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湖南省人民政府 永州市人民政府
登录 注册 简体 繁体 RSS订阅
无障碍 | 适老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道县概况 > 历史人文 > 文化名人
分享到:
文化名人
  • 2019-08-13 17:10
  • 编辑:
  • 作者:
  • 来源:道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古韵悠悠话周府  

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原名敦实后避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楼田堡(今湖南道县清塘镇楼田村)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流经家乡的小河“濂溪”之名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世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

周敦颐的先世生活在山东青州于唐代宗时代(770年左右)迁至湖南宁远。周敦颐的曾祖父这一代于五代时期迁来道州楼田村居住周敦颐的祖父周智强,虽说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尊师重教,鼓励孩子们读书求知所以他有两个儿子考中了宋代的进士,其中第四子周辅成也叫周怀成,就是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字孟匡志清行纯,博学能文初为黄冈(今湖北黄冈市)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提升为贺州桂岭(今广西贺县)县令。周辅成在贺州任上清正廉洁,身体力行执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称颂他为周使君。他人品高洁淡泊名利,不满官场积习只在贺州任上一年,1017年便辞官归隐故乡。这一年周敦颐恰好出生。  

周辅成有六兄弟他排行第四。大哥周怀识字孟矜,天圣五年(1027)考取进士曾任福建上杭的县令,名声颇好政绩突出;二哥周怀铎字孟振;三哥周怀正字孟方;五弟周怀辂字孟殷;六弟周怀德字孟尚;均博学多识性情耿直,徜徉山水不意仕途。  

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开始娶唐氏为妻生长子周砺,后唐氏病逝娶郑氏为妻,就是周敦颐的母亲郑氏是河南开封人,父亲郑灿曾任四川成都左侍官职郑氏的哥哥郑向,是龙图阁学士道德高尚,博古通今郑氏从小生长于良好的家庭环境,知书识礼端庄娴雅。归隐后的周辅成与兄弟们徜徉山水,垂钓溪河吟诗作对,种菜植树不亦悦乎;郑氏弹琴吟唱描花绣朵,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友善邻里与周辅成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幼小的周敦颐就是在这样和谐温馨、诗情画意的环境中熏陶成长的。  

超凡脱俗的童年  

周敦颐有一个大他十岁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周砺有一个大他五岁的姐姐周季淳,还有一个小他四岁的弟弟周敦贲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极好。  

童年和少年的周敦颐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禀赋和超凡脱俗的高远志趣。他五岁时就将家乡村前的五个土墩墩命名为“金、木、水、火、土”五个星堆并说出一番令人惊奇的道理。那是九月九日重阳登高节。父亲带着他和哥哥周砺去登高望远他们爬到道山顶上,天高地爽阳光明亮。放眼远望山峦起伏如诗如画;凝目近看沃野田园,硕果累累有鸟儿欢鸣,有花木摇曳周敦颐突然指着道山脚下村子前面的五个土墩喊道:“爹,你快看!”周辅成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周敦颐要他看什么周敦颐拔腿就往山下跑。周辅成和周砺也跟在他后面跑周敦颐跑下山来,跑到村前在一个个土墩面前穿行指点。周辅成终于明白了儿子是要他看这些土堆堆明白了儿子要他看的东西后,他却更糊涂了说敦儿,这些土堆堆有什么好看的啊?周敦颐说那不是土堆堆那是“金、木、水、火、土”五个星座,他们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五行所以,我们的山水才如此美丽庄稼才如此繁茂。周辅成大吃一惊他不明白小小的五岁的孩子怎么会说出这么奇妙的一番道理。他忙问儿子是谁告诉他的周敦颐却说是他自己想到的。周辅成还是不相信说敦儿你怎么会想到这阴阳五行呢?周敦颐就告诉父亲,他常常在父亲书房玩父亲书案上放着一本《易经》,他喜欢翻着玩认识里面许多字,还去想很多问题周辅成一把将儿子紧紧抱进怀里,亲了又亲隐隐约约间,他意识到了他的儿子是个不平凡的人从此,他注重了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

周敦颐六岁的时候又做了一件惊人的事情,那就是将饱读诗书的塾师问得张口结舌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小敦颐坐在私塾听塾师讲课塾师正在在摇头摆脑地讲解文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易•坤文言》中说天玄而地黄,儒家认为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辽阔,浩瀚无际太阳升入中天后落入西方……”  

小敦颐突然从周砺的课桌底下伸出脑袋举起小手问:“我不明白,先生怎么可以说天是黑色的?”  

塾师的课被六岁小儿的问话打断当然有些恼怒,但他为人师表颇有修养放下手里的书解释:“当初盘古开天地,一片混沌无所谓天,无所谓地盘古开了天地之后,才有了太阳照亮大地天玄地黄即是记录当时的情景。”  

周敦颐挠挠头眨动着明亮的大眼睛又说:“我……我还是不明白,既然天是黑色的又怎能分辨出地是黄色的呢?”塾师就这样被问住了。  

因为上述两件事情幼小的周敦颐在家乡大名远扬。  

志趣高远而又命运多舛的少年  

周敦颐十二三岁时或而在家乡的濯缨亭和圣脉清泉读书晒帽,或而到濂溪河边和大富桥上静静垂钓他总是将钓到的鱼重新放回水里,别人问他为什么那样做?他说得失之间是大道鱼的乐趣在水里,我的乐趣在心中别人听不懂他说的这些话,父亲却懂他懂他的父亲就常常陪他去垂钓,也把钓上的鱼放回水里

周府的院子里有一口池塘满池的荷花。或者清晨或者傍晚父亲总喜欢默默地蹲在荷塘边望着荷花出神。春去春来花开花谢,叶绿叶枯父亲就那样默默地看着。幼小的周敦颐也爱跟着父亲默默地蹲在荷塘边望塘水,望水里嬉戏的小鱼望清纯美丽的荷花。周辅成问儿子敦儿,你看见了什么?周敦颐说我看见了水看见了鱼看见了荷花周辅成问还有呢?周敦颐说那塘水有些脏,那鱼长大了那荷花开了又谢了。周辅成问还有呢?周敦颐回答不出了周辅成就叫他继续看继续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敦颐仔细看认真想他似乎看到了更多的东西,那塘水如此污浊那荷花为什么如此清纯美丽?他似乎懂了父亲为什么辞官归故里,也似乎懂了父亲为什么喜欢荷花懂了父亲的他比父亲更喜欢看荷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周敦颐十三岁的这一年——仁宗天圣六年(1028)的九月初四天降横祸,被一家人视为掌上明珠最疼爱周敦颐的姐姐,刚嫁为人妻的周季淳在她还不到十八岁的花季因病早逝了一家人都悲恸万分。祸不单行两个月后的一天,周敦颐八岁的弟弟周墩贲又因病夭折整个周家都笼罩在愁云惨雾中。周敦颐短短时间里承受了姐殇弟夭的沉重打击残酷地体会了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常悲痛之中,他去思考许多自然、生命、规律之类的问题但却有好多问题怎么想也想不明白。  

也还去濯缨亭读书晒帽也还会去大富桥上濂溪河边静静垂钓,照样会把钓来的鱼放回水里只是,偶尔抬起头便会看见村前凄凄草丛中小弟的坟墓不经意间耳边就会响起姐姐温柔娇美的笑声,泪水总在不知不觉间滑落……  

