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平台 > 政府工作报告
分享到: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11-01-05 11:02
  • 来源: 经研室
  • 发布机构:经研室
  • 【字体: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月5日在东安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东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谢景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大家连同《东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以来的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后劲增强的五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一个主题、贯彻六大方针、突出五大重点建设、实现五大和谐”的总体思路,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奋勇向前,战胜了五十年一遇的旱灾、五十年一遇的冰冻灾害及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突出发展主题,经济实力持续壮大。全县地方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5.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2亿元(2010年为预计数,下同),五年年均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0.3亿元增加到19.4亿元,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0.1亿元增加到32.3亿元,年均增长22.6%;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5.5亿元增加到 29.5亿元,年均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由28.7:28.2:43.1调整为23.9:39.8:36.3,结构更趋优化。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连续突破2亿、3亿元大关,由1.04亿元增加到3.4亿元,年均增长27%。成功创建市级金融安全区。期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亿元,贷款余额2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8%和13.6%。人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815元增加到15500元,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21元增加到6360元,年均增长14.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由21.2亿元增加到46亿元,年均增长16.6%。

(二)突出新兴产业,新型工业化大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1家发展到91家,工业总产值由21.39亿元增加到95.5亿元,年均增长30.3%。规模工业增加值由3.83亿元增加到21亿元,年均增长27.6%,被评为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一园两区”齐头并进。白牙市工业园、芦洪市工业小区建成面积分别达到3.5和1.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分别达到18 家和7家,石期市工业小区入园企业15家。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东港锑品、新龙矿业、电力公司相继实现年产值过亿、上缴税收过千万元,其中东港锑品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天润太阳能级单晶硅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东安光伏产业园项目快步推进,创辉电子、一东生物等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或投产。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十一五”期间,全县万元GDP能耗、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05年下降22.6%和27.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10%和15.4%。企业效益稳步提高。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盈亏两抵后盈利额达到1.6亿元。

(三)突出新农村建设,“三农”基础日益坚实。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3.9亿元增加到36.5亿元,年均增长6.8%。粮食生产被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出栏生猪由61.3万头增加到90.2万头,全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到32万亩,农产品优质率达到7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8亿元,涌现出舜皇米业、中科农业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退耕还林4.6万亩,新建农村沼气池5500口。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3万千瓦,被评为全省“农业机械化重点推进县”。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2006年以来,全县共创办农村“四清四改”重点示范村 118个,其中省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6个。完成43个省定扶贫村扶贫开发任务,培育明星镇(乡)10个,明星小康村31个,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四)突出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县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1倍,年均增长43.9%。靓城扩镇成效显著。5年来,全县共规划建设了城市化建设重点项目81个,完成投资29.1亿元。同心路、人民公园、建材家居广场、生智商业广场、龙溪花园、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完工。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0.6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7.5%,五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县城面貌焕然一新,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县城建设路被评为“省级文明样榜街”,白牙市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芦洪市、井头圩、大庙口、石期市等建制镇建设成效明显,其中芦洪市镇2008年进入“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行列。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29亿元,修建通乡、通畅、通达公路214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比“十五”期末增加476.3公里,公路网络密度达到44.71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18.56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水泥(沥青)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通水泥路。洛湛铁路东安段、邵永高速、永东公路一期和S217线改造竣工投入使用,湘桂铁路扩能改造、新火车站、永东公路二期和G207线改造相继动工,全县初步形成了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大交通”格局。电网设施更趋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投入电力基础设施及城乡电网改造资金3.8亿元,新建220KV变电站1座;新建110KV变电站2座,改造1座;新建35KV变电站2座,改造8座;新建改造各类线路976公里,完成农村电改120个村,累计达到270个村。新增小水电装机31处1.8万千瓦。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全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4亿元,完成病险水库加固等大小水利工程2万多处,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万多亩,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7.7万人,三次夺得全省水利建设最高奖“芙蓉杯”奖。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5年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完成通信基站建设150处。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82万户。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15.5万户和1.35万户,比2005年分别增长55%和21.6%。城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圆满完成。

