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湖南省人民政府 永州市人民政府
登录 注册 简体 繁体 RSS订阅
无障碍 | 适老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道县概况 > 历史人文 > 古代文明
分享到:
东门
  • 2019-08-13 17:16
  • 编辑:
  • 作者:
  • 来源:
  • 【字体:    

书法世家——东门   

胡功田张官妹   

乘车或徒步从道县县城老街往北沿着县城的明朝城墙过城东门口,就到了道县东门乡东门村  

东门村位于潇水西岸村前临潇水,水中一长长的绿洲以浮桥东门分段,上为西洲下为东洲。村前潇水中有元结取名的石鱼湖枯水时会显现出来,站在东门村高处可见着石鱼有元结石刻的“五如石”也在东门村前的潇水河边,左溪从村中流过村旁的一座城隍庙早几年才毁掉。   

东门村口立一座现代碑坊上面书写“东州草堂故址”几个大字。走下一个小土坡一条街坊似村落就是东门村。东门村坐西朝东村前是一条街道,因此东门村也叫东门街从街道旁的纵向巷道进去是东门村古民居,全村布局呈一横三纵式现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0多座。以街道为横以从街道进入的巷道为纵。纵巷道两侧的民居多为二进。民居的布局是前为风火墙前殿后堂,中为天井天井两旁是厢房,也有面对巷道开门为正屋的房屋的梁上雕刻着各式花草图案,窗花雕刻细腻村民房中保存下来的古床做工非常精细,雕刻精美更为称奇的是古民居屋柱子上刻有何绍基字(或仿何绍基字)的对联,如“有馀地步忠厚不朽家风菊雍”、“心地常加培植功,惟天颇遂忧游乐”等这些楹联在《何绍基诗文集》中找不到,是否真正出自何绍基之手呢?   

古宅深院里有一栋很破的房子,听说是何绍基祖居屋何绍基在此屋出生。村子现在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探花第”和“进土楼”探花第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原为何氏的一个祠堂探花第四进,面宽30米外延长100米。何凌汉嘉庆十年考取一甲进士第三名(即探花)后回乡接妻儿入京时,手题“探花第”三字从此祠堂叫做“探花第”。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何绍基从京城回长沙葬母后正月十五日回道州,邀集族人重修祠堂纂辑族谱,重修鹤鸣轩建环秀亭、谱轩等,这些建筑历时半年竣工何绍基写《重修清明堂上梁祭文》记述。不久此屋为太平军所毁正堂全无,只留何凌汉书“探花第”匾及何绍基题写的“恩隆九陛春满一庭”匾,可惜至今也全无何绍基在《探花第》中说“乙丑先公及第初,探花第额手亲书一庭忝荷隆恩庇,三字仍辉劫火馀”(《何绍基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第537页)后来探花第有所维修,日本侵华时又被烧毁20世纪六十年代政府重修;本世纪初何氏后裔捐资再修。   

与探花第相隔一个巷道是进士楼。进士楼是何氏的宗祠又名大门屋,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筑规模比探花第还要宏阔,门前有一对石鼓庞大的石础,分上下四层下方为四方座,长60厘米宽32厘米,第二层为八棱面三、四层为圆形,荷花瓣形雕饰各为40个祠堂后殿的墙壁上嵌有康熙二十八年置《何氏学田》石碑,及《助学契约》、《何氏公项条约》石碑碑文上载“钱粮须及早完,无待胥役到门需索完响”“议婚已定,力不能娶者助谷六石年过70者每年助谷四石,补禀者助谷二石乡试者助谷五石,会试者助谷二十石”从碑文中知东门村对慈善事业的坚守,也可见我国古代自下而上对社会公益事业都是非常重视的  

进士楼的墙壁上另一块何凌汉孙何绍祺之子何庆(鉎)于光绪九年四月初日书并志文的《文安公创置义田》碑:“自廻澜公以下皆属一本之亲故此田统谓之‘廻澜公公项’,文安公本定有章程伯父子贞公更述为《简明条约》,(钅生)恐历年既久湮没不彰非我子孙所以承先志也,兹以岁试回州瞻拜坟垄因蔽,谨书石并添入数条嵌置大厅内墙壁俾垂久远。遮石来者格遵祖训,不敢有所改易之”以后进士楼与探花第同时被重修过。   