读书悟道在月岩  

十四岁的周敦颐请示父母说他想去月岩专心读书思考。母亲担忧儿子月岩深邃偏僻,幽静寒凉怎放心让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在那里幽闭苦读?周辅成却鼓励儿子去。知子莫若父他知道从小就超凡脱俗的儿子,有太多问题需要到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去静静思考月岩那独特的地理环境,最适合周敦颐读书思考于是,周敦颐在仆人周兴的陪伴下带着简单的生活行李,带着许多书本揣着许多想不明白的问题,奔向月岩

月岩是周敦颐家乡的一处奇观它距离楼田村有十几里路程,隐约在浑圆挺拔的群峰间岩在山腰,劈为三洞自东向西穿山而过,东西两洞口鼎立相峙各有月姿,遂以岩形而名“月岩”

月岩洞内峭石环壁岩石莹白如玉,璀璨绮丽洞顶有清泉流下,飞珠溅玉水花四射,冲雕出栩栩如生的簇簇石笋丛丛虬树顽强地在峭壁上摇曳滴翠。洞中静雅地横亘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山麓茂林修竹,郁郁葱葱

周敦颐就在月岩的绿荫中用竹木拼就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房子”他将它取名为“读书堂”。一块光滑的青石板成了他的“书桌”没有尘世的喧嚣,花草的馨香弥漫在四周鸟儿的欢鸣时不时划过耳际。周敦颐在“读书堂”里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有时累了倦了,就什么也不读什么也不想静静地坐着,望月缺月圆看日升日落,观云卷云舒听鸟语花摇,沐仙风灵气……  

而更多的时候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周敦颐喜欢徘徊在月岩洞中静静地观察苦苦地沉思……  

奇妙的月岩步移景变一洞含三月,洞中含月月中含洞的神奇造化蕴涵着盈则亏,亏则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深刻哲理它启发着周敦颐、诱惑着周敦颐去想一些似乎玄妙又似乎简单的问题。  

一个晚上满月的光,从月岩当中的洞顶直射而入一块巨大的光斑落在洞内,映着峭壁徘徊的周敦颐累了倦了,于一石墩上抱膝而坐眼睛盯着那柱月光,倾听着洞外的风声陷入冥思苦想。  

他想起春天的花红草绿秋天的叶凋草黄;  

他想起姐姐明艳如花的容颜弟弟稚嫩可爱的笑脸;  

他想起天幕上繁星满天道山脚下的五星墩;  

他想起自然景象的月缺月圆月岩神奇美妙的明月幻景……  

夜里的月岩美丽静谧明净清澈的月光正静静地笼罩着四野,夜虫在轻柔地鸣叫清新的山风轻轻地吹拂,有些微凉周兴轻轻为他披上衣裳。  

周敦颐似问自己又似问周兴:“因何野草总于最旺盛之后枯萎鲜花总在最绚丽的时刻凋零?”  

周兴目光怔怔

周敦颐:“因何月亮只有一个星星却布满天空?”  

周兴摇头

周敦颐:“因何月亮有缺又有圆人类有生又有死?莫非天地万物同出一辙,共属一理?”  

周兴愈加迷惑:“少爷小人不懂的。”  

周敦颐摇摇头:“我也还没弄明白呀!”  

于是对许多问题弄不明白的周敦颐,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埋头苦读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而神奇的月岩的“月亮”启迪了周敦颐最初的理学思想成了他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千里投亲京城  

周敦颐十五岁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了!周辅成临死之前还拉着周敦颐的手将它放到夫人郑氏的手里,千叮咛万嘱托要她一定悉心栽培才智不凡的周敦颐。郑氏含泪点头周敦颐悲痛欲绝,那个亦师亦友的父亲那个陪自己静静垂钓的父亲,那个和自己一起默默看荷花的父亲那个总是谆谆诱导他去思去想许多事情的父亲,从此就真的阴阳永隔了?周敦颐感觉自己头上的天塌了脚下的地陷了。同样也是悲痛欲绝的母亲安葬好夫君,擦干眼泪带着周敦颐去投奔在京城做官的舅舅郑向。  

晨曦中马车就要启程了。周敦颐却伫立在院子里的荷塘边怎么也不愿离去。母亲催他哥哥叫他,他就是迈不开前行的脚步荡漾的塘水,穿梭的小鱼摇曳的荷花荷叶,无处不是父亲的影子……他卷起袖子挽起裤腿,下塘连泥拔出一蔸小荷用瓦钵装好,盛上水郑重地放到马车上。他虔诚祈祷千里之外的异地他乡,有一处净土可以栽种道州的小荷可以栽种他不羁的思想和美好的梦幻,可以寄托他对家乡和亲人永远的怀恋

铃声阵阵马蹄声声,一辆马车载着道州的荷花载着心碎神伤的人奔向京城,奔向当时的龙图阁大学士郑向的家而另一辆马车却载着周砺奔向另一条路,奔向上杭的大伯家两辆背道而驰的马车,愈行愈远泪眼模糊的周敦颐直到再也看不见哥哥的丝毫影子才放下车帘。流不完的思亲泪望不尽的天涯路,十五岁的少年就这样饱尝着人间的生离死别。  

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颐跟着母亲终于来到了舅舅郑向家。  

郑向字公明,开封陈留人进士甲科出身,曾任蔡州通判、尚书屯田员外郎、濠州知州、三司户部判官等职曾经负责过修撰皇帝起居注的重要工作,后来担任两浙(当时浙江一带分为东、西两路)转运副使疏通润州(今江苏镇江市)的漕河,深受百姓感激和爱戴最后,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死在官任上。他是一个深受百姓拥戴廉洁能干的好官,同时也是一位很有历史学修养的人宋史本传说他著有《开皇纪》三十卷,对弥补五代历史资料的严重漏失起到了很重要的补救作用。  

郑向对妹妹和外甥百般怜爱悉心照顾,他将周敦颐带来的小荷栽到了院子假山的池塘里接着舅舅请来名师栽培周敦颐,还身体力行教他许多为人为官为学的道理在舅舅的引导下,周敦颐的思想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而那株从家乡带来的小荷,不几年便满池绿郁花叶摇曳。闲暇之余周敦颐总喜欢蹲在荷池边,默默地看荷花默默地思念家乡,思念安眠在道山脚下的亲人也默默地由荷花引申开来去想很多的问题。  

周敦颐20岁那年郑向依据官衔,按照惯例可得到朝廷的恩荫,准许一名子弟出来做一名小官爱之如子的舅舅将这个机会给了他,周敦颐就此当上了朝廷将作监的主簿就在同一年,周敦颐娶朝廷兵部职方郎中陆参之女陆氏为妻可是未等周敦颐赴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舅舅、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按照母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润州,与舅舅郑向为伴之后,周敦颐便在润州鹤林寺守丧期间见过范仲淹,受到了范仲淹崇高精神和完美人格的很大影响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周敦颐更加广泛地阅读更加具体地涉猎了诸子百家和儒、佛、道思想。他还去拜访一些寺庙和道观的高僧和道长与他们交谈探讨。  

