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近日,珍贵的月背“土特产”完成解封,并被分装到10个玻璃器皿中。首次展露真容。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珍贵“土特产”究竟长啥样?
据了解,相比嫦娥五号样品,嫦娥六号月背样品颜色略浅、密度更小、颗粒来源也更为复杂。嫦娥六号的月壤样品里面 有很多白色物质,包括月壤里面的长石矿物,明显比嫦娥五号多,另外玻璃碎片也多得多,整体看上去比嫦娥五号的样品要浅。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月背采样有多难?
比起月球正面,背面基本是古老的月壳和高地,坑洞更多,可能隐藏着月球形成和演化的秘密,因此更具科研价值。着陆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背面一处直径约2400公里的撞击坑,是月球上最古老、最大的撞击坑,也是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撞击坑之一。
嫦娥六号平稳着陆后,受限于月球背面中继通信时长,嫦娥六号采用快速智能采样技术,将月面采样的有效工作时间缩短为不到20个小时,通过钻具钻孔取样和机械臂表面取样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球样品。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在此之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杨孟飞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关于这份珍贵“快递”——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首篇研究论文,阐述了返回样品的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论文中指出了嫦娥六号返回样品具有较低密度,表明其结构较为松散,孔隙率较高。颗粒分析显示,月壤的粒径呈现双峰式分布,暗示样品可能经历了不同物源的混合作用。与嫦娥五号样品相比,此次样品中斜长石含量明显增加,而橄榄石含量显著减少,表明该区域的月壤明显受到了非玄武质物质的影响。
我们相信,这一珍贵月球样品将为人类提供更多关于月球的宝贵数据和信息,有望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