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幸福永州 > 人文历史 > 理学文化
分享到:
濂溪井·圣脉泉
  • 2020-04-03 09:30
  • 来源: 永州日报
  • 发布机构:
  • 【字体:   

◇文紫湘

濂溪井是一口普通的水井,在道山脚下、楼田堡村落的东头。石窦里自然涌出的一股清泉,水量丰沛,四季不涸,千百年来,为楼田堡村民的饮用水源。

楼田堡古村的历史相当悠久,其得名缘于早先的驻军屯垦,在溪河边以木桩架土为田,层层垒叠,遂称楼田。因为军队扎营的缘故,其河流亦称营水,即今濂溪河。

楼田堡周氏迁居于此的时间,大约在唐宋之际。周氏始迁祖任职延唐(今宁远县),“五传至从远,始迁营道(今道县)”。《周氏族谱》记载,最早迁居营道的先祖周从远,为北宋建隆元年(960)的武进士,官至马步指挥使。周敦颐的祖父系周从远的单传独子。其祖父生六子,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排行第四,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贺州桂岭令。

周敦颐出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初五日,他的父亲大约在此时因素性淡泊,厌倦官场约束,辞职归隐,埋首桑梓,与众兄弟谈古论今,吟诗作对,研究学问,过着自在的田园耕读生活。周敦颐于此发蒙,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五岁时“辨五星堆于宅之左右前后,分配五行”传为佳话。传说,他还曾到距楼田堡十余华里的神奇溶洞——月岩读书悟道,受“一洞三月”的自然景象启发,后来描绘出别具一格的“太极图”,著作堪称理学经典的《太极图说》。

周敦颐14岁时,父亲周辅成去世,跟随母亲郑氏到汴京(今开封)投奔舅舅当朝龙图阁学士郑向,就此离开楼田堡。在汴京,天资聪颖的少年周敦颐得到了舅舅郑向的悉心关照与精心指导、培养。19岁时,郑向将按叙