初入仕途显身手  

康定元年(1040)周敦颐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这一年周敦颐二十四岁。  

周敦颐从二十四岁真正步入仕途到五十六岁归隐。三十二年间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除此之外他悟《太极图》,著《太极图说》、《通书》等弄清了小时候有所悟而不能明了的许多道理;他办学堂兴教育收徒讲学,悟道求真兴起了一代理学之风,最终成为一代理学鼻祖

透过千年的风雨迷蒙我们看到二十四岁的周敦颐,意气风华来到了他仕途的第一站——洪州分宁县,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

那是康定元年(1040)那时他刚刚守孝期满。他初入仕途就判决了一件久悬不决的讼案,“时分宁有狱久不决先生一讯立辨”。县里的人们都惊诧地赞扬说:“老吏不如也”说是经验丰富、干练老道的断案高手都不如他。周敦颐因此受到百姓的拥护和士大夫们的交口称赞这究竟是个怎样的案子呢?那是三年前的事情了。一个叫王大牛的农民在自己家的园子里打死了一条蛇在亭子边升柴火煮了,舀了一壶自酿的红薯酒叫上邻居王小二一起在凉亭里饮酒吃蛇肉。后来那王大牛就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石桌上,而和他一起饮酒吃蛇肉的王小二却安然无恙因此王大牛的家人就状告王小二投毒杀人。王小二虽经多方审讯严刑拷打,但始终不承认自己投毒杀人一直不屈不挠,呼喊冤枉县衙既拿不出证据证明是王小二投毒杀人,王小二也无法证明王大牛的死与自己无关案子便这样拖了三年,迟迟未决

周敦颐新来乍到陈知县就将这个案子甩给了他。周敦颐没有怨言也没有休息一天立即带着随从周通和县衙安排给他的助手全身心地投入到走访调查和破案中。  

他首先向当时涉及案件的县衙的人了解情况然后到死者的家乡小王村细心地向村民们了解情况,走进原告和被告家里仔细询问调查两家平日里和案发当时的情况他还来到死者家后院凉亭仔细查看,爬上凉亭旁的石山对一草一木,一洞一穴对凉亭屋檐的缝隙都仔细勘察。通过半个月的调查走访勘察和异于常人的思考他终于破了此案,他断定王小二不是杀人凶手没有投毒。当他将这个结果汇报给陈知县时陈知县根本就不相信,他说周主簿王大牛的案子已悬疑三年有余,你才调查了十五天怎么就能断定嫌犯没有投毒杀人呢?  

周敦颐说我能断定

陈知县认为周敦颐初出仕途难免年轻气盛,求胜心切决定收回要他断案的决定——其实他将这个陈年旧案甩给周敦颐,也并没有指望他能查明只不过想给年轻人一个告诫一个下马威,日后便于管教周敦颐却坚定地告诉陈知县,说他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死者并非王小二投毒所害而是另有凶手,他还邀请陈知县次日到死者家凉亭看他现场办案还原当时的情景。  

陈知县惊奇万分他不明白死者死了三年了,一个年轻的主簿怎么去现场办案还原三年前的情景?  

第二天王大牛家的园子里聚满了村民

凉亭边设了一简易案桌,周敦颐正襟危坐陈知县侧坐一旁。  

衙役们站立两旁

周敦颐一声令下:“带原告、被告上堂”  

原告和被告在衙役的带领下走了上来。  

被告和往常一样一上来就喊冤:“大人,冤枉啊!”  

原告是死者的弟弟也像往常一样,一上来就要求大人为小民做主为他死去的哥哥伸冤报仇。  

周敦颐命令原告向众人描述事情的详细经过

原告就详细地叙说了他三年中已经叙述了无数次的案发经过:“三年前的八月十四小民的哥哥在园子里打死一条蛇,在亭子边升柴火煮了舀了一壶自酿的红薯酒,叫上邻居王小二一起在凉亭里饮酒吃蛇肉后来,小民的哥哥就莫名其妙死在了石桌上肯定是被王小二投毒害死的……”  

被告王小二连呼冤枉说:“大人啊,父老乡亲们啊我真的冤枉啊。我与王大牛无冤无仇世代交好,为何要害死他呢?真的我没有投毒,求大人还我清白!”  

周敦颐将仵作叫了上来要他也陈述一下当时现场的详细情形。  

仵作陈述:“当时接到报案我和几个衙役立即来到了现场,是我验的尸只见死者七窍流血死在石桌上。桌上摆着一碟花生米一碗黄豆熬蛇肉,两个瓷饭碗旁边的酒壶里还有大半壶酒。经检验死者是中毒而死,他面前的碗残留的酒液有毒另一只碗里的残留物却没有毒,桌上的其他酒菜也没有毒”  

周敦颐问:“检验出是什么毒了吗?”  

仵作摇摇头说:“只知毒性强烈却不能具体断定是什么毒。”  

周敦颐又问:“蛇肉检验了吗?”  

仵作说蛇肉没有毒

周敦颐说好了我们一起来还原三年前的情景。  

周敦颐命人将碗、酒菜按当事人叙说的情形一一摆好叫人端了一碗事先准备好的蛇肉摆在仵作所说的当年摆蛇肉的位置。  

周敦颐抬头望着蛇肉上方的凉亭屋檐人们不明所以,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张望

突然人们惊呼起来。  

只见一条很大的黑红色蜈蚣缓缓从凉亭有些腐朽的屋檐缝隙处探出头来,吐出一串长长的拉着丝的毒液那毒液一滴滴滴进了下面的酒碗里。周敦颐命人将酒灌进一只小白兔嘴里小白兔挣扎了一会,当场死亡

周敦颐告诉大家说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的,毒死王大牛的凶手就是这条大蜈蚣!  

被告被无罪释放他爬在地上连连磕头:“恩人啊,青天大老爷!”  

村民们欢呼:“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几个老者佩服地竖起大拇指:断案如神老吏不如也!  

陈知县问周敦颐为什么会想到是蜈蚣毒死了王大牛周敦颐向陈知县叙说了破案的经过。世上的万事万物都相生相克也有因有果。王小二和王大牛家世代交好平日里两家又没有任何矛盾,没有杀人的动机和理由再说现场只有他和被害人,王大牛死了所有人都会怀疑是他所害没有那么愚蠢的凶手会杀死人还故意让人知道。这就基本排除了王小二投毒杀人的可能不是王小二投毒,蛇肉又没有毒那么这剧毒又是从何而来呢?周敦颐便回忆起老家的习俗,每当打了蛇老家人从不在家或者屋檐下煮蛇肉,而是找一个宽敞开阳的地方打一口简易小灶,拿出锅碗盘瓢在外面煮好吃完,还把碗洗得干干净净才回屋老家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是不是在害怕什么躲避什么?是不是有一种什么毒物闻到蛇的气味就会前来,然后释放出毒气或者毒汁能够致人死地?他想也许找出这个原因就找出了王大牛死亡案的原因。既然世上万事万物相生相克那么,蛇的天敌又是谁呢?于是他就到案发现场的四周去一次次仔仔细细地察看,终于有一天他在凉亭的屋檐下,看到一条很大的黑红色的蜈蚣从一处腐朽的木洞里钻出了头,很快又隐没进去周敦颐突发奇想,或许当年就是这条蜈蚣闻到蛇肉的气味吐出了毒汁毒死了王大牛?于是周敦颐打死了一条蛇,按当年案发的一切程序煮熟摆好果然看到了那条蜈蚣探出头来,将毒汁吐进了酒碗……  

