的农民进城入园,投资兴业。通过几年努力,使之成为一个“激活民间资本的创业园、中小企业的孵化园”;瑶族文化产业创意园按照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要求,争取上级教育、文化、科技和民族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汇聚一批高校艺术设计精英人才和民间艺人智慧,致力于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及艺术创意产业实体的打造;突出民间艺人这个群体,让民间艺人在园内激发创意,让艺人协会在园内壮大产业;突出瑶族文化产业的外向性,引进战略投资者,面向国外,面向世界去发展瑶族文化产业。“三区”即工业项目功能区、商住物流功能区和社会事业功能区。工业项目功能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平台,抓好已引进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在不放松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要瞄准长三角地区,引进战略投资者。兴华稀土二期工程、同丰粮油食品、协成科技、恒森木业、天翔制衣、工业园110千伏变电站、九龙井酒业、帝森绿色科技、同泰中药等一批即将开工或已投产的项目将蓬勃发展。商住物流功能区,一是要围绕江华大道和火车站枢纽,开发一批高档次的商住楼盘、商场,尤其是要引进一批战略性的连锁经营商家,一批品牌专营商店,要争取建设一座五星级酒店。要在火车站附近建设专业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二是要抓紧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用线和物流中心的建设进度,要引进合作伙伴,尽快动工建设,力争在几年内建成南岭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同时要与中储物流公司进一步沟通衔接,合力构筑一体化的物流网络服务平台社会事业功能区,重点是以鲤鱼井路向西延伸段为核心,迅速征地建设幼儿园、医院、档案馆、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要尽力完善阳华中学的设施建设,建设好经开区的社会服务。

19、河路口、码市工业项目区

河路口工业项目区,主要是发展矿产冶炼化工业。项目区要逐步扩展到6平方公里,投资过亿元以上的企业要达到10家以上,力争到2015年产值达到10亿元。码市工业项目区,主要是引进不排水、少排污的项目,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要争创10亿园区目标,形成经济建设亮点。此外,逐步在大圩、白芒营、桥头铺等乡镇规划建设好具有各自特色的工业项目区。

第三节    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壮大服务主体,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档次,提高服务质量”的原则,以经营集约化、营销现代化和管理社会化为发展方向,建设结构优、功能全、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0、提升商贸物流业

一是立足于未来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合理布局全县商业网点,加快商业网点建设,构建以大型商贸综合市场为龙头,以特色街、专业市场为主体,以城乡便利店为基础,县乡一体、城乡联动的市场体系;以日用百货超市和农家店连锁经营为重点,努力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质和服务品牌;进一步完善商品贸易市场,对春晓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在城西新区新建一个农贸市场,同时对码市、河路口镇集贸市场进行改建;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对酒类、成品油、报废汽车、定点屠宰等工作的行业监管;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发展,进一步规范拍卖、典当、报废汽车、酒类、烟草市场,切实抓好“放心菜”、“放心肉”工程,继续实施“家电下乡”直补政策积极培育汽车、住房、旅店、餐饮等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提升消费品位,引导和推进消费升级;二是积极发展物流业,依托洛湛铁路江华站场为中心,建设一个有铁路专用线,集现代物流、流通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为经开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的物流平台,把县城建成南岭物流中心。

21、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针,以创建国家旅游强县,把旅游业打造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为目标,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全力推进旅游景点景区建设,扩大服务项目,提升景区品位,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引领和带动江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将江华建设成湘粤桂三省区周边新兴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名区。争取在2015年末,全县全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亿元。全县基本形成五大精品旅游品牌,即以秦岩、天河瑶池度假区等为代表的山水旅游品牌;以宝镜古民居、豸山公园、盘王殿、阳华岩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湘江黄龙山、码市大龙山、河路口姑婆山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品牌;以瑶俗风情、休闲度假、歌舞表演等为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品牌;以仿古复制工艺品、民族土特产品、民族服饰、民间织锦刺绣及瑶家风味小吃等系列开发为重点的旅游商品品牌。

一是实施产业提升战略,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为落脚点,通过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新型旅游产品的创造,实现旅游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旅游市场明显净化、游客满意度明显增加、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作用明显增强的目标。要注重扶持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及管理优势,加大核心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旅游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式推进态势,并从注重量的扩张向注重品质提升方向转变,增强全县旅游综合竞争力。

二是实施规划引导战略,开创旅游发展新局面。各旅游度假区、景区规划要全面考虑产品定位、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置等,加强资源整合,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要以交通条件大改善和涔天河水库扩建为契机,认真谋划好道贺高速沿线和环涔天河库区旅游专项规划。突出瑶城沱江、姑婆山风景名胜区和天河瑶池旅游度假区三个核心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使之成为引领全县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引擎”和龙头。

