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岩是道县审章塘瑶族乡的一个古老的渡口。潇水北上,东岸是苍翠的尖峰岭横卧,临河崖壁陡峭,如彩绘长卷,十里画廊,美不胜收;西岸是一个百年的青石码头,连接湘桂古道,通向未知的远方。
在渡口边的尖峰岭山崖上,有两个形似葫芦的洞口。传说过去洞里有蜈蚣精,经常骚扰附近村庄,人畜不安。于是人们就到尖峰岭上的尖峰庙里去求菩萨显灵,拯救苍生。这菩萨也不含糊,有求立应。一天早上,突然狂风暴雨大作,天上劈下炸雷,巨大的岩石被削开,藏身洞中的蜈蚣精被炸断头,身子飞落几里路外的泡水河中,变成一座坝,这就是“蚣坝”地名的来历。传说归传说,但今天在如刀削斧劈的悬崖上,真有两个活灵活现的半边葫芦: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一浅一深。此岩和岩边的村子因此得名葫芦岩。
古渡口不知存在有多少年份了,码头的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失去了棱角,一茬又一茬日子如潇水波澜不惊地过去。在又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1934年8月31日,一支1000余人的部队在红旗飘飘的指引下,从葫芦岩渡过潇水河,向江华江永方向挺进,这是红六军团为长征探路的西征先头部队。两个多月后,红旗再次席卷这片土地,震惊中外的红军长征数万名主力部队来了。11月22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纵队、各军团主力先后在葫芦岩一带架起浮桥,抢渡潇水,将革命的火种传递出去。一场远比打蜈蚣精更大的功德,留在了葫芦岩的历史记忆中,从此人们称这渡口为“红军渡”。
至今葫芦岩红军渡流传着许多红军过境的故事:当地瑶民群众连夜撑渡船帮助中央红军过河,整整撑了6个多钟头,直到天亮,累的手脚都直不起来,红军赠给艄公邱家儒的一只竹碗被珍藏好多年;另一部分先头部队从群众家里借来门板、壁板、床板等物件,在葫芦岩码头上游架临时浮桥过渡,临走不忘归还老百姓的门板,匆忙中将一家门板上错,一扇高,一扇低,留下“高低门”的故事;“绝命后卫师”红三十四师最后从此渡过潇水,立即在潇水西岸设立阻击阵地,不让追敌过河,为红军主力顺利突围赢得了时间。据当地村民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红三十四师临时指挥所岭头山上的环形工事里还找得到弹壳……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为传承弘扬长征精神,葫芦岩村民把一面红军旗帜和“葫芦岩红军渡口”七个鲜红的大字锲刻在渡口边高高的崖壁上。2017年,道县被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县区,推进旅游精准扶贫,激活了这一处红色、绿色、古色兼备的风景。村里成立合作社、组建公司、流转土地、发展休闲农业、清理红军防御工程遗址和读书岩、建设尖峰岭游步道,一个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的美丽乡村从蓝图走进现实。沧桑红军渡口,一场旅游脱贫的新战役,一次乡村振兴的新长征,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