周敦颐就这样依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推理破获了这桩悬疑了三年的旧案,他也因此声名远扬

正气凛然纠错案  

庆历四年(1044)吏部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得到广泛好评二十八岁的周敦颐开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迁——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周敦颐的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是个性情孤傲、独断专行而又忠直耿介的人,对下属颇为严厉但王逵与周敦颐共事一段时间后,对他颇为欣赏就命他去监斩一死刑犯刘实猛。刘实猛杀人案经王逵多次审理且报大理寺和刑部审核批准了的按说周敦颐只需执行监斩命令就行了。可是本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工作的负责,周敦颐调集所有与案件有关的档案进行了仔细核查还到现场和民间多方走访调查,竟然发现这件已经定性的杀人案其实事出有因与事实大相径庭,且有违民愿囚犯刘实猛按律根本就不应该被判处死刑,而死者作为一个富豪子弟和官宦亲戚一贯胡作非为,奸人妻女

案情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罪犯刘实猛原本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虽说家境贫寒,但妻子温柔美丽儿子聪明乖巧,还有一对年过七旬的慈爱父母他一年四季靠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挣点小钱养家糊口,妻子张氏就在家门口摆个小摊子卖些日常用品和自己刺绣的小手工贴补家用

那一日刘实猛妻子坐在摊前,四岁的儿子蹲在一旁玩耍刘实猛像往常一样挑着货郎担出门,妻站起来目光恋恋地说:“孩他爹,早点回来”刘实猛含笑点点头。儿子过来拉住刘实猛的货郎担稚声稚气地说:“爹,早点回来我想你的噢!”刘实猛拍拍儿子的小脑袋,说:“哎乖,听娘和爷爷奶奶的话”刘实猛挑着货郎担在妻儿温馨爱慕的目光中渐行渐远,却不知道邪恶和灾难在向他的家步步逼近

那个杂货摊前刘妻眼里的幸福和爱恋还没有退去,灾难和不幸却已经到来

那个叫陈天明的人率领一伙家丁来到了杂货摊前刘妻其实早就认识陈天明,且多次遭遇过陈天明的调戏她看见他们,转身想躲进屋陈天明却招手高声叫住她:“买东西!”刘妻很害怕,低着头问公子要买什么?陈天明拿起一把木梳托起刘妻的下巴,娇好的面庞羞怯美丽的丹凤眼,这个女人一直让他馋涎欲滴可是尽管他使出种种手段,却始终无法弄到手今日他决定无论如何一定得将这女人弄到手。刘妻惊惧地挣脱陈天明的手说:“公子请你放尊重些。”  

陈天明装腔作势地拿起一块绢帕说:“嗯,不错但不是本少爷喜欢的花样。”他向家丁们努努嘴“让她亲自到府里给本少爷绣。”  

家丁们一拥而上拖着刘妻便走。刘妻拼命反抗对着陈天明乱摸她胸脯的手狠狠咬了一口。陈天明恼羞成怒命令家丁们扒光了刘妻的衣服,再拖着前行刘妻大喊救命,闻声出来的刘母过来护住儿媳,被陈天明一脚踹昏倒在地上左邻右舍闻声而出,见是陈天明忙又急急逃回屋,在屋门口同情地望着凄厉哭喊的刘妻被拖着远去……  

也许是心灵的感应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刘实猛突然感觉心里又急又慌痛不可忍他急急忙忙地往回家的路赶,与陈天明在一条石头巷子里狭路相逢看见自己的妻子被陈天明侮辱,怒不可遏的他丢下货郎担,一头就向陈天明撞去陈天明被撞倒了,头撞在一块尖利的石头上当场死亡。经过这番羞辱的刘妻也当场撞墙死了。  

周敦颐将这些调查走访到的情况写成《刘实猛杀人一案质疑》和要求改判的原由呈报给王逵,要求他上报刑部暂缓行刑,重新调查审理案件改判该案。  

王逵没有想到一个新来的司里参军如此自以为是胆大妄为。他脸色阴沉将《质疑》扔掉,怒道:“刘实猛光天化日之下将陈府少爷杀死是实还有什么可查的?杀人偿命,自古皆然今有刑部批文。周参军你目无上司,也无视法律一意孤行,不知用意何在?”  

周敦颐说案子有疑窦身为朝迁命官,我们应该彻底查清它正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法律的尊严。  

王逵更加恼怒说:“周敦颐你以为就你一个人是好官清官,别人都是草包饭桶吗?限你明日午时三刻监斩刘犯一切责任老夫承担,你只须执行命令便是”  

周敦颐依然据理力争说:“王大人,下官经过多方调查走访获悉刘实猛不是蓄意杀死陈天明,而是陈府少爷光天化日之下侮辱刘妻刘实猛愤怒之下,才撞倒陈天明令其头部触石死亡”  

王逵心有所动叹息说:“周参军,你说的或许有些道理但是,罪犯杀人是实杀人就得偿命,我们有罪犯口供又有刑部批文,何必顾虑那么多?再说陈府势力强大,还有亲戚在朝廷为官我们得罪不起,陈老爷为儿报仇心切又一再催逼……”  

周敦颐打断王逵的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们身为朝廷命官吃国家俸禄,为一方衣食父母怎能无视法律尊严,不顾事实真相不管百姓死活,拿王法去向豪强富户邀幸取宠?”  

王逵气得满脸通红:“你……”  

周敦颐斩钉截铁地说:“王大人我决不做违心之事,决不以杀人来取媚人!宁愿辞官回归故里也不愿意去监斩!”  

王逵气恼已极颤抖着手指着周敦颐说:“好啊,周敦颐你能!难道缺了你就不办公务了?明日午时三刻,老夫亲临刑场监斩刘犯实猛!”  

周敦颐正气凛然地说:“王大人如果你敢斩了刘实猛,我便到吏部刑部告你不为百姓讨回公道,誓不罢休!”  

周敦颐说到做到跑回家就愤而写下辞职书,连同告身(任命书)一起递交给王逵王逵接到周敦颐的辞职书和告身,被深深触动了他不得不认真阅读周敦颐的《刘实猛杀人一案质疑》和要求改判的原由,也开始冷静认真地思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对照法律核实自己对案件的处理和对囚犯的判决果然发现存在着错误。他命人将周敦颐叫来向他承认自己的过失,要他收回辞职信和任命书并立即将《刘实猛杀人一案质疑》和要求改判的原由呈报给朝廷。后来朝廷同意重新核查此案并根据实情酌情进行了改判。通过这件事情王逵感概很深,由于自己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往日自己行事之中未必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身边却没有一个人敢于进谏指责,而初来乍到的年轻的周敦颐却敢于以下犯上毫不留情地指责上司的错误,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感慨感动之余,王逵写了举荐信向朝廷举荐周敦颐

从此王逵不仅与周敦颐和谐相处,还与他成了忘年之交

收了两个非凡的弟子  

周敦颐虽说步入仕途但从来没有忘记小时候那些存储在脑子里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家乡月岩的月缺月圆总是在他脑子里闪现公务忙碌之余,他总是伏案读书阅读了大量经史名文,对在童年时就诱惑他的《易经》更是反复研读冥思苦想。他常常在公务之余跋山涉水,对着苍茫的原野和广袤的天空沉思默想: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还有天空,它们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在此之前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是无形无象的吗?又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变成了现在的有形有象?世界和物质应该都是变化的,只不过它们的变化不像我们人类一个动作一个手势那么明显具体罢了。那些运动都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神动”至此,《太极图》的雏形已悄悄在他的脑海里孕育同时他也在思索许多有关社会人生的问题,这些社会人生的问题后来形成了他的作品《通书》周敦颐在自己钻研学问的同时,还不忘教育培养身边的人学习读书他的随从周通是老家来的,是仆人周兴的儿子从小就没有上过一天学,自从跟在周敦颐身边周敦颐几乎每天晚上都教他读书识字。  

这是在南安时候的一个晚上周敦颐在给周通上课:“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周通问:“老爷你今日所讲课文是哪本书上的啊?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懂?算了,我还是背《三字经》给你听吧!”  