三是实施形象提升战略,精心打造“神州瑶都”旅游品牌。以政府为主导,着力塑造和建立江华旅游整体形象,整合全的宣传资源和媒体力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画册等媒介,全县总体旅游发展架构下进行整体宣传造势,形成客源市场开发的整体合力和效应;要充分利用赶鸟节、尝新节、盘王节等瑶族特有的传统节庆和“十一”、春节等重大节假日,精心策划举办有特色、有影响的节庆会展,力争产生综合宣传效应,提高瑶都江华的知名度。

四是实施市场营销战略,促进区域合作深化。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市场营销工作,根据境内外客源市场特点和不同游客需求,组合包装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积极制定营销奖励政策,加大营销投入,形成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全县旅游营销体系,营造不同产品和不同季节的旅游营销攻势。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纽带,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健全区域旅游协调组织,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积极推动旅游规划、设施、线路、市场、营销、政策、执法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

22、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社区服务业是居民服务业的依托,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社区服务中心,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医疗、健身、家政等服务项目;加快社区服务社会化进程,对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进行改革和资源整合,向社区开放;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区服务资金,引导和培育各类民间服务的发展;加快构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实现辖区内全社会社区服务的信息交流与资源的共享。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拓展培训内容。依托县职业中专加强技能操作培训、服务礼仪培训、服务规范化培训等,全面提升受培训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争取把我县建设成湘桂粤三地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储备人才。

23、发展提升房地产业

“十二五”期间,主要立足现有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已批房地产用地,保持适度开发规模,集中兴建房产群落,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中档适用型住房,适度开发低档廉价住房和高档住宅,努力实现需求和供给的动态平衡;不断规范行业管理,建立完善包括房地产开发市场、交易市场、中介服务市场和物业管理服务市场等在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房地产市场体系,促进房地产业持速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将房地产业培育成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24、发展中介服务

着力发展会计、审计、证券、保险等财务类服务业,律师、公证等法律类服务业,信息、咨询、评估等咨询类服务业,代理、经纪、担保等市场交易类服务业,销售、策划、公关、广告、培训等企业经营类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规模较大、信息化水平较高、服务规范的综合性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全县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重点培植一批运作规范、诚实守信的商务服务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企业商务服务体系。

第四章    夯实发展基础,统筹城乡发展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亿元以上。加大对关乎江华发展前景及民生领域项目的支持力度,注意引导投资流向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确保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投资继续发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力的作用。

第一节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保障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交通、水利、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25、重点规划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的基础设施

以城西开发为重点,完善城西路网建设、火车站场配套工程,实施城西亮化、绿化工程;加快县城引水、供水及管网改造工程,完成城市管道燃气工程,切实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国道207线县城段改移、城市防洪工程、沱岭大桥及其配套等重点项目。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安排水厂。在现有自来水规模的基础上,在县城规划建设自来水二厂,在各乡镇场规划建设一座自来水厂,以满足全县城镇迅猛发展的需要。

26、农业基础设施

抓好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建设,同步实施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加快县内中型水库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争取完成所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农田建设。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抓好土地整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加强农业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7、交通设施

充分考虑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的实施,围绕道贺高速公路和境内“三纵两横三圈”路网进行布局。“三纵”即:“一纵”为G207线二级公路;“二纵”为从蓝山小目口经湘江、水口、小圩、大圩至开山;“三纵”为县城、水务公路、水口、未竹口至广西桂岭。“两横”即S326线向西接广西富川公路、江永经江华至蓝山公路。“三圈”:一是县城至涛圩经流灯公路、两岔河、未竹口、大锡、码市、湘江、务江回到县城;二是G207、S326和X081围成的一个圈;三是县城至务江沿涔天河水库南岸至花江洞,经宝花线公路至X087线宝昌洞、大路铺沿G207线至县城。加快实施省际、县际、乡际断头路建设,继续大力实施村道建设,完善区域内公路网络。

总的目标是使我县23个乡镇场全部通四级或四级以上公路,有利于我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同时适应旅游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使通往旅游景点的公路逐步达到三级以上;大力实施通乡通村和省际、县际、乡际“断头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提升公路等级,路面实现水泥硬化,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

28、能源设施

以国家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加快风电机组生产线及风电场建设、1000亩光伏产业项目、生物质能源及县城集中供气等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在规划期内完成。加快城市电网改造步伐,推进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全面提升城乡供电用电质量。推进农村沼气工程,推广沼气应用,5年建设1万户沼气池,普及率达30%以上。

