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十多年前是一个小村子的名字。村子在山的褶皱间演绎历史。村前的高岩河像一条金龙,不畏艰难,不畏大山的层层阻隔,东奔西突,呼啸着奔向紫溪,奔向湘江,奔向大海,用涓涓细流滋润两岸的田园、庄稼和村庄,滋养两岸的山民、牛羊和文化。
如今一座五十多米高的大坝拦腰截断高岩河,水位抬高,高峡出平湖,绵延十余里。高岩已不再是昔日的高岩了。高岩之水已成为高岩之魂。
高岩之水很美丽。美在自然,美在和谐,美在奉献。
高岩之水,正常年景都在五千万方以上,清洁无染,清新无香,透明无尘,美得自然。如果你来到大坝,放眼望去,两岸青山对峙,夹出一带绿水,碧波荡漾,波光粼粼,一叶小舟从山那边驶来,不钓寒江雪,却也诗意盎然。低头看近水,浅处水清见底,纤尘毕现;深处虽然看不到底,但流动着的柳叶似的鱼儿浑身晶莹透亮,精灵似的往来穿梭,搅破波光和流云,让你如醉如痴。高岩的水,很绿,绿得异样,绿得特别,绿得没法言说。随着深度不同,水就在这原色上魔幻出无穷的色彩。入库之水,淡绿而带有点嫩黄。陡岩之水,深绿如墨而神秘莫测。河中之水,清绿澄碧而欲手掬豪饮。一江之水,色彩分明,虽不象九寨沟的五彩池,五彩斑斓。但有五彩池的清纯透亮。
高岩之山,因水而朗润,而灵秀,而葱茏.,因水而顾盼生辉,流转生动,多了许多湿漉漉的诗意与想象。水成了和谐之水。你瞧!高岩大坝脚下的险峻山岩刀劈斧削似的,水在下面哗哗流动,雨前潮湿,墨黑一片,号称“绝壁青帘”。坝右是一堆巍峨的石山,浮在一湖碧波之上。山上灌木疯长,像两尊相依相偎的睡狮,守护着高岩日夜平安。远处山岭蜿蜒连绵,像向日葵的花瓣,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水上的朦胧,水下的清晰,比起西湖的双桥卧波,更多孔,更大气,更气派。两岸的石山更是别有一番景象。有兵佣阵、仙人棋台、奔龙壁、水入天门、夫妻盼子等景观。兵佣阵,一般冬季才能看到。.因为春季水涨库水位抬升,石山被淹在水下,被“饿”得很的高岩水日夜洗涤,春夏难见尊容。今年春季降水少,高岩储水不足,两岸被水“咬”过的石山裸露。有的发白,有的发黄,犬牙交错,奇形怪状,似兵如马,沿岸排开,活脱脱兵佣阵。仙人棋台,独立于水上,宽底修腰,上有平台。数株杂树承天露而繁茂,令人生无限遐想,真想过过那“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仙人瘾。
上善若水。高岩之水,也是一种文化之水。它川流不息,利万物而不争,千百年来,都是给予而不是索取,造福他人,磨练自己。
今年六月,我随诗社的同志到高岩,看了高岩之水。我无法忘记高岩之水及其浸洇出来的高岩文化。在高岩下游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名胜古迹,广利桥、喜鹊含梅、张飞岭、孔明点将台、汉营古迹、吴公塔……这次我们一睹了“喜鹊含梅”的风采。据说“喜鹊含梅”是大舜皇帝赏给东安的十宝之一,是一块高约2米、宽约60公分的大石碑。一块青石中间天然生有一株白色的梅花树。梅花枝上一只喜鹊叽叽喳喳,含梅傲雪。绝非人为雕作,完全是自然形成。过去曾在寺庙里供奉,文革时破“四旧”,寺庙被毁,石碑被抬至一个小村子做桥,桥下流着清清的高岩之水。如今,喜鹊已展翅高飞,留下梅花伴着潺潺流水,迎来送往,坚守岁月,独自流芳。
高岩之水滋养出来的高岩人,更是质扑自然,风光无限。刘生忠老人提议去一趟荷叶塘村,得到同行的附和。刘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下放到此与当地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次游高岩自然是故地重游,颇多感慨。车子在荷叶塘村部停下,不远的池塘,荷叶田田,揭示这个村子永远的名字。村办公大楼已有一些年份了。我们事前没有给任何人打招呼,可是村办公大楼右边的一间房子里挤满了老人。他们全在高兴地看电视节目,享受夕阳。听说当年的刘科长回来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站起来,蹣跚地来到刘老身边,上下打量,紧紧握住刘老的手,久久不肯松开,互道昔日的美好时光。