周敦颐说:“世事学问岂一部三字经足矣?这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些有关社会人生的问题,从今日起我要教你一些人世间的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了平易简明,就理解了天地间的道理理解了天地间的道理,成功就包含在它里面了”  

周通说:“老爷自从跟随在你身边,你每天教我识字要我背《三字经》。现在又教我学这些道理我……我实在不明白,我一个农家孩子学这些有什么用呢?”  

周敦颐说:“孟子说过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意思就是说,人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却没有良好的教育,那就和禽兽差不多了”  

周通吐了吐舌头说:“哎哟,那我只有好好学习啰!我可不想变成猪呀!”  

周敦颐的德行学问和教育身边随从读书学习的事情在南安被传扬开来。  

大理寺丞程珦当时就在虔州兴国县做县令他听到了许多关于周敦颐的传说。庆历六年(1046)的一天他特地登门拜会周敦颐。经过一番交谈果然觉得周敦颐德行高远,学识不凡要和他结交为朋友。之后他带来他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要他们拜周敦颐为师程珦的两个儿子聪明活泼而又俏皮可爱,不等周敦颐表态就双双跪倒在周敦颐面前叩头行礼。程颢说:“我叫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今年一十五岁,好读书不求甚解,盼先生今后多多督促指教”  

程颐说:“我叫程颐字正叔,号伊川今年一十四岁,性喜游山玩水向往峻峭的山、湍急的河流和秀丽的风景,然后悟到前人所没有领悟到的道理”  

周敦颐由衷地喜欢上了这两个少年接受了程珦的重托。自此他白天忙公务,晚上就为二程讲课、批改文章周敦颐想到“孔子十五志于学”,程颢、程颐也是十四五岁的年纪了首先就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可是孩子们又还小,不能给他们太多的压力和负重周敦颐就给程颢、程颐树立了孔子和颜回的典范,因为这两个圣人终其一生在修养着自己,求索着真理清贫着快乐着圣洁着高尚着。两程后来曾经在他们的作品中回忆到:“昔受学于周茂叔令寻孔子、颜回乐处,所乐何事?”说他们兄弟两个从前跟周敦颐学习儒学学习修身养性,周敦颐经常让他们去探寻孔子和颜回当年为什么能在艰苦的修身过程中感到快乐他们究竟因为什么快乐?究竟怎样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周敦颐对二程的教育是颇费苦心的又是独特崇高的。首先引导他们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再传授给他们自己几十年来领悟到的关于天地万物的学问,又因势利导让他们秉承自然增长知识积累学问程颢、程颐跟随周敦颐生活求学不久,内心被一个疑问所困惑:老师一向刻苦勤勉室内总是纤尘不染,为何会一任窗前杂草丛生?于是两人就问周敦颐:“老师,您窗子前面乱草蓬蓬的怎么不清理一下,要不然我们帮您把它们剪掉吧?”周敦颐告诉两个孩子说:“我之所以不去铲除这些杂草,是因为我要通过它们自由而率性的生长来考察天地的生生之机,看天地怎样生养万物看万物怎样和天地一起变化运动。”这些话和这件事情在两个孩子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们像周敦颐一样去观察自然,思考问题钻研学问。二程与周敦颐的师徒情缘其实很短暂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因为1046年的冬天周敦颐就调离了南安,程颢程颐就回到了他们父亲的身边但短暂的一年师生情缘,周敦颐开启了二程一生的智慧之门为他们树立了一世的榜样。后来周敦颐归隐庐山后,将潜心创作出的《太极图》、《太极图说》也传授给了二程。二程由于受周敦颐的影响一生都在追求学问和真善,后来终于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和被后人尊敬的圣者学者当然,周敦颐也从程颢、程颐这里得到了启发由收受二程为徒,周敦颐深刻意识到为师传道解惑的重要和神圣从此他开始公务之余兴办学校,为世人传道解惑

兴教办学在郴县  

由于王逵的举荐1046年的冬天,周敦颐被调任湖南郴州郴县县令

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的四年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由于当了几年的地方官周敦颐看到了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取决于民众的修养和素质,而教育对于提高民众的修养和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是,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的县学兴教讲学郴州守令李初平虽然是周敦颐的上司,但是不以官高小视周敦颐他看到周敦颐兴教办学,而自己又是武官出身没有多少文化,就提出向周敦颐学习让周敦颐当他的老师。这件事令周敦颐感动不已因为在当时官本位的时代,很少有长官可以俯身属下虚心求教的。这不仅是对周敦颐的尊重也是对文化、思想的尊重。李初平的自知和谦恭感动了周敦颐。周敦颐说:“你这个想法太好了只是晚了一些,现在你已经老了这样跟着郡县的学生们一起学不行,你还是来我家里我们住在一起,我慢慢给你讲”就这样,李初平成了周敦颐的学生经常到周敦颐家中向周敦颐请教问题,有时还常常住在他的家里由于李初平的带动,郴县的教育办得更加火热社会风气得到改善。两年以后李初平就过世了。李初平作为周敦颐的第一个入室弟子虽然他并没有学成,但给社会和民众树立了榜样给周敦颐教化育人的理想以巨大的鼓舞,延伸了周敦颐后来兴教办学的路所以,周敦颐很感激李初平的知遇之恩在李初平死后,帮他料理后事照顾培养他年幼的孩子。  

周敦颐在郴县干了四年皇祐四年(1050),被改任为郴州桂阳令继续兴教办学。四年之后被改派为洪州南昌县的知县就在此前一年,周敦颐获得了一个大理寺丞的京官头衔此时已是1054年,周敦颐38岁

让人感动得流泪的清廉知县  

南昌和分宁都是洪州的属县两县相邻。周敦颐在14年前担任分宁县主簿的时候一到任就了结了一桩长期悬而未决的案件。14年之后周敦颐来到南昌当知县,父老闻讯奔走相告,有冤屈的人们高兴地说:这个人当年初到分宁就把一桩悬案解决了,这回我们有了依托和指望了“吾属得所讼矣。”而富家大户则告诫子弟说:“都规矩一点吧不要违背人家的教令。这老小子厉害千万不要惹是生非,瞒不过他的”人们又纷纷告诫自己的亲族和朋友们说:人家是好官,不要再做些偷鸡摸狗之类的见不得人的事情了不光自己受处罚,也给人家脸上抹黑呀!  

