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湘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这一句话里,包含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三个古老地名。
先说历史事件,就是舜帝南巡。据司马迁的考证,舜帝是实有其人的。《史记·五帝本纪》记得非常详细:“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有板有眼,不应该看作是虚构的故事。舜帝是古代原始贵族民主政治的施行者之一,理想化的禅让制政权交接,到他这里传之于禹,最后终结。舜帝南巡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其禅让逊位究竟是制度使然,自愿行为,还是形势被迫?历史上有多种声音。诗人李白就有“或云尧幽囚,舜野死”的追问。一个百岁老者巡狩边地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事出有因、势所必然也是可能的。
再说地名。首先是苍梧之野。何谓苍梧?苍梧在哪里?《山海经·海内经》说:“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所言苍梧山或泛指南岭山脉,或专指南岭萌渚岭,其核心区域在萌渚岭东北端九嶷山地区。这是秦、汉之前的苍梧概念,与今天的苍梧地名不同,今天的苍梧(县)范畴基本上处于萌渚岭西南端,迢遥数百里矣。
其次是江南九疑,也就是长江以南的九嶷山。这座山的所在是无可争议的了,即宁远九嶷山,从来不曾位移,也不曾更名。其名称的来历,按《水经注》所载,是因为山重水复,易使游人疑惑、迷惑而得名。到过实地的人,都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九嶷山的群峰大体上都往一个方向倾斜,那倾斜的方向就是作为舜帝之陵山的舜源峰,因此便有“天下万山朝九嶷”的附会。这个“嶷”,是由“疑”字演化而来。
唐代道州刺史元结阐释九嶷山的得名,以为“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亦曰舜登九疑,疑己而悲,从人有作《九悲之歌》,因谓之九疑。”提出了舜帝南巡方有九嶷山名的说法。元结认为,应该把南岳的头衔冠戴到九嶷山身上,其《九嶷山图记》有一段精彩的对话——“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未将九嶷山称作南岳实在是一件遗憾事!
再次是零陵。作为地名,零陵最开始指的是九嶷山舜帝陵,即舜陵。后来作为行政建制,包括了广大的区域。之所以称舜陵为零陵,是源于舜帝南巡死葬九嶷、二妃寻夫殉情的故事。东晋罗含《湘中山水记》(亦作《湘中记》,或误作《湘川记》)云:“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二妃哭之不从,思忆舜,以泪洒竹,竹尽成斑。至今号湘妃竹。”屈原歌《湘君》《湘夫人》,将二妃灵升为湘水之神,遂有“湘妃”称谓。毛泽东有“斑竹一枝千滴泪,帝子乘风下翠微”诗句,使用了这个典故。改舜陵为零陵,正是取二妃哭泣垂泪之意。按《说文解字》:零,徐雨貌。雨水慢慢地落下,泪水慢慢地流下,都是一个意思。舜陵、零陵的命名,就是纪念舜帝南巡死葬九嶷之事。
地处长江以南的九嶷山,层峦叠嶂,峰秀万重。湖南的母亲河湘江之干流——潇水发源于此,中华人文始祖舜帝魂归斯地,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天下万山朝九嶷”拥有神圣的指归,莫说是华夏第一名山,至少担得起“江南第一名山”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