(五)突出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从2006年开始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教科书费,对学校公用经费和生活困难学生实行补助,全县义务教育进入免费时代。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品油和燃油税改革基本完成,电力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大力缩减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规范完善了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推行“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乡用”、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国企改革稳步推进。邮政实行政企分开,电信行业重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移交地方,行政体制、城市公用事业等各项改革整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大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初步建立。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丰硕成果。5年实际引进县外资金86亿元,引进项目1223个。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在国家“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带动下,“十一五”期间全县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81.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2倍。旅游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3A级风景区,黄金洞森林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全县共建设开发商品房面积160.7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37.42平方米增加到39.37平方米。

(六)突出民生民本,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全面完成了省定为民办实事项目,根据实际确定和完成了一批县定实事项目。强农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5年来共发放各项涉农补贴资金2.1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引进与推广力度加大,科技进步在全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8%,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建设合格学校16所,全面开展教育“四明星一功臣”创建活动,科学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统筹推进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文化事业得到发展。树德山庄(唐生智故居)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农家书屋95座,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下乡活动,和谐文化广场被评为全省最佳文化广场。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疾病防控,成功处置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食品药品监管得到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发展。2010年全县参合农民达到47.5万人,5年累计补偿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1.7亿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5年共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86亿元,发放城乡低保金9672万元,确保了按时足额发放。新建和扩改建敬老院13所。就业和再就业得到保障。5年共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7万人,援助“零就业家庭”678户,实现了动态清零。我县连续6届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计划生育工作连续11年保持省优称号,移民工作获得全省先进,县老龄办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依次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东安县志(1989-2004))》编纂发行。电子政务进程加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得到发挥。人事、审计、法制、人武、人防、工商、物价、技术监督、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消防、气象、残联等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七)突出依法行政,全县大局和谐稳定。认真开展实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扎实开展“三加强、三整顿、三提高”活动,全面推行基层工作法,各级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达到100%。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制定出台县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行政执法管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府绩效考核,政务公开不断规范,经济发展环境日趋优化,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五五”普法全面完成,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全民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县取得新的成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突出整治矿山开采秩序,依法出让荞麦冲锰矿采矿权。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突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是十分来之不易的。这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中央、省、市驻县单位和驻军部队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的结果。特别是在面对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风波时,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众志成城、科学应对、攻坚克难,迎难而上,表现出了强烈的敢于担当和奋发进取精神,这些经验和精神弥足珍贵。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上的广大劳动者和各界人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东安进步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东安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实力不强;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任重道远,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特色不明显;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投融资瓶颈依然存在;就业和再就业任务重,信访维稳压力大,人民群众的诉求没有得到全部解决;政府公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和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积极有效措施,认真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

“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重点

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省委“四化两型”和市委“富民强市”战略,抢抓中部崛起、湘南开放开发、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对接东盟等历史性机遇,按照“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五大重点建设,实现五大和谐”的总体思路和“兴工强县、重农固本、靓城扩镇、活文振武、夯基畅贸、和谐安民”的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基础、兴产业、重环保、惠民生、保稳定,为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奋斗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57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5亿元、80亿元、5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19.8%、1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8:50.9:33.3。工业总产值达到238亿元,年均增长2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3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7亿元,年均增长20%;财政总收入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200元、134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16%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期末综合县力确保全市第一方阵前列,争取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前列。具体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方式,兴产业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项目兴工、资源兴工、园区兴工和创新兴工,形成工业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创新体制完备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200家,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0%。全县年产值达10亿元,年税金达1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年产值过1亿元,年税金过1000万元的企业10家以上。一是加速培育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快我县光伏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项目和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光伏产业园建设,要以永东公路沿线和白牙市工业园为载体,引进培育一批太阳能光伏产业上下游企业,打造延伸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努力创建全国绿色能源县湘南光伏城。到2015年,全县光伏产业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年税金2亿元以上。二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是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冶炼、水泥、焊剂、水电、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推动相关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不断增加先进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引导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兼并、挂大靠强、转移发展。三是做大做强“一园两区”。继续抓好园区扩规和标准化厂房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园区的投资强度、项目密度和产业集聚度。“十二五”期间,白牙市工业园建成面积要达到10平方公里,芦洪市工业园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石期市工业小区规模扩大到2.5平方公里以上。四是抓好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中心建设,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名牌名品创建,培养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用现代绿色产业提升农业。突出抓好“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总产量稳定在42万吨以上。做大做优柑桔、银杏、油茶、楠竹、烤烟等特色产业,着力发展以东安鸡、生猪、草食动物为主的健康生态养殖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努力打造东安鸡、东安土猪、横塘黑山羊、水岭羊肉系列、舜皇大米等绿色农产品品牌。到2015年,全县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1家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以上。二是用现代设施条件装备农业。继续推进和完善农村路网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期末基本实现农田耕作机械化。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抓好中低产田改造。三是用现代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种苗供应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配套的产业化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四是用新农村建设引领农业。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努力提升第三产业。一是全面实施“旅游活县”战略。以创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舜皇山为龙头,以黄金洞森林公园和芦洪市景区为两翼,加大旅游景点开发力度,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市场开发与促销,努力建设南自舜皇山、北至芦洪市的自然风光旅游带,把东安打造成湘西南边陲以高端生态度假休闲为主的省际旅游名牌和主要板块。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推进“四化”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商业服务业、现代科技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推进与县域经济的产业融合,力争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三是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就业、扩大消费的重要作用,加大市场建设力度,突出东安特色,优化消费环境,积极发展、规范提升商贸服务业、休闲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消费性服务业。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发展规划管理,管好土地一级市场,放手搞活二、三级市场,积极发展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确保住有其居。