据说周敦颐在担任南昌县知县的期间南昌县社会风气大变,几乎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

周敦颐在南昌期间一次忽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症,昏死过去一天一夜大家都误以为他死掉了。周敦颐的好友潘兴嗣帮助料理后事发现他的家里只有一只破箱子,破箱子里只有几件破衣服全部积蓄还不到100块钱。所有在场的人都被他的清廉感动有很多人流下了眼泪。后来经老中医救治周敦颐苏醒。老中医给周敦颐把脉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周敦颐的病是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引起的周敦颐的同事们告诉老中医,周知县平时将自己的大部分俸禄都用来办学和接济贫民了自己总是吃稀粥咸菜度日的。后来给周敦颐作墓志铭的潘兴嗣这样写到:“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也。”  

被赵抃误解在合州  

嘉祐元年(1056)周敦颐改任合州判官,从此离开县级行政单位进入州一级政府机关。周敦颐在合州一干又是四年由于周敦颐的勤政廉洁,兴学重教恰恰也映现了一些人的贪腐和无为,他们很是嫉恨周敦颐其间有人向周敦颐的上司转运使赵抃进谗,说周敦颐这个人很坏什么兴教办学,那是营私结党沽名钓誉。赵抃号称“铁面御史”一向嫉恶如仇,亲君子远小人赵抃听信谗言,以“小人”看待周敦颐每次见到周敦颐,表情都异常严厉从来没给周敦颐好脸色。周敦颐清醒地感知到了赵抃的态度但他泰然处之,既不主动巴结以缓和关系,又不刻意辩解以改变看法。周敦颐能够泰然面对上司的鄙视所表现出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周敦颐的这类真君子的做法想来就是黄庭坚赞誉他“胸襟洒落,如光风霁月”的部分内容

由于周敦颐一心扑在公务和学习教育上年过不惑才将妻子接到身边团聚,一年后生下长子周寿不幸的是,儿子不到一岁妻子陆氏便病故了,周敦颐不胜悲痛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是千头万绪的工作周敦颐的人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苦痛中。  

嘉祐四年(1059)太常丞蒲宗孟从合州经过,与周敦颐交谈三日既投缘又深感周敦颐的崇高正大,旷达潇洒心里想着:这个世界上还真有这种了不得的人呀。于是就在第二年把自己的妹妹蒲氏嫁给了周敦颐。  

蒲氏也是个知书识礼家教颇好的女子,从此相夫教子与周敦颐共度清贫的生活。三年后还为周敦颐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周涛

与王安石相见在京城  

嘉祐五年(1060)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解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相互间仰慕已久,在京城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

王安石说:“周判官你是介甫仰慕已久的学士君子,破疑案救死囚,悟道求理兴学救世,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啊!”  

周敦颐说:“先生过谦你才是国之栋梁,让茂叔向往已久早在鄞县时,你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子民立息以偿,俾新成相易兴学校,严保伍……备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两年前又胆识过人给皇上上《万言书》,实为敬佩”  

王安石说:“茂叔兄快别提那《万言书》了往事不堪回首啊。想当年我刚入京师任三司判官就针对当今社会的一些弊端写成奏章,主张改革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天下归一。奏章刚一呈上那些官宦权贵们听到一点风声,便惶惶不可终日深怕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用种种卑劣的手段在皇上面前诽谤我曲解我,打击我污蔑我,直至将我逐出京城外任提点江东刑狱,使我的改革主张束之高阁”  

周敦颐说:“挫折是暂时的历史上,周文王求贤于姜太公唐太宗问策于魏征,哪个不是经受了挫折和考验?皇上总有一天会泾渭分明将你用作栋梁之才。任何新生事物刚一开始,总难被人接受但新旧更递乃自然,除弊改革遵天道顺民心我相信总会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  

王安石说:“我已离开京城改革也会就此夭折,还谈什么被人理解和接受!”  

周敦颐说:“你到地方为官并不意味着放弃改革,你可宣传你的主张唤醒民众,等待时机在言改革的同时,身体力行为国为民多办实事。知贤之近途莫急事于考功。朝廷看到你的实际功绩便会重视你。老百姓看到你的实际行动便会拥护你。你的改革就能顺势而行了!”  

接着他们的交谈进入到更加广袤而宏博的境界。  

王安石说:“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自太始至于太极。太极生天地以名天地之始。有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此名万物之母。母者生之谓也。”  

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而阴阳,而五行而万物。”  

他们一直谈了一天一夜

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了崇敬相见恨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他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记了睡觉和吃饭他们这次的聚会和交谈,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的思想的启悟几年后,王安石力主推行新政革故鼎新,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其中肯定有周敦颐的影响。  

度正的《濂溪先生年谱》这样记载这件事情:“先生东归时王荆公安石年四十,提点江东刑狱与先生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与庐山结缘  

1061年3月周敦颐调任虔州通判。宋代通判是仅次于知州的要职权力颇大。《宋书•职官志》载通判“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倅贰”即是副职,一州的副长官“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即一州之事无论上报还是下发文书,必须由知州与通判共同签署方能生效“得刺举以闻”,是朝廷赋予通判的一项特殊的监督职能通判对一州官员政绩或错误,可以绕过知州直接向朝廷报告。  

周敦颐接到吏部任命通知后便整理行装,告别亲友带着家人启程赴任。周敦颐的好友潘兴嗣听说他赴任虔州通判,知道他要经过江州就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馆与周敦颐见了面邀他一起游庐山。庐山在江州的南部风景绝伦,闻名天下路经此地,又有好友相邀怎可不游?于是,在潘兴嗣的陪同下周敦颐尽情饱览了庐山美丽独特的风景。游牯岭登五老峰,看三叠泉观仙人洞,游大天池登龙首崖,望香炉山然后来到了庐山莲花峰下。在一处花木扶苏芳草郁郁的坪子上,周敦颐迈不动脚步了:这个地方似乎是前世又似乎是今生曾经来过?那清澈明净的小溪那欢快游动的鱼儿;那飞舞的蝴蝶蜜蜂蜻蜓那溪边的袅袅垂柳、亭亭白杨,田田荷叶那不远处的丘林山岗,田野阡陌炊烟隐隐,鸡鸣犬吠……多像他的家乡楼田堡!还有那隐约于峰峦之中的道观寺院那远远望去,烟缠雾绕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  

我们还记得当年那个十五岁的少年离开家乡时,曾经带走了道州家乡的一蔸小荷这小荷后来种在了舅舅家的池塘里,绿郁开来开花结果。从那以后周敦颐总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想方设法在寓所附近挖一口池塘,种上荷花闲暇之余,累了倦了之时望荷赏莲,陶冶性情放飞思想,怀念家乡怀念亲人。而今日在这莲花峰下,竟然有了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的感觉……一个放牛的老者经过。周敦颐问:“请问老丈这条小溪叫什么名字?”老者说穷乡僻野的一条小小溪流,哪有什么名字!周敦颐说:“不它有名字的,它叫濂溪!濂溪?”潘兴嗣问:“一定是你家乡的溪流吧?”周敦颐点了点头,说:“潘兄啊建一所学堂在这里办学讲学,筑一处亭子在这里吟风弄月会是怎样一件人间快事!”潘兴嗣深深地看着他。他在想或许这庐山这莲花峰会从此与周敦颐结下前世今生的不解之缘……  

