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闻网讯(记者 谢思佳 欧宇馨 何宇翔)9月23日上午,永州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江华瑶族自治县专场,展示70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市委常委、江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罗建华发布新闻。县领导龙飞凤、黄志坚、陈槐权、张恒、李华林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就民族团结进步、移民安置、生态环境保护、文明城市创建、园区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问题答记者问。
记者:江华作为人口最多的瑶族自治县,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有什么特色亮点?谢谢!
龙飞凤:自1955年11月25日成立瑶族自治县以来,江华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全面贯彻“三个离不开”思想,牢固树立江华的所有工作都是民族工作,江华的发展就是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各民族共商共建共享,共同繁荣发展。
一是强化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 将每年11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成立了江华瑶学会、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保留了全省唯一的县级民族歌舞剧团、民族艺术学校、瑶族小学等;通过举行县庆活动、办好以盘王节为主的民族节庆活动;从娃娃抓起着重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民族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承,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是加强民族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我们始终把整县脱贫摘帽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赶超发展,促进全县各民族群众共同富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五年排名全市第一,2012年以来,分别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快县、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十快进县、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前十位县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与县域经济同步增长。2018年全县小康建设总体实现程度为99.02%,全县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县市区前30位、全国民族县区前20位,在全国13个瑶族县中排第1。
我们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的“六进”活动,在全县开展了“瑶胞穿瑶服、说瑶话、唱瑶歌、跳瑶舞”系列活动,传承瑶族文化。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有80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村落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2个,被授予“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三是充分尊重各民族群众的习俗信仰。江华以瑶族为主,共有37个民族。我们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平等相处。特别是在民族习俗信仰方面,给予了充分尊重。每年举办火烧龙狮闹元宵、瑶族赶鸟节、瑶医瑶药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融洽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感情。对来江华生活、创业的民族兄弟,我们认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让他们更好融入江华。如2018年在江华经营“兰州拉面”的回族群众陕说有不的小孩要上小学了,我们在县城学位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让他的小孩到县城最好的小学上学。在县城开烧烤店的维吾尔族群众米热阿卜杜拉·依明麦麦提深感江华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各族群众的友好相助,从2018年开始每年中秋节、春节主动购买数千元物资慰问福利院、幸福院的孩子和老人。
记者: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2016年12月下闸蓄水运行,目前已初步实现了“灌溉、防洪、发电、航运、向湘江下游长株潭河段补水”等功能目标。请问,江华在移民安置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措施确保移民全部搬迁,又是怎样保障移民后续发展的?谢谢!
黄志坚: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6666户28431名移民已于2017年2月全部平安顺利搬出库区。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创新移民安置方式,赢得移民支持拥护。由移民在江华、江永、道县三县和回龙圩管理区规划的安置点自主选择安置,移民由“三县一区”大分散、小集中安置转变为县内城镇化集中安置。增加长效实物补偿生产安置方式供移民选择,移民由有土从农生产安置为主转变为以长效实物补偿生产安置为主。二是着眼移民长远发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安置点,增强移民搬迁信心。把移民安置点建设与瑶族文化旅游景区、瑶族特色乡镇、旅游服务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建设移民美丽家园。各安置点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设施基本配套,道路、照明、绿化、市场、广场、污水处理和标准化厂房等市政设施功能齐全。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依法和谐移民。全县1000多名移民干部连续五年正月初三就进村入户开展工作,与移民结对子、同生活,为民排忧解难,与移民建立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
移民搬出库区、入住新居后,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确保移民的后续稳定发展。一是加强对移民后续服务管理。建立“乡镇、单位包楼栋、干部包移民户”责任制,成立7个移民安置社区,组建后续服务管理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二是强化移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提高移民群众就业创业能力。三是努力拓宽移民就业创业增收门路。在5个安置点建设12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进18家企业入驻发展,解决2000多名移民上岗就业。支持移民充分利用移民安置房门店(车间)资源优势,创办小微企业153 家。四是加快培植移民安置区新业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培植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努力将移民安置区建设成为全域旅游的先行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全国水库移民安置的样榜。
记者:江华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之一,请问,江华是如何在保持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的?谢谢!
