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湖南省人民政府 永州市人民政府
登录 注册 简体 繁体 RSS订阅
无障碍 | 适老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道县概况 > 历史人文 > 古代文明
分享到:
潇贺古道
  • 2022-06-07 14:53
  • 编辑:
  • 作者:
  • 来源:道县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潇贺古道位于湘桂之间,连潇水贺州,沿永州、道县、江华、富川,穿越都庞岭和白芒岭(今白芒营一带)过贺州县(今八步区)南下。修建的潇贺古道路宽为1米左右,至今古道遗留的痕迹在五庵岭村可随处找到。其西方是越城岭都庞岭之间一条狭长的谷地"湘桂走廊"。

潇贺古道又名秦建"新道",其雏形秦"古道"最初建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冬。富川于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为楚越之交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潇贺古道,又名秦建"新道",原称岭口古道,后来称楚粤通衢、富川驿道。其雏形秦"古道"最初建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冬。赢政为了便于对岭南三郡的辖制和管理,便在岭南古道的基地上,扩修了一条自秦国都咸阳到广州的水陆相连的秦代"新道"--潇贺古道,并与其海上丝绸之路相接。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帅蔚屠睢初征岭南,派军自沅江挥师南下,修了一条古便道自道州沿潇水、沱江、枇杷所栈(在湖南,现在叫何地名待考)经古麦岭、黄沙岭(蛮子岭)的山峡至青山口(葛坡)、黄龙、冯乘(富川)的老古城由水路直达贺州(临贺)。它也因之与秦岭口"新道"(即潇贺古道)略有区别。据考证,秦尉屠睢督修从道州到封阳、广信的这段水陆古道,历时两年,动用湘、桂、粤三地戍民四十多万人,其中因病、饿、工伤、杀伐有二十万多人遗尸工地。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完成。由此可见修建古道的凶险艰难

对潇贺古道的描述,《晋书·地理下》说:"自北徂南,入城之道,必由岭峤"。宋人周去非在《岭南代答》卷一《地理门》中说:入岭南之途有五,"自道(道州)入广西之贺(临贺)四也"。说明道州至贺州的这条古道属于五道中的第四条。清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书方舆纪要》卷八十一中,说秦末尉佗如不在桂岭拒防,其后果必然是,北兵"从道州而风驰富川、临贺之郡,则西粤之藩篱尽决矣",文中说明了这条"新道"的具体走向是"道州-富川-临贺新道"。它是在楚越岭口。"古道"的基础上扩筑而成,是一条水陆兼程,以水路为主的秦通"新道"。它由湖南道县的双屋凉亭、麦山洞入江永县的锦江、岩口塘至广西富川的麦岭、青山口、黄龙(富阳)、古城。陆程全长为170多公里,经过三十多个村寨和城镇。路宽1米至1.5米不等。多为鹅卵石和碎角石铺成,也有用青石块铺垫而成的,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蜿蜒曲回于巍峨的西岭山脉丘陵之间,北连潇水、湘水和长江,南结临水(富江),封水(贺江)和西江,连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另外,由于这条古道连潇水达贺州,所以人们将之命名为"潇贺古道"。

区别:其西方是越城岭都庞岭之间一条狭长的谷地"湘桂走廊"。

富川于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为楚越之交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时秦皇朝派猛将尉屠睢帅师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南征西瓯岭南,其中一军(中军)从古九疑之塞即今萌渚岭(亦称临贺岭、姑婆山)挥戈南下,东接连州、北连道州、从永州、谢沐、冯乘、富川、临贺、封阳、广信直达海南(今佛山)、广州。此军在岭南与西瓯族人相持三年多以后,借助岭口古道(即潇贺古道)向南推进,很快击败了西瓯人的反抗,占领了整个西瓯,并将岭南化分为三郡:桂林、象(今南宁)、南海(今佛山),富川(冯乘)属南海郡,据说至今在南海、佛山还有记录这一史实的谱志和碑刻。促进了后世历代中原王朝对岭南地区的统治。

同时,"潇贺古道"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主体,为楚越交流拓展了通途,开了湘粤桂交通的历史新纪元。

抗日战争时期,富川军民曾在麦岭抗击日寇,工农红军一部分也经"潇贺古道"走湘桂边境北上抗日,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军一一九师的指战员,也是沿古道自湘南而至攻下麦岭南下解放富川的。由此可见,麦岭这古道军事要塞的历史及作用,确是非同一般。

潇贺古道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辟一条通往岭南地区的驿道,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现今贺州市八步区开山镇豪界村至桂岭镇七里山的这一路段称为桂岭古道,路面用大块山石和河卵石铺成,宽约1.5米,全长约18公里,绵延在崇山峻岭之间,残存8公里。

1931年1月11日,由张云逸、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红七军经湖南江华,沿潇贺古道,于14日抵达广西贺县桂岭,并进行整编。为了纪念红七军北上的壮举,缅怀红七军以及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开展革命传统再教育,让人们更切实地理解和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育人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永远跟党走,贺州市把开展"追随红军脚步,弘扬革命精神"重走红军路融入干部教育课程教学活动,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把"重走红军路"作为一项红色旅游开发,让活动参与者重温历史,亲身体验红七军革命的艰苦历程。

1931年1月,红七军从湖南江华翻过大苗山绕道贺县东进粤北。开山镇是红七军进入贺县的第一站,由于一路跋涉,饥寒交迫,白鹤岩遮风避雨又暖和,是一个天然的屏障,而且部队在山洞又不会扰民,所以红七军选择在此休整。

1931年1月,红七军来到开山镇开宁寺,此地势险峻,山下有一峡谷,寺前河面的独木桥是唯一通道。当地200余人的民团和地主武装试图堵截红军于此地,便向红七军开枪射击。红七军先头部队见是地方武装,不予还击,喊话宣传红军政策,要求他们不要开枪,让红七军通过,但不见效果,红七军炮兵营遂向对岸发射了两发炮弹,民团和地主武装吓得仓惶逃窜,红七军顺利通过独木桥,经登斜领界、爬百步梯翻越山岭前往桂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