与赵抃冰释前嫌成挚友  

依依不舍地告别好友告别庐山,周敦颐来到了虔州像以往一样,在寓所旁挖了一处宽若十丈的池子栽种好荷莲,他将池塘取名为“爱莲池”

铁面御史赵抃这时刚好也在虔州做知州。以前听信谗言对周敦颐误会颇深的赵抃在一个夕阳如血的傍晚与周敦颐在“爱莲池”旁不期而遇。晚风中夕阳下周敦颐静静伫立的身影,平淡安然望着荷花的神情超凡脱俗,宁静安详……此情此景让赵抃在周敦颐身上看不到浮躁世俗追名逐利的丝毫影子,找不见虚伪小人矫揉造作的半点痕迹……他突然就有一种感觉:从前是不是让道听途说的传言蒙蔽了眼睛,错把君子当作了小人?果然通过跟周敦颐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赵抃彻底地改变了对周敦颐的看法他不无惭愧地对周敦颐说:“几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茂叔也”说我差点因为听信别人的说法,失去了跟你这样一位君子进一步深交的机会现在我才知道真正的周茂叔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君子呀!两位君子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互为欣赏从此保持着最纯真的友谊。他们公务之余一起兴教讲学,登山临水吟诗作赋,他们一起坐在周敦颐喜欢的荷花池前看花开花谢望云卷云舒,悟世事人生

虔州的后人们后来为纪念赵抃、周敦颐在他们曾经讲学的清虚观旁边新建了一所书院,取名“清濂书院”为什么叫这个名呢?这是因为赵抃死后谥“清献”,周敦颐号“濂溪”的缘故从两人中各取一字。这就是虔州(今江西赣州)濂溪书院的前身

赵抃曾经作了《次韵周茂叔国博见赠》一诗述说他与周敦颐之间由误会到相知的过程。  

蜀川一见无多日赣水重来复后时。  

古柏根深寒不变老桐音淡世难知。  

观游邂逅须同乐离合参差宜再思。  

篱有黄花樽有酒大家寻赏莫迟疑。  

赵抃在诗中对周敦颐尽弃前嫌,将周敦颐比作古柏、老桐并对以前偏信谗言进行反思,表示他从此以后要和周敦颐做推心置腹的朋友赵抃的胸怀坦荡,让周敦颐感动不已他对赵抃也愈加敬重。工作上更加努力恪尽职守,为赵抃分忧解难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久赵抃离开虔州调回朝廷任御使。临行之前两人依依不舍周敦颐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觉已经出了虔州境界来到万安镇附近的香城寺。这香城寺曾经是他们无数次一起讲学游玩的地方故地重游,分别在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于是周敦颐写下了《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一诗:  

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  

轩车好共入山脚旌旆且从泊渡头;  

精舍泉声清虢虢高林云色淡悠悠,  

谈终道奥愁言去明日瞻思上郡楼。  

周敦颐在这首诗里为赵抃的高升而祝贺,为自己能够为赵抃送行而感到心情愉快当然字里行间也透出离别的依依不舍。  

赵抃深情地回诗酬谢:  

顾我入趋朝阙去烦君出饯赣江头。  

更逢萧寺千山好不惜兰舟一日留。  

清极到来无俗语道通何处有离忧?  

分携岂用惊南北水阔风高万木秋。  

赵抃在诗中尽吐惜别之情说因朝命在身他要走了,周敦颐跋山涉水来相送与他饯别江头,他们曾经一起携手游玩的山川古寺秀丽美好留住了载他远行的兰舟,让他停留了一日清静的山野无需说那些俗气的离别言语,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又怎么会有离别的愁忧?从此天各一方,南北相望即使水阔风高,又哪能隔断相互间的思念和牵挂呢!  

是啊两个相知相惜的人,怎么会因一个南留一个北去就从此分隔开了呢!他们照样心心相印书来信往,彼此牵挂周敦颐牵挂嫉恶如仇、忠直耿介的赵抃,在复杂险恶的宦海官场会不会因为不会保护自己而受伤?赵抃牵挂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学问上的周敦颐,是不是还像从前一样不知道爱惜身体?除了思念和牵挂便是无尽的欣赏。赵抃认为周敦颐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多次向朝廷推荐周敦颐,还把周敦颐的事迹向身边的同僚朋友宣扬后来周敦颐升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广南东路刑狱等,都是赵抃极力推荐的结果

千古绝唱《爱莲说》  

由于赵抃回朝以后虔州州长空缺,周敦颐受命以通判名义主持全州的政务肩上的担子重了,周敦颐更忙碌了忙碌的他再没有多少时间去登山临水,与文朋诗友唱和但是就在周敦颐代知虔州之间,1063年的5月一个宁静的早晨,风淡云轻鸟鸣花幽。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有人歌吟牡丹,有人赞誉菊花有人颂扬玫瑰……周敦颐眼前浮现出他一直深深喜爱的莲花,于是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这篇文章里周敦颐托物言志。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寄予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他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由于文中的主题深刻而博大对人们为人、为官、追求思想价值的升华,有着多方面的启示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历久不衰乃至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流传特别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官宦士子和后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虔州大火  

周敦颐代理知州后尽职尽责,政绩颇好关注他的赵抃便在朝廷推荐,请求委以他知州重任人们也都普遍认为虔州知州非周敦颐莫属。可惜关键时刻,却发生了意外治平元年(1064)冬,周敦颐下县巡查虔州城里发生大火,烧毁民房千余间如此重大的突发事件,作为主持虔州政务工作的长官首当其冲是追究责任的对象。但是这时的周敦颐,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的政治前途与命运而是大火对虔州人民特别是对灾民带来的巨大损失,感到对不起虔州人民为此,他在给朝廷的汇报材料中只汇报了大火的情况与灾情,没有为自己进行任何辩护甚至连当时他不在虔州而在下县巡查的情况,也只字未提朝廷派员来接替他的职务,他也没有作任何解释好在朝廷中有人了解他,特别是宰相韩琦与曾公亮极力为他辩护因此免于革职处理,只是将他移调永州

当然虽说移调永州是平调,其实也颇有点被贬的味道因为当时永州一带地处偏僻,历来为贬谪流放官员的地方当年唐代柳宗元就被流放到这里做了永州司马。  

当时赵抃正任成都知府。听说周敦颐因虔州失火移调永州一方面为周敦颐失去一次升迁的机会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对他充满了牵挂与思念于是,他给周敦颐寄来信和诗寄托他对周敦颐的思念与鼓励。  

寄永州周通判茂叔虞部  

君去濂溪湖外行卒藩仍喜便乡程。  

九疑南内参空碧二水秋临彻底清。  

诗笔不闲真吏隐讼庭无事洽民情。  

霜鸿只到衡阳转远绪凭谁寄数声。  

虔州的大火周敦颐的被贬,家乡人听到了这些消息对周敦颐深为牵挂,委托侄儿周仲章前来看望周敦颐托侄儿带一首诗回去给家乡父老。这首诗的名字叫做《任所寄乡关故旧》: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周敦颐在诗里告诉家乡父老你们放心吧!我还是那个生性倔强迂腐的道州人,我平平淡淡地生活扎扎实实地做事,清清白白地为官为人连做梦都是心里安然的。  

执政为民在端州  

神宗熙宁元年(1068)周敦颐被调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熙宁三年转为虞部郎中,提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次年,领提点刑狱事