陈槐权:我们始终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发展理念,始终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
一是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立县”战略摆在首位,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我县全力实施国家省市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充分运用民族自治立法权,先后制定实施了《江华瑶族自治县林业管理条例》《江华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依法治县。201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禁伐,划定禁垦区、禁伐区,设立生态红线,在全面落实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等政策基础上,将县域内整个2200平方公里林区划为禁伐区,封山育林,保护生态。
二是坚持源头把关促绿色发展。始终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着力发展绿色生态环保产业。严把项目入口关,坚持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个不上,凡是“三高”企业一个不引进。近年来,共拒绝治炼、造纸、纺织印染、电镀等项目100个,舍弃投资100多亿元。目前江华高新区获得湖南省认定的高新企业达27家,电子设备制造、条码印刷、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产值占园区总产值65%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品保护示范区,全县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达112个,近年来全县鲜活农产品出口排全市第一。2018年,我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2.71亿元,其中80%以上财政收入来自规模工业企业的税收,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良性发展。
三是坚持环境治理与保护并重。每年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全面实行“河长制”,大力开展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标准,河流出境水质在Ⅱ类标准以上。大力推进“垃圾、污水、厕所、村容”四大革命,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农村,把江华建设成为天更蓝、地更净、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人民更幸福的生态宜居福地。
记者: 江华给外来客人的印象是干净整洁、管理有序、市民热情文明、社会和谐,江华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荣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城市文明创建的重要荣誉,同时,江华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县,请问,江华是如何两手抓,两手硬,将文明城市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共同推进。
张恒:江华历来重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共同发展,2000年就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2011年明确提出,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总揽,全面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011年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县城称号,2018年又成功获得全国县城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江华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具体而言,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坚定理念抓创建。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老、少、边、穷”地域观念影响,我县干部群众自豪感、自信心不强,对加快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为此,我们从解放思想入手,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良好的社会秩序、文明的行为举止、清洁卫生的城乡就是发展环境,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加快发展的无形资本,是同步建成小康江华、建设民族经济强县的重要内容。我们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夯实发展平台、创造发展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凝聚发展正能量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使创建过程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通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县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树立了“别人能做到的江华也能做到”的信心,激发了各级干部“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不现实变为现实、把办不到变成办得到”的豪情壮志,促使全县上下拧在一起,一股劲、一条心。
二是坚持发展抓创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建设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化的发展环境,助力我县经济发展,实现创建惠民、利民、便民。为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优质服务,我县实行项目建设指挥长负责制、母亲式服务,实现以政府的工作效率换取企业的发展效益。2011年以来,全县共引进项目160个,形成了新型建材、金属采冶、电子信息、稀土新材料,新型能源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新增产能100亿元以上,已形成每年工业投入10亿元以上、新增工业产能30亿元以上的发展态势。为打造环境优美、秩序优良、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投入20多亿元,完成县城主要街道“白改黑”10余万平方米,改造背街小巷20多条。安装各类型灯带5000余米,景观灯1000余套。建成13个生态公园、7大水景和5大水系。城区污水处理率为95.37%,污泥处理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道路完好率为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91平方米。
三是动员全民抓创建。市民素质是发展的软环境,是文明创建的基础。我县大力推动“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推动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程创建工作,让广大市民自觉、志愿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在县城,划分了16个文明创建责任公共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书记、县长带头当“区长”,每个责任区都有县级领导牵头,组织干部职工、社区居民参与文明劝导、督促职能部门履职到位、落实门前“五包”等工作任务。在乡镇村,以新时代文明践活动落地落实为抓手,建立了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9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00余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宣传教育、乡村清洁、移风易俗,三下乡等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同时,为督促全域、全民创建工作落实,每周督查通报文明责任区创建工作、每月通报各乡镇村创建工作,并在电视台公布排名情况,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坚持让干部群众当主角,在电视台专门开办了《文明创建大家谈》和《不文明行为曝光台》栏目。为动员市民广参与,我县还建立互联网+群众监督“随手拍”电子平台,有效的规范了我县车辆停放秩序,整治了乱丢乱放、乱搭乱建等城市管理难题。
记者:据我们了解,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今年4月由省政府公示批准整县脱贫摘帽,7月在国家第三方评估工作中,被评价为“脱贫质量高、群众满意度较高”。请问,江华是如何做到“脱贫质量高、群众满意度较高”的?