29、信息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宽带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以多媒体综合信息网络为重点的多网点全覆盖的现代通信传输网络,注重提高宽带网在农村的覆盖率,实现村村通宽带网络;建设广电有线传输网络,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并进一步提高传输质量,逐步实现向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进一步提高农村固定电话入户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13.5%以上、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54%、互联网用户普及率11.2%;加快建设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逐步建成“电子政府”。

第二节    积极推进城镇化

按照集约发展、有序推进的原则,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市功能,逐步形成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30、加快城区一体化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机遇,充分考虑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实施对我县难得的有利条件,围绕建设生态新瑶都,推进县城提质扩容的城镇化进程。以扩改后的G207线和江华大道为轴心,引进布局一批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构筑最适宜人居的城西新区,重点实施好龙华世纪城、锦绣江华、江华同天、移民新村等项目;全面建成冯河两岸风光带,抓好滨江大道和防护堤建设,将沿河两岸建设成为南六县休闲旅游的璀璨明珠。争取到2015年末,中心城区规模扩大80%以上,常住人口超过15万,用5-10年再造一个“沱江新城”。

31、加强骨干乡镇建设

各边贸小城镇要依托铁路站场、高速公路连接线、出省跨境和干线公路建设,推进新区开发,扩大城市容量。重点抓好码市、河路口、大圩、涛圩、白芒营、桥头铺等骨干镇建设,将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城镇率达到45%。

3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建立适合江华县情的城乡统筹规划体系,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对城镇辐射区域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城乡点面连接、同网覆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实现无缝对接。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初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建设就业社保、商贸超市、卫生计生、教育文体、综治警务、民政事务、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加快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安居工程”建设。

33、促进农民进城落户

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弱化城镇户籍与社会公共福利的联系,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到城镇就业落户。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供给力度,着力调控房价合理变动,降低农村人口进城隐性门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留住进城农民工。

第五章    加强区域协作,全力打造开放型经济

“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仍然是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发挥招商引资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营造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第一节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加强项目的收集、开发、研究、论证和筛选工作,精心编制、包装一批对财源建设有一定影响,对全县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拉动作用,能明显增加就业的项目进行招商引资。

34、突出产业招商

立足产业基础,坚持以工业项目为主导,注重为现有大中型企业配套,鼓励支持第一产业招商,拓展农业招商领域,着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引进市场建设、商贸物流和旅游开发等产业项目,力争在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招商上取得新的进展。

35、突出环境招商

实现从“政策招商”向“环境招商”的转变,摒弃不计成本拼土地价格、拼优惠政策的招商行为,加强以“三大园区”为主的招商载体建设,调动和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积极作用和主体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引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等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方式,将引资和适度“选资”结合起来;策划招商活动。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重大招商活动,定期举办招商节、文化节和企业文化论坛,全方位宣传推介江华投资环境,提高江华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实行重点项目领导联系责任制,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奖惩机制、导向机制,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第二节    加强区域协作

依托紧邻泛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等区域的区位优势,加快向周边开放,主动加强区域合作。

36、抓住沿海产业升级转移机遇,尽快融入华南经济圈

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清理不利于相互交流的各项管理制度,消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经济障碍,建设区域经济大市场。对接华南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华南经济区的产业分工,把江华建成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绿色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和高素质技工供应基地,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在硬件设施方面,加强边界公路、通讯、商贸等设施的对接,形成比较通畅的物流信息流网络。

37、参与北部湾合作,加快对接东盟

依托江华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通道对接,着力打造湖南省出海通道的桥头堡。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互利互惠的原则,重点推进与广西在有色、冶金、农业等领域的合作,鼓励两地企业共同开发优势资源;加强民营经济合作,推动民间资本双向流动;充分利用广西的国际通道,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的对接,努力拓展合作领域,坚持优势互补,引导东盟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投向江华的优势产业和工业园区。

第六章    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全方位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地在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38、完善投融资机制

一是立足项目融资。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的沟通衔接,充分发挥好融资平台的作用,认真解决好融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落实更多的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的调度,及时足额拨付建设资金,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和加快推进。在建项目要合理调配力量,加快实施进度,全力赶工期,争取早投用。二是搞好直接融资。充分挖掘社会潜力引资开发,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引导个人投资的方式增加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投资力度。三是探索新型融资。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政策框架,通过联合、联营、集资、入股、特许经营以及转让项目经营权等方式,进一步鼓励激活民间资本,不断提高其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社会融资比例。