老人说刘老当年英俊潇洒、文采风流,与老百姓贴心贴肺,至今记忆犹新。刘老说,当年老人们个个年青漂亮,聪明能干,丈夫外出或当兵、或修铁路、或修水库,但她们都拿得起放得下,一手包揽家中事,一手从事社会活动,出现了“十二寡妇奔合作化”的良好局面,永远难忘。刘老在老百姓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临走时,刘老给老人留了电话,并邀请老人们到东安做客。好久没见了的鱼水情五十年后重现,令人耳目一新,感慨万千。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高岩开山凿石修建高岩水库电站,曾创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高岩精神,也影响着荷叶塘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世道人心。如今,荷叶塘不管天干火旱,也不管阴雨连绵,始终风调雨顺,经济增长,物质和文化建设异彩纷呈。村民有的出钱办医院,负责医师的工资。村里统一到县里购药,医师看病不收费,药费照本支付。有的出钱修水泥村道,只需百姓出力理事。有的出资资助老人和贫困户,让传统文化长久在村里生根开花。你追我赶比奉献,共建人文美家园。
水即是财,财即是水。高岩之水哗哗地带动水轮机发电,让一片天地明亮发光,告别煤油灯历史;高岩之水静静地流淌,让一万九千亩稻田水旱无忧,年年丰收在望;高岩之水细细地滋润,让下游二十万人口生活美满,充满生机。近闻,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要将高岩之水引入县城,滋养千家万户,成为饮用水,让“鱼水”关系永留人间。高岩之水能承受如此重托吗?
怀念凉亭
也许是对凉亭有种特别的感情,每当人们说起凉亭,或者每当自己在凉亭里坐下,心里那种难已忘怀的凉亭情结便抑制不住,情动于心而发于言。
记得小时侯到镇中学读书,镇四周都有凉亭。东有快来缓去亭、南有井渴塘亭、西有莲花庵亭、北有鸡脚亭。快来缓去亭里几幅好楹联,1981年整修石柱改为水泥柱子,已堙没。莲花庵亭,又名仪善亭。据说是一名古人连续娶了五房太太,竟无一人为他生下一男半女,后在道士点化下于此建亭。自住莲花岩中,烧茶送水,积德行善数载,终于有了继嗣。莲花亭位于小镇通往大江口小江口之要津、上界头下界头之西南,因此亭内有联:大江口小江口是非只因多开口,上界头下界头烦恼皆为强出头。鸡脚亭,没有楹联也没有传说,但在我的印象中却很深刻。因为本人生平中有4年几乎年年经过此亭。亭两端是两堵墙,墙下有两个门洞,路从门洞穿过。左右六根石柱很有一些气势。两边有六个连柱座椅,椅旁有四个石缸,缸旁挂着几个竹箪。偶尔也有善男信女烧茶担水,积德行善做好事。挑脚卖担、过往行人于此歇脚乘凉、息辛解渴、躲风避雨,没有不感激造亭之热心人士,体谅他人、奉献自己之精神。那时时兴勤工俭学。学校开山造田办农场、半工半读育新人。我们每天早上一担农家肥,在鸡脚亭歇肩,听禽鸟哭泣、凄凄惨惨。下午回家在鸡脚亭侯人,看“清风明月无人管,流水行云任所之”,羡慕极了。
自此,对凉亭的感觉很特别。每到凉亭处,总要坐下来享受一番。每当读书读到有凉亭的地方,总要停下来细细咀嚼。读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崔莺莺在“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之际,十里长亭送别张生应试,一对佳人在长亭送别,那离情,那别绪,弄得七尺南儿两眼酸酸。凉亭乃离别之地,有情人肠断之所。读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亭翼然立于泉上,环滁皆山,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欧阳修宴酣,得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那山水之乐,那自然之乐,直叫人禁不住把酒临风,宠辱皆忘。凉亭乃远离红尘,寄情山水之处。