李华林: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工作总揽,把如期脱贫摘帽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取得了较好成效,顺利摘掉了“国扶县”帽子。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站位高,谋划早。我县于2015年8月召开县委全会,通过了《关于切实肩负如期脱贫摘帽政治责任历史责任的决议》,出台“1+X+部门”精准扶贫政策文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指挥长、副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战役”指挥部,设立了13个战斗组。各乡镇均设立扶贫工作站,安排2-5名扶贫专干,县直行业扶贫单位均设立扶贫业务股室,明确专人专抓。
二、压责任,严考核。我们建立了“县负总责、乡(镇)村主体、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和“领导包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结对帮扶”的工作责任机制。县、乡、村层层签订减贫责任书,立下脱贫“军令状”。建立脱贫攻坚“六级责任”清单,明确了县级领导、乡镇村、县直部门、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的工作责任,构建了分级负责、各司其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责任体系。全县近9000名机关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都联系贫困村,确保户户有帮扶责任人、村村有帮扶单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各级各部门重点考核项目,与干部的评先评优、提拔使用和年度绩效考核等次挂钩。
三、重调研,明思路。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认真落实省委市委提出的“三走访三签字”,组织干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明确了“以高质量脱贫为目标,推进整县脱贫;以因地制宜、持续高效为目标,推进整村脱贫;以不落一人为目标,推进全面脱贫”的脱贫攻坚思路。针对工作推进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调整完善政策措施。比如,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为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我们将所有集中安置点楼房一楼全部建成框架结构,引进小微企业吸纳搬迁群众务工,实现楼上居家、楼下就业;又如,在危房改造方面。针对一些特困户建房自筹资金难的问题,我们将特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户4.5万元,大大提高了贫困群众危房改造的积极性。
四、抓落实,成效好。贫困群众要脱贫,要么有产业就业,要么就兜底。为此,我们紧紧围绕贫困群众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在全县大力“四个三”产业扶贫工程,探索形成了“规模企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的产业脱贫模式。目前,我县已引进规模企业103家,有产业工人1.2万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125人;吸引460家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进驻乡村开设“扶贫车间”,吸纳了3724名留守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贫困户稳定脱贫、小微企业迅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多赢局面;全县现已新增流转山地16万亩,引进和培育390多家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2万多个贫困人口与扶贫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产业,带动6136人就业;全县20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成桐冲口景区、井头湾景区、秦岩景区等6个三A级景区,有酒店(三星以上标准酒店8家)、农家乐、民宿酒店等客房6750余间,可同时接待1.1万人住宿。有8000多个贫困人口通过旅游扶贫实现增收脱贫。
二是强化兜底保障。对于无法通过产业和就业实现脱贫的兜底一批贫困人口,我们除了严格落实上级相关兜底保障政策外,还实施20万头牲猪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向其发放固定分红,提高其保障水平。同时,我们设立了县级深度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资助专项基金和县级健康扶贫基金,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子女失学、不让一户贫困户因病致贫返贫。
三是实施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2015年以来共搬迁安置贫困人口10126人。帮助6337户贫困群众改造危房,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
四是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照“两个完善”的标准,我们大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112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水泥路面硬化、饮水安全,全部通生产生活用电、宽带、广播和数字电视。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垃圾革命、污水革命、旱厕拆除、空心村治理和巷道建设,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虽然我县脱贫摘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就结束了。为抓好脱贫摘帽后的脱贫攻坚工作,今年我们出台了《关于坚决贯彻落实“四个不摘”,巩固提升脱贫摘帽成果的决议》,制订了最严格的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考核办法,巩固提升脱贫摘帽成果,确保脱贫摘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记者: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南岭核心位置,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县、边远山区县,交通不便,资源不占优,却在短短几年内,建成全市第一家省级高新区,创造了民族欠发达地区赶超崛起的“江华速度”“江华现象”,请问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在园区建设上有什么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做法?谢谢!
