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 赵巾英
湘南瑶族坐歌堂,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坐歌堂内容的确定性
坐歌堂的内容基本是确定的,它包括进乡或迎接、敬烟、敬茶、劝酒、缘份、谢主谢众,离别或相送等内容。陪客者开头必须唱客气歌迎接,例如,门前路口小,门前路口小游游,早知龙星贵步到,背刀砍路接花进贱州。客人必须礼貌回答:打定到,四季官轿打定游,告郎(妹)有心不用接,不用接妹(郎)进贵州。之后,陪客者一路依次迎进乡、村、街、院,客人一路依次进乡、村、街、院,只有这样才能把客人迎进屋来进行下一步的酒歌、缘分歌等。当然,也不一定就是唱固定的词,还有别的唱词,只要意思相同就行了。
二、坐歌堂唱腔的地域性
湘南阳明山系的六县区八瑶族乡的瑶歌的唱腔有别于其他过山瑶,在坐歌堂中,它分室内室外两种唱法,在室内采用小声低调的唱法,且一首歌唱四句,(迎接)、敬烟、敬茶、劝酒、缘份、谢主谢众、室内告别或相送歌等都是这种唱法,如:郎烟丑,好比天生枫木叶,天生枫木不敢吃,吸烟又来哄妹睡;在室外送客、留客采用大声高调的唱法,一首歌唱八句或十六句(包括翻一遍),如:留住仔,急水滩头留住船,留郎扎在人家来拿笑,留仔唱歌闹热村等唱法。其他过山瑶不分室内室外都是一种腔调,大声高调唱法。
三、坐歌堂歌词的精湛性
瑶歌是瑶族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开朗、善良淳朴的民族性格,应运了与之相伴的瑶歌。这个有语言无文字的瑶族用歌记录瑶族历史,用口传心授传递瑶族文化。其歌词语言通俗、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唱词灵活。
1、以优美、柔和、婉转为特点。瑶歌曲调虽然没有西方那种高亢华丽,但娓娓道来有如清泉小溪,柔和而悠远。它反映出瑶族人民吃苦耐劳、与人为善的文化心理特质,让听众有串串珍珠落玉盘之感。
2、以比喻、拟人、夸张为特征。例如,在歌堂中,大量采用比兴、排比、拟人、夸张的唱法来增强歌词的艺术感染力。在唱到缘分歌的时候,一唱一和,优美动人,使人陶醉。
3、以抒情、押韵、拖腔为特色。在生产生活中,瑶族同胞常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盘古开天,近至眉毛眼前,都可用歌来表达。瑶歌属韵体文学,歌词(瑶话)比较讲究押韵,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结构多为七言四句,例如,离别歌:郎话不舍娘不舍,郎话不离娘不离;要舍要离也等牯牛生崽马生角,马角不生不得离。拖腔是瑶歌的基本唱法,如,前面的离别歌瑶话唱法:龙袜呀—荣喜呀娘荣喜一已—,龙袜呀荣嘞娘荣嘞,外喜一已已呀外嘞牙组翁狗生崽马啊生果哦哦,翁狗呀荣啊生娘荣嘞。
四、坐歌堂活动的灵活性。
1、场地的灵活性。坐歌堂场地可大可小,因参与的人数而定。参与人员少,可在堂屋举行,参与的人员多则在大厅举行。过去家里来客基本在柴火灶旁举行。
2、时间的灵活性。过去有唱一个晚上的,有唱七天七夜的,唱一个晚上的只唱进乡或迎接、敬烟、敬茶、劝酒、缘份、谢主谢众,离别或相送歌,就是现在的这种唱法。七天七夜唱法,水话比较多,唱一首翻一遍,第一夜基本讲白话,不拉嗓子唱,第二晚上,有的甚至第三晚才拉嗓子唱。中间要唱一些云梯歌、梁山伯与祝英台歌和不分娘郎的歌。七天七晚其实是白天休息,晚上接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