读王安石《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哀,平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和杜牧题《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含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那咏史之诗,那怀古之情,直叫人从中吸取教训,偶有所得。凉乃存史之地,明志之所。读苏轼《喜雨亭记》,26岁的苏轼在风翔签判任第二年于府廨之北修葺园亭,适值春旱,正当三月园亭落成之时,天降大雨,“官吏相与庆于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名为喜雨亭。那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那忧乐与共的襟怀,直叫人敬佩其为人。凉亭乃避雨饮茶、歇脚乘凉、行善积德之处。
今年七月受托陪《舜峰诗社》刘生忠老人到几个凉亭抄楹联。刘老70高龄,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意欲将县内古凉亭楹联汇编成书,存史和留与后人借鉴,抢救即将失去的文明。这正是本人凉亭情结的解开之机,欣然前往。我们走了5个凉亭,倒塌无踪影2个,仅立五根石柱1个,青瓦横条塌于地1个,1个在1983年进行了一次维修但也崩塌得差不多,4根石柱均无楹联。刘老不死心又走了3个凉亭,1个留下遗址2个完好。一个是建于清光绪20年的龙口亭,亭上有3副楹联。据传为当地名贤文光普撰写,两联行书一联草书,笔力遒劲,入石三分,联好字好雕刻工夫好。它们是:“喜来者来往者往,可止则止行则行”。“当前便是息肩地,过后定无渴口人”。“说什么阴功也不过节劳途中差胜柳遥分荫缘,捐些须小饮即无难解渴道左何烦竹里唤樵青”。一个是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仁寿亭,也有三联:“一曲鹧鸪夜月晓岚添客思,漫天风雨马蹄车辐为谁忙”。“履险正如夷莫骇言马迹成潭虎头当道,有心不怕远且坐看象鼻卷水龙口嘘云”。“小憩计前程到如意处应知远,骤驰疑险道得息肩时且小休”。
其实,凉亭是一道很重要的人文景观。不管是风景亭,还是路亭、桥亭、渡亭,也不管是四脚亭、六角亭,还是八卦亭。它们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完成了很重要的使命。它们也是文人施展才华、寄托情志之地。很多楹联联文奇特,书艺精湛,用典自然。撰写者心驰神往,充分发挥想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你听:“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到凉亭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漫将笑语谈谈”。“登危楼,天空心远,看八面远山,万家灯火;凌霄汉,气爽神清,对一亭风月,四季景花”(昭通八角亭)。“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沈阳儒美桥亭)。“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乐山大佛竟秀亭)。“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视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东安舜皇山雷劈岭亭)。这些凉亭楹联集意境、哲理、趣味和韵律于数字之中,并且意境之深邃、韵律之和谐、想象之高远、内涵之丰富,不亚于诗词歌赋。怪不得刘老在编写《古今诗人咏东安》之余想到了凉亭楹联。
如今绝大多数凉亭已去,刘老尚在。有人曾为刘老抄楹联题诗:“赤日炎炎上岭坳,不为名利不为钞。汗流浃背寻胜迹,天下楹联一笔抄”。我想,刘老应该是一座无形的现代凉亭,若干年后我还会怀念凉亭。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