邓铁成:坚持“大开发区”的理念,围绕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标,举全县之力来谋划园区发展,把园区定位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引擎、增长极、主战场和实验区,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服务于、服从于园区工作,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大办园区、办大园区”的工作氛围。创新招商方式,强化领导带头招商、以商招商、创造优势招商,用好用活承接产业转移、IPO绿色通道、135工程等政策,引进天宇上市企业孵化园、东莞证券公司等专业机构,从“引企业”变为“引集群”,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链。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环境,坚持诚信至上、法律至上,对出台的招商政策、承诺的优惠条件,坚决负责到底、兑现到位。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县级海关工作站、外贸“两仓”、出口退税资金池、到广州温州物流专线等,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执行力,对企业提供积极主动无私的“母亲式”服务,实行园区联席会议制度、项目指挥部负责制、全程代办、限时办结等项目建设制度,在情感上暖心、措施上用心、机制上顺心、政商关系上公心,实现了“企业投资有多快、服务就有多快、办理审批就有多快”,让企业足不出园办成事。2018年6月,江华成功举办了全省优化发展环境现场推进会, “江华速度”“江华精神”得到家毫书记肯定,“江华速度”写入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向全省推介。
记者:江华连续13年保持湖南省平安县,12次荣获湖南省综治先进县荣誉,请问你们在推进平安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朱治武: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我县历来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始终把“平安江华、法治江华”建设作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江华连续13年保持“湖南省平安县”、十二次荣获“湖南省综治先进县”,2018年成功创建“全国法治先进县”等多项国家、省级荣誉。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大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视内外环境,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立足江华实际,全力优化法治发展环境,推进法律进企业活动,在企业内定期开展法治讲座,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成立专业的矛盾调处中心,为全县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创造“江华速度”提供强大的法治保障。
二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近年来,江华投入7000万元,大力推进“智慧江华”平台建设,搭建综治视联网,为16个乡镇配置了高清显示器,312个村社区配置了可视探头等设备。通过优化大数据共享机制,整合26个县直职能部门的资源,实现终端平台联控,多部门全面贯通,工作运行高效化,聚焦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领域,强化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平台自运行以来,全县共组织调解矛盾纠纷2472起,调结2396起,调结率达98.3%,同时,全县全面实施“雪亮工程”,新增城区及村镇电子监控2200多个,人脸识别系统254路,筑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去年以来,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一个涉黑性质犯罪团伙,刑拘13人,逮捕8人,此案正在侦办中。打掉涉恶团伙8个,共刑拘49人,已判决27人,着力构建“平安瑶都”。
四是强化普法制度建设。近年来,先后建立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谁执法谁普法”工作制度,深化“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我们抓住关键少数,认真贯彻落实干部任职学法考试,任命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制度,进一步强化了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促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蔚然成风。同时抓住青少年这个“未来多数”,深化“法律进校园”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尊法学法守法,从小养成好的法治行为习惯。明天,9月24日全省“2019年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周”活动启动仪式将在江华举行。
五是全力推进全民普法。近两年,全县投入600万元建成法治公园一处,法治与道德宣传走廊17个,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全覆盖,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近万人。
记者: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江华瑶族自治县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通报表扬。请问,你们是怎么抓的?