周敦颐在广东提点刑狱的职位上干了不到一年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勤政的他四处巡按足迹几乎遍及广东的山山水水。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在端州,也就是今天的肇庆他做了一件大快民心的事情。  

肇庆古称端州端州的一条叫做端溪的小河里盛产一种天然石头,石质细润光洁而不过分坚硬,用为砚台研墨效果极佳而又不损害笔毛,据说写出来的字迹既流畅又有光泽。由于端溪这种特产的石头可以用来做砚台自唐以来,端州百姓采石做砚形成一种传统工艺。这个行当就成了端州百姓糊口活命的生计来源但是在周敦颐到来之前,端州地方官员与民争利夺民口中之食。端州知州杜谘利用职权,纠集亲信雇佣民工滥采滥伐。州长带头各级官员争相效法,弄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周敦颐一来端州百姓闻听就纷纷前来告状。周敦颐不管杜谘在朝中如何有后台在地方如何有势力,收下百姓的状子立即深入民间调查了解,然后把情况如实上报朝廷希望朝廷明令禁止官员采石,同时提出建议所有任职端州的官员,每人在任期之内最多只能携带两枚端石。令下如山倒端州官员再也不敢胡作非为,端州官场的贪鄙风气很快就被周敦颐刹住了。  

周敦颐争取来的这道禁令成了一份历史遗存,将端砚这项珍贵的中华民族遗产代代守护下来了。  

归隐庐山  

正在周敦颐不辞辛劳经常出没城乡各处想要继续大展宏图的时候,他却不幸感染了瘴疠岭南地区,素以瘴气伤人著称于中国历史宋代时期尤为严重。据说在北宋哲宗元祐年间被贬到岭南的很多官员都因感染瘴疠而死在了贬所。周敦颐病倒了劳累奔波了几十年的他深知自己的身体再也经不起自然和人世间风霜雨雪的折腾,而继续呆在任上也是在其位不能谋其政了周敦颐心里有了辞官让贤的打算。而正在此时周敦颐又得到消息说,葬在润州的母亲的坟墓被大水冲垮了自从十五岁跟着母亲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已经整整四十年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该把母亲葬回家乡了可是,一身病痛满身清贫的他,怕是无法带着母亲回归故乡了!他想起了10年前调任虔州通判途中与好友潘兴嗣一道游览江西的庐山莲花峰的情景,庐山莲花峰下那个有着青山绿水小桥的地方那个酷似自己魂牵梦绕家乡楼田堡的地方……那就带着母亲到那里去定居吧!  

于是1072年,五十六岁的周敦颐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而一溪之隔便是母亲的墓庐,他和母亲彼此陪伴,彼此守望身体稍好一点的时候,周敦颐就邀好友周文敏、潘兴嗣等一道在那里兴办学堂授徒讲学。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秉烛研墨,完成了从前因公务繁忙一直未能完稿的《太极图》、《太极图说》和《通书》

《太极图》和《太极图说》主要是谈天道,《太极图说》以“太极”为核心用朴素而高深的哲理说明了宇宙生成,万物衍变的联系与规律《通书》主要谈人事。以“诚”为核心“诚”指真实无妄。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认为圣人本乎“诚”,万物始于“诚”,伦理道德也都以“诚”为本又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认为“诚”处在静的状态里是“无”但不是真正的“无”;“诚”处在动的状态里是“有”这时“诚”始显现于外,它至正不偏明白通达。这里所谓的“诚”,来源于《中庸》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周敦颐还重视“思”。他在《通书》中说:“不思则不能通微”“通微生于思”,“思”是圣人修养的必要途径“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但他又认为“无思”才是最高境界,“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

《通书》虽极简短但内容丰富,宋代理学家们后来探讨过的一些范畴或概念它都有过论述,因而对哲学史影响较大

《通书》流传甚广明人所编《周元公集》、《周子全书》,清初张伯行所编《周濂溪集》、乾隆年间董榕所刻《周子全书》尽皆收入另有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周子通书》。  

至此周敦颐终于弄懂了那些小时候一直困扰他有所悟而不能明了的问题。  

周敦颐归隐庐山被正在成都任职的赵抃知道了。这个终其一生关注牵挂他的知己和好友认为周敦颐的归隐是国家的损失,连忙向朝廷推荐请求对周敦颐予以提拔重用。吕公著王安石也同时在朝廷举荐。朝廷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重新起用周敦颐。只可惜当驿马持诏书风尘仆仆赶到庐山时周敦颐却已于1073年6月7日溘然长逝于庐山莲花峰下的青山绿水间,享年57岁

望着一抔黄土满目凄清,使者们满心惋惜唏嘘不已。  

而周敦颐的死也成为将周敦颐视为知己、国之栋梁之才的赵抃心中永远的遗憾。  

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的一生除了勤政为民官暇也勤于著书立说,主要文章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养心亭说》、《拙赋》及诗歌《书窗夜雨》、《静思篇》等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人研究理学的课题。  

周敦颐的学说在900多年前就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宇宙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的宇宙是由无形无象,经过无数序列(无极)逐步转变为有形有象(太极),肯定宇宙的演变是它自身的运动运动无始无终,相辅相成他提倡人要注重道德修养,要清正廉洁诚实信义,做品格高尚的君子哪怕是在肮脏污秽的环境里也要“出淤泥而不染”。而要做到这些人必须要自律,自觉自尊,自爱安于清贫,知足常乐心中没有贪欲,无欲而主静他重视教育,对培养人才、提升精神和道德、改善社会风气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主张“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绝恶于未萌”;他还主张“至诚”为“立天下之本”“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把道德教育、政治制度建设与严肃的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就这样以“天人合一”的非凡论述构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道德本体论,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伦理和宗教的文化形态最终得以确立。  

周敦颐创立的理学后经他的两个著名弟子程颢、程颐的传承,以及后来朱熹的发扬光大成为主导中国社会近千年的正统意识形态。上下千年从宋代思想家程颐、程颢至明末清初的王船山、近代的曾国藩,乃至毛泽东均受濂溪思想的影响。因此岳麓书院里,才有那副世代相传的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而周敦颐的《爱莲说》《拙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千古流传,是人们理想人格追求的精神支柱

周敦颐死了他的思想却成为永恒。他创立的学说思想在宋、元、明、清影响极大备受尊崇。此三朝统治者将它作为安邦治国的指导思想而他也被誉为理学鼻祖和新儒学的祖师爷,并屡次被赐谥封号: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赐谥为元;  

宋理宗淳祐年间被封为汝南伯;  

元仁宗元延祐六年被封为道国公;  

明代将他的《通书》编刻于《性理大全》第一、二、三卷书内

清乾隆年间将他的著作列在《性理精义》的卷首,颁布学宫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课书。  

周敦颐的学说思想至今仍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之一特别是他的《爱莲说》,今天更是广为流传和运用既被编进教材作为培养人的课文,又被树立为为人为官为政学习修养的典范文章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

周敦颐创立的学说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在国外也广为流传。周敦颐被越南士人称为理学的开山祖师越南人于公元1253年将其列为亚圣,绘像奉祀19世纪的越南重要佛教典籍《道家源流》也多处援引周敦颐的事迹和言论。朝鲜也在1714年将周敦颐升为十哲在大成殿从祀日本祭祀的大成殿里,从1690年起也供奉着周敦颐的画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