(二)上项目,强基础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狠抓县城扩容提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围绕把县城打造成永州市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副中心的目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城扩容提质,加快对接永州中心城区,全面融入北五县区半小时经济圈。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城市交通网络方面,抓好狮岩路、沿江西路、车站路、站前大道、冷东公路城区段、工业园区主干道、文明路改造等10条道路建设。抓好新火车站、汽车总站和汽车北站建设。在城区美化、亮化和景点建设上,新建湖塘大桥至入城广场段紫水河两岸风光带,建好入城广场和新火车站广场,开工建设金鸡岭公园、沙洲公园和石林公园。在社会民生项目建设上,抓好老城区机关单位搬迁、舜皇商业中心、新农贸市场、文体中心、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民营医院、东安一中校园扩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居民小区开发、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启动县城管道天然气项目。全面加快建制镇建设。继续以开展“五个一”(一条样榜街、一个绿化景点、一个垃圾消纳场、一座公厕、一个专业市场)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加速构建以县城为核心、芦洪市第二增长极为骨干、重点建制镇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

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公路建设方面:新建新宁经东安至冷水滩高速公路。升级改造207国道东安段和永东公路,将东安至芦洪市镇公路升级改造成国家二级公路。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全面推进环城、环乡、环村公路建设进度,重点解决各出行方向断头路、主要农业产区、各旅游景点的道路硬化。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农村公路配套设施,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铁路建设方面:完成湘桂复线东安段扩能改造工程,新建东安火车站,完善配套设施。水运方面:疏浚湘江船道,抓好渡口、码头建设。

加强电力能源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11亿元以上,对全县电力主网及110KV以下配电设施进行扩改建设。重点抓好芦洪市110KV变电站和其他城乡变电站建设改造,继续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规划建设风能发电项目,大力发展沼气事业。

进一步抓好水利建设。重点抓好中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和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上型号水库除险加固,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和城市防洪,争取立项建设芦江水库。兴建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210处,解决20.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重点抓好第三代移动通信(3G)基础设施和“三网融合”工程建设,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电子政务,2015年初步实现党政机关内部办公电子化、网络化。

(三)抓改革,促开放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投入、农村公路养护、村级公益事业发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新机制,鼓励规范土地、林权流转。全面对接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消费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县乡财政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县、乡、村最低财力保障机制。积极引入县内外战略投资者筹建村镇银行,东安农村信用合作社组建商业银行,筹建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业务,努力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着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深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完成电力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投资、电力、户籍、医药卫生等领域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努力提升招商引资方式和效果,全面对接北部湾和东盟,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努力争取国家重大投资项目落户东安,“十二五”期间,全县力争引进县外资金150亿元以上。

(四)重环保,护生态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严格实行控制排放总量、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建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完善城市污水管网,推进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向乡镇延伸。力争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左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提高工业用地投入产出率和土地利用强度,加大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处置力度,鼓励企业挖潜节地,积极整合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存量土地开发利用水平,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要。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等绿色能源,积极推行政府节能和建筑节能,争创全国绿色能源县。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三边”绿化工程,突出抓好湘江源头保护工程,加大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依法限制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进入东安,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东安。