东门村令人萦绕向往的是东洲草堂东洲草堂最初为何氏的私塾,名曰“鹤鸣轩”何凌汉在此私塾中读书考中出外做官的。何绍基说:“鹤鸣轩本先公授经地昔年居此。”何绍基修探花第时居住在这里何氏有两个书堂,大书房是鹤鸣轩后何绍基买菜地另修一小轩,叫“谱轩”即为小书房。何绍基于同治元年重回道州在文中记载了忆书房改名原因、重修书房、回乡修祠的经过。他说:“鹤鸣轩本大书房聊借东洲榜草堂,桂苑高撑双树月橘园添染一林霜。百年讲社成焦土一曲瀛桥护水光。环秀孤亭无恙在谱轩诗境付苍茫。”(《何绍基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第537页)鹤鸣轩被太平军所毁村谱记载,民国初(公元1912年)何绍基之孙何维朴,返乡重修书房日本侵华又毁。如今鹤鸣轩已不存谱轩也仅存断壁残垣。村后的小坡上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院落仅存后堂三面残破的高墙,东面的墙上有一砖凹进西面墙上有一砖伸出,屋前一个大坪墙外周围是一片橘园,有人说这是东洲草堂我们从何绍基的诗文及一些考证中认为,这栋屋应为“谱轩”(小书房)而不是何绍基改名为“东洲草堂”的鹤鸣轩。何绍基在《鹤鸣轩》诗后的注释中说:“因门对东洲山复榜曰‘东洲草堂’并题‘诗境’匾,补放翁古迹构小轩于新买橘园之前,修谱其中题曰‘谱轩’,东厢有小池石梁跨之,先公题‘望瀛’二大字东南方余建六角亭,题曰‘环秀’今书房各景俱毁,惟石梁及六角亭在耳”现在六角亭毁了,石梁掩在荒草丛中何绍基的诗文明确写“鹤鸣轩”是面东,村中现存的书房残屋朝南这绝不可能是“东洲草堂”。何维朴维修时怎会全然不顾祖屋的方位呢何维朴维修的是鹤鸣轩还是谱轩,有待考证了另外何绍基买的橘园只能在村后,村前是潇水河岸房屋不会建在街巷道东面河堤上。还有何绍基在同治元年说“今书房各景俱毁”东洲草堂的遗址可能另有其地了。   

东门村何氏现有人口180户,900多人何姓600多,其他姓都是于民国初或新中国后搬来何氏祖先于宋嘉定元年(1208年)因避乱从山东青州南迁,何绍基在诗文中反复提到何氏于宋来道州,“世宅东门”“今共此门庭者,皆我廻澜公之裔也”东门何氏向来是“诗书永祀馨香”。自建村以来东门村先后出过24位进士,最早进士为何钟顺天已卯乡试举人,成化壬辰进士官司大理寺评事。最有盛名的是何凌汉一家何凌汉幼孤,与兄嫂为命其岳父看中何的人才,把女儿许配给他被时人所讽。后何凌汉考中又被乡人传为美谈。何凌汉在京城为官四十年他的四个儿子在书法、诗文上都有成就。何绍基是晚清一大书法家、诗人留有《东洲草堂》诗刻三十卷,何绍基晚年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八年之久后因曾国藩之请到苏州书局刊《十三经注疏》,病逝于苏州何绍基率三、四弟回乡应举,曾与绍祺同年乡举成功唯绍业以京兆应试。何绍基的孪生兄弟何绍业不愿为政,荫思四品随父母生活,但琴诗书画样样精通何绍基说他:幼童时比较笨拙,一场大病愈后却是才艺俱全,并学《内经》为父母看病甚佳;对自己却是佛老自聊因而得疾,求母煮雪水啜之避妻,笑逝现东门村还有曾国藩为何氏家人题的“德厚长龄”之匾;何绍基之孙何维朴撰题墓碑有留存据说袁世凯曾派一要员,请何维朴为他画张大像何维朴拒绝为袁绘像,借口家遭不幸急待处理连夜逃出上海,直到袁世凯倒台才到上海后在京沪以卖字画为生。何绍基四兄弟在晚清书画界都占有一席之地时人称为“何氏四杰”,何绍基一族堪称“书法世家”永州保存了何绍基许多真迹,浯溪的碑刻、西湾张村的题额、南塘尾的对联等村内也有许多其子孙字碑,可惜散落在各处没有很好地得到呵护。东洲草堂应早一点恢复何氏之字定要流传下去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