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讯(通讯员 陈建民 伍彬彬)祁阳市积极推进小丘改大丘和土地平整工作,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促进耕地修复,推广农业生产现代化,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
初夏过后,祁阳潘市镇赤一村“小丘改大丘”试点项目焕发勃勃生机。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5月30日,种田大户唐德生在自家承包的100多亩稻田里一边忙着察看禾苗长势、一边给田间排水。现在项目区的稻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高产田园已经呈现。几个月前,这片田还是高低不平、大小不一,是丘陵地带典型的“巴掌田”“鸡窝田”,生产条件差、有效耕作面积小、效益低。去年下半年,祁阳自然资源部门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机耕道、渠道等配套设施完善的特点,将项目区周边的恢复耕地、开垦耕地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护和耕种,确保新增耕地“一亩不假”。潘市镇赤一村项目区的可用耕地也从450亩增加到500多亩。
祁阳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联合农业部门负责恢复耕地耕种技术指导,一年来,在潘市镇赤一片区、下七渡片区以及羊角塘镇的城山、黄泥塘镇的九州开展土地整理和修复保护,目前已有效恢复耕地1800多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