义国友:今年6月9日至13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司长何斌带领人居环境改善处四名处级干部到江华调研人居环境卫生工作,看到江华全党动员,全员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村村美丽,户户干净的好效果。8月14日在农业农村部人居环境整治简报上刊发了湖南江华把发动群众贯穿人居环境整治始终,对江华的好做法进行了推介,得到了农业农村部领导的表扬!这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罗建华书记为组长的高规格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形成了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格局。全县上下在坚持“四个不摘"、巩固提升脱贫摘帽成果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把乡村振兴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衔接,一起安排部署,共同推进。
二是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群众是主体,只有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这项工作才能做好。我们政府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坚持把发动群众贯穿始终,帮群众搭桥梁,组建村民理事会。坚持群众的事群众议、群众办、群众管的原则,积极指导各村成立村民理事会,配合协助村支两委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帮助村里倡新风、完善村规民约。全县所有的村组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把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保持村容村貌整洁的各项义务写入村规民约,实行奖优罚差,有效提高了群众搞好环境卫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要我搞卫生变为了我要搞好卫生。
三是创新机制措施有效。我们江华率先在全省全市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从2017年开始,全县共拆除空心房一万多座,复垦土地五仟多亩,交易资金五个多亿,解决了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问题。配齐清扫保洁队伍。按照每五百人口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全县共配备农村保洁员950名,解决了有人做事问题,实行了日扫日清,全天候保持干净卫生。大力开展“四个革命",破解人居环境整治突出问题。我们坚持环境卫生就是民生,生态宜居就是资源。扎实推进垃圾革命,推广农村垃圾简易分类,完善垃圾转运体系,实行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健全清扫保洁机制,做到日扫日清,解决了垃圾成堆问题。扎实推进污水革命,我们在县城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在乡镇建设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在农村建设了三池加人工湿地处理设施,解决了污水横流问题。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实行以奖代补,每新建一座卫生厕所补助一千元。全县拆除旱厕一万多座,新建卫生厕所二万多座,现在全县卫生厕所入户率达到了85%以上,解决了臭气熏天问题。扎实推进村容革命,全面实施农村巷道建设,全县所有村庄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水泥路,现在是家家户户通水泥路,解决了道路泥泞问题。通过以上得力措施,江华农村由原来的脏乱差到现在的洁净美,神州瑶都江华农村七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华农村道路变宽了、房子变高了、环境卫生了、乡村美丽了,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记者:近年来,“江华发展”有目共睹,人民卫生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请问:江华县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需求?
唐正亚:江华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加大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一是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县拥有县级公立医院6个、国有林场职工医院1个、民营医院4个,其中二甲医院2个、二级医院4个,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加快推进;建制乡镇卫生院16个,村卫生室304个,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数6.93张,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二是不断壮大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59人、注册护士数3.14人。三是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江华好医在线”APP、远程心电影像的有效实施,极大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缓解了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到90%以上,医疗费用增幅控制在10%以下。四是不断创新妇幼健康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到16.18/10万、3.4‰,被评为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今年被确定为全国妇幼健康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五是不断传承发展民族中医药事业,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江华瑶医药节”,中医适宜技术广泛推广应用,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记者: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进一步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请问,江华是如何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李双艳:江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涉及民生的医疗保障工作,县委专门设立了健康扶贫资金。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也多次专题研究医疗保障工作。
具体措施如下:
一、强化落实,确保医保民生政策及时落地。对贫困人口的参保费用给予50%的垫付,除“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外,还增加了“特惠保、医院减免、政府兜底”三重保障,确保大病患者、困难群众看得起病。
二、强化责任,确保群众看得起病。为杜绝医院的大检查、大处方、大开药,杜绝医院过度医疗的问题,我县出台了“合规医疗=基本医疗=实际医疗”的相关政策,确保群众看得起病。同时,加大打击欺诈骗保的力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管。
