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岩】Yù chán yán
在寿雁镇白石寨村附近,是我国二十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该岩前后有两洞口。前洞坐南朝北,洞口呈方扇形,上有莹白的钟乳石悬垂,活象青蛙之鼻,故有玉蟾之名。后洞是考古挖掘现场,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和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制品,被誉为“天下稻源,神州陶祖”。
玉蟾岩遗址是1988年发现的。
中美合作发掘玉蟾岩遗址,是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的。
1993年和1995年,在该遗址连续发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和最早的陶制品,被评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一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引起世界轰动。据考古发掘队中方队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研究员介绍,此次发掘集中了当今世界上研究农业起源的最权威的专家,其中有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终身教授巴耶瑟夫等4位外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水稻史专家张文绪教授,以及来自北大、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近30人,发掘的主要目标是寻找稻作农业起源更早、更多的证据。
经过1993年、1995年、2004年等三次考古发掘的玉蟾岩遗址,位于道州寿雁镇白石寨村附近,具有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特征。三次考古发掘均出土了陶片,但分属不同的个体。
1993年,考古队员在漂洗玉蟾岩遗址近底部的文化层土样中发现二枚稻壳,颜色呈黑色。1993年出土的陶片大致也可复原成釜形器,形态类同,个体略小。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对1993年玉蟾岩出土的陶片进行质谱加速器碳十四年代测定,确定是当时世界发现烧制最早的陶片。
1995年出土陶片可复原成一件釜形器。陶釜为侈口,圆唇,斜腹壁,尖圜底。1995年,在层位稍上的文化胶结堆积的层面中发现了二枚稻壳,颜色呈灰黄色。
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五枚炭化的稻谷。三次出土的或炭化程度不一,或颜色各异,是因为标本所处的环境不同。玉蟾岩出土的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特殊稻种,体现了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约1.4万年~1.8万年,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
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玉蟾岩发现了更原始的陶片。为了更精确地测定这些陶器碎片的年代,而且不破坏玉蟾岩的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小自然生态环境,考古工作人员对陶器碎片出土的周边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碳年代测定分析。研究人员从周边地层中提取了100多个骨碎片和木炭沉积物标本,对其中29个样本进行放射性碳测年,从而获取了有关周边不同地层的年代脉络。将陶片与发掘出土地层相对比之后,研究人员初步确定陶器碎片的年代距今1.8万年。
2009年6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载了有关玉蟾岩陶片断代的文章,指出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1.4~2.1万年,这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发现的陶片都要早好几千年,也标志着玉蟾岩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发明了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