39、注重制度创新

以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只要“三个有利于”,干什么都行,打破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丢掉一切包袱,排除种种阻力,轻装上阵,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比如设立创业基金(建立担保或投资公司)、建立信息(情报)中心、改革审批制度、实行政府担保制度、发展私募投资基金、设立村镇银行、放宽企业债券审批条件和规模额度、建立节能减排考核指标、建立干部考核评价任免体系、推行“一站式”服务或限时服务或问责制等等。

40、深化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推进林权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

41、打造新型政府

新型政府必须是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而且善于运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政府、经营城市,讲求成本收益、讲求效率,善于推销自己,打造城市名片;内练苦功,外树形象;精心策划,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弘扬蓬勃向上的朝气、锐气、正气、生气、意气;调动全县人民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开创新局面、加速新崛起。以评价、流动、激励三大机制建设为重点,着力抓好制度环境、创业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建设。着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加大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优化政务环境。

42、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公平、公正、透明的公共财税体制。进一步细化县、乡镇两级财税分成办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

43、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与社团的结合、监管与自治的结合、管理与服务的结合,促进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各尽其职。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督管理,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志愿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办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交由社区承担,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

第七章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44、加快科学技术创新

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县域创新体系;加强科技网络建设,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素质;整合县域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引导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人员创业平台、科技企业创新平台;推进科学技术普及,不断提高科技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

4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证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大于400元,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按照国家办学标准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标准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均衡发展为目标,继续普及和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加快合格学校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期内每个乡镇建1所以上基本完备的寄宿制初中或寄宿制完小;二是加强职业教育。继续办好县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成省示范性职业学校,办好一所民办职业学校,建设一所省级示范性乡镇农校和一个省级重点职教中心;三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加快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四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五是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再教育的需要。

46、发展文体事业

加快文化体育发展,保证文化事业投入和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建设经费,力争在五年内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覆盖广泛的文化体育场馆等设施;加强群众文化组织和活动建设,巩固和发展具有时代和瑶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社会文化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文化温饱”工程,推进农家书屋和农村网络平台建设,推进文艺下乡演出;创作一大批文艺精品,在国家、省、市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大力开展网吧整治和“扫黄排非”专项行动,规范文化市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47、积极发展卫生事业

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群众用药,完善城镇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48、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较快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深化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逐步建立完善计划生育中心服务所,不断满足群众对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的需求,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生活水平。

49、建立积极的就业促进机制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领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规范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劳务协作,扩大劳务交流,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组织化程度,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落实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创业政策,降低创业门槛,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50、加快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坚持妇女是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动力之一的思想,确保妇女享有获得经济与社会资源的平等机会,推进妇女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妇女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推动妇女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不断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使儿童充分享有法律保护的各项权利,得到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娱乐等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发展水平,培育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51、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总体原则,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推进城乡统筹,逐步实现各类保险全覆盖。完善城乡低保制度,规范救济救助金发放。推进安置小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基本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第八章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快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传统产业的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确实改造不了的,实施强制淘汰制度。严格市场准入,防止高消耗、高污染项目进入。强化节约意识,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3、加强环境及生态系统保护

县城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为重点,增加环保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狠抓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效控制新污染的产生。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环保准入关,坚持杜绝“旧五小”和“新五小”企业上马。二是认真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成本。加强环境管理,在重点治理原有工业项目污染问题的同时,规划好以冯河、沱水等主要山、河、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好以大锡、码市、贝江、未竹口、水口、湘江、花江、务江、两岔河等乡镇为主的93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

第九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构筑平安江华

   

54、发展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群众和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侨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行居(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坚持依法治县方略,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推进司法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普法、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等工作,形成全社会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氛围,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获得法律保护的各项制度得到落实。

55、构建公共安全体系

以打造平安江华为目标,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整顿安全生产秩序,尽量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防假冒伪劣食品药品流入市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抓好人民武装事业,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5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揽,建立健全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抓好文明社区(村)、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加强市民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与现代文明城市相适应的市民素质水准和行为习惯;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家庭零暴力社区”创建工作;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倡导和规范公民道德,不断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第十章    对策措施和规划组织实施

为保障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实施,强化项目支撑。

57、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县直各部门要围绕总体规划做深做实专项规划,加强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并切实把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相关任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各乡镇政府要从本乡镇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符合本乡镇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办法,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体规划的精神。规划主管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年度规划,逐年分步推进,确保总体规划按进度顺利实施。

58、强化项目支撑

对规划中所确定的重大项目,要切实加强前期工作,高起点谋划、开发和储备一批事关全县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完善重大项目库。要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管理,严格重大项目工作考核,落实各级各部门在重大项目建设中的工作职责。

59、加强实施监督检查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规划实施督查机制,由县人大、政府督查部门和规划主管部门组成联合督查小组,定期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规划评估修订机制,根据发展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