(五)惠民生,促和谐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为民办实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民政策。以建设合格学校为主线,加快天成实验学校和四小建设步伐,统筹各类教育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县。加大科普教育、科技推广和科技创新力度,争创“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县”。继续推进国家文明卫生县城创建,全面落实“文化强县”战略,努力打造文化名县。推广全民健身,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加强卫生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努力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农村新型养老保险,不断扩大五大保险覆盖面。统筹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努力实现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应保尽保。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统筹推进统计、移民、人防、民族宗教、史志、档案、气象、老龄、残联等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切实解决好各类矛盾纠纷,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切实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加大各类隐患整治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护体系,加大对黑恶团伙、黄赌毒、“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深入创建“平安东安”。

(六)聚合力,抓落实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全面建设法治政府。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有效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力支持人大、政协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坚持依法治县,规范司法行为,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全力抓好“十二五”规划落实。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创新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领导、参与和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将科学发展思路和真抓实干精神相结合,形成以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强有力组织实施体系;要切实抓好规划宣传,动员发动全县力量参与规划实施;要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主体明确、责权对称、层级清晰的责任体系,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强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要加强规划执行监督,及时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经常开展跟踪督办,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创先争优、加快发展,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全力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地方生产总值92.5亿元,增长1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5亿元,增长6.2%;工业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增长3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90亿元,增长3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20亿元,增长30%以上;财政预算收入3.8亿元,增长12%,力争突破4亿元,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7825元和7378元,分别增长15%和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5.5%以上。

2011年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加快光伏产业园建设步伐,促进创辉电子投产达效,鼓励扶持太阳能级单晶硅、一东生物、东港锑品、新龙矿业、兴发电熔等优势骨干企业推进产能升级。做大做强建材、冶炼、水电、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突出抓好宏宇水晶玉复合装饰材料、深冠华矿冶、大地锰业二期、德能湘江1万千瓦机组扩建、20万吨活性生态肥和10万吨测土配方肥、惠康科技、九龙缘食品、舜皇纸业等续建项目和华林环保科技、怡民电子、15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紫溪塘复矿区和荞麦冲矿区开发等新建工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工业园区聚集式发展步伐,努力扩大招商引资。2011年,全县引进县外资金要达到27亿元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家以上,总数突破100家。二是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城镇化建设方面,2011年,县城重点抓好狮岩路、站前大道和广场、入城广场、舜皇商业中心、冶化总厂综合开发、金鸡岭公园等扩容提质项目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7平方千米。统筹抓好芦洪市、大庙口、井头圩、石期市等建制镇建设,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5%。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力配合支持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加快G207改造、永东公路二期等交通干线建设进度,力争新宁经东安至冷水滩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推进白滩河电站建设,力争芦洪市镇110KV变电站立项开工,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力度。加快垃圾处理场建设。继续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农水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和稳定粮食生产,巩固发展优质稻、生猪、烤烟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宝满地农家乐园等农业旅游景点开发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户用沼气池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永东公路沿线新农村示范区和芦洪市省级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民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四是有效促进消费增长。突出发展旅游和房地产业。重点抓好舜皇山创建国家4A景区工作,启动芦洪市景区开发及树德山庄创建国家3A景区工作。全面落实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激活商品房市场和二手房市场,抓好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积极扩大城乡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国家收入分配调整政策,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增强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推动农村消费升级。五是抓好财税金融挖潜工作。2011年,财政部门要完成收入8000万元以上,地税部门要完成收入16000万元以上,国税部门要完成收入14000万元以上。全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6.5亿元以上。继续实行政府奖励、财政性存款与银行新增贷款挂钩的考核机制,力争年内新增贷款4亿元以上。规范运作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巩固壮大县城建设投资公司,2011年力争融资3亿元以上。六是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继续不遗余力为民办实事,统筹推进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按照“矛盾化解不漏过,应急处理不错过,专项打击不放过”的原则,切实抓好学生接送车辆安全管理、食品药品安全、非煤矿山整治等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信访维稳和“平安东安”创建各项措施,加快建设和谐东安。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硕果累累、令人难忘,未来五年蓝图似锦、任重道远,2011年的工作重任在肩、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东安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奋力赶超,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政策
Document
友情链接

主办:东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安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地址:东安县车站路133号  邮编:425900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0746-4239377(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电子邮箱: dadzzw@163.com  湘ICP备16008386号
湘公网安备43112202000005号  网站标识码:4311220001

  • 监督一点通
  • 三湘e监督
  • 湖南省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