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讯(通讯员 王猛恒)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一村一品”是关键。近年来,祁阳市积极创新发展思路,统筹好集体经济发展和村居环境建设,深度开发山、水、林、田、草、土等生态资源,做活种植和养殖文章,走出一条村庄与村民和谐共赢、产业兴旺的路子,农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香塘铺村是祁阳市龚家坪镇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自然条件艰苦,三年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土地荒芜。如何挖掘村里的资源,发挥丘陵优势,既壮大村集体收入,又要鼓起群众的“钱袋子”,一度成了香塘铺村“两委”班子头疼的难题。该村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修通通组、通户公路,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争取在广东务工的村民成青云回家创业,投资28万元办成不锈钢池养鲈鱼基地,每年净赚40多万元,村里入股分红2万元,他本人在前年村“两委”换届中当选为村会计。该村流转200亩荒山土地给村民李勇生创办永生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羊2000多只,每年净赚20多万元;流转200亩荒山给村民栗恺科创办家庭农场,每年养牛80多头,净赚30多万元;动员老村支书邓前进种植黄梨和青枣260亩,如今金果灿灿、挂满枝头,每年收益1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分别收取租金一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万元,带动了30多人就业。
“村里这些变化归功于党的富民政策,归功于村班子的思路转换,归功于村民的齐心协力。只要村民肯干苦干,荒山也会变成金山银山。”该村支部书记王建云信心满满。
像这样的空壳村,3年前祁阳仍有48个,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全部“蝶变”清零了。为了农村持续增收致富,祁阳市出台了优化金融保险服务、盘活农村资产资源、重奖村干部等12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措施,农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村集体经济收入10到100万元的63个,占11.8%;收入100万元以上的3个,占0.6%,其余村集体经济收入都在5到10万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