三、强化筹资,县里出台深度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政策,保证群众及时报账。对困难群众在享受医疗六重保障后,医疗的自付部分费用支付仍有困难的,给予政府专项资金救助。2018年,我县对大病患者困难群众自付医疗费用支付困难的救助28人次,救助资金达400万元。确保大病患者,困难群众看得起病。
四、强化服务,全县实行“一站式”结算。为方便群众报账,我们全面落实医保报账“一站式”结算,一张票据,一个窗口上完成所有的报账的程序,让群众“零跑路”,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记者:我来提一个关于民族教育的问题。我们知道,江华2018年被评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湖南省教育强县,还被省政府授予“真抓实干奖”。请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唐孝任:70年砥砺奋进,70年筑梦前行,江华教育走出结构单一、条件简陋、质量低下困境,经过几代人的筚路蓝缕、薪尽火传,一次次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由无书读到有书读、读好书华丽转身。全省教育脱贫攻坚推进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全面改薄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社会扶贫网自信教育经验全国推广等10余次工作在全国、全省推广。2018年,江华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逆袭成为湖南省教育强县。
一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华丽逆袭。
解放初期全县只有县二中一所初中,乡镇政府所在地才有小学,大多在庙宇、祠堂中上课, 而现在江华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70年来,学校校园、校舍面积1949年的不到20万和1万平方米增长到现在的215.7万和76.13万平方米,分别增涨了10倍、76倍。全县完小以上学校生均校地、生均校舍、生均体育场馆面积、实验室、六大功能室、图书室、生均教学设备值和生均藏书等10余项指标达到国标。所有学校实现了从“庙宇、祠堂”向标准化学校逆袭,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今年秋季56人以上大班额全部消除。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58年教育教学设备总投入5万元,2018年投入就达1871.27万元,成功创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全县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同时,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实行以县为主,实行了免费教育。加强精准资助,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的全覆盖,每年金额达5000多万元,县财政每年单列700万元,让深度贫困家庭子女“零负担”入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完全实现了最美的是校园,最现代化的在学校,成就了 “有学上”到“上好学”华丽逆袭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师不到300人,而且学历上大多是拔高使用;现有4401人,普通中小学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以上,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等126人,有副高、正高职称,特级教师,芙蓉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约400人。同时,依托两个省级教师培训基地校、“国培计划”项目县,加强教师培训,连续三年“国培计划”项目县绩效评估为全省前列;涌现了全国模范教师、芙蓉名师贺美玉,全国优秀教师黄春云、邓务姣等一批优秀典型。
二是从“规模扩大”到“内涵提升”华丽逆袭。
新中国成立初期,九成是文盲半文盲,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入学率不到10%、5%、2%。70年来,“有学上”的任务已经完成,“上好学”的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净入学率达到100%,、100%、90.55%,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
70年来,一手抓办学规模扩大,一手抓教育质量提升。1982年高考只有22人上线(包括中专、专科、本科,为全市上线人数最后),增长到2019年二本以上上线人数800人;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49年的不到1年新增到现在平均受教育年限11.2年。以“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理想教育”江华民族品质教育梦为目标,全力大力推进“四声校园”“五型六化”“六创联动”,打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瑶文化进校园”“大阅读”“快乐合唱”等教育名片,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超越发展之路。全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并获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快乐合唱全国研讨会在江华召开,在全国、省获奖20余次;全县共有40余所中小学成功创建县级以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20余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湖南省民族团结示范集体、湖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全部成功创建县级以上平安示范校园、县级以上文明单位,市级以上园林式单位31个。
三是从“教育穷县”向“教育强县”华丽逆袭。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华教育底子薄、起点低、教育穷,长期落后,由办学主体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便利群众,结合生产,群众去办”转变为以县为主。201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6.94亿元,占到全县教育经费总量的76.5%,是1978年的近500余倍。2013年来,投入20.32亿元新建成18所幼儿园、9所中小学校,解决学位39150个,所有完小以上学校建成“合格学校”,所有村小达到“标准化学校”,实现“教育穷县”向“教育强县”华丽逆袭。
同时,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领导干部不抓教育是渎职、抓不好教育是失职、抓好了教育才是称职”的导向,始终落实教育最好发展制度。如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绩效工资、边远山区农村教师生活补贴、人才津贴等工资和补贴的基础上,在年终绩效评估奖、文明县城奖、综治维稳奖与公务员一个标准发放,其发放金额居全省同类县区前列;农村人才津贴比省定的标准高出100—400元;对教育重奖,近五年,共发放教育教学质量奖4037万元;新建教师公租房、周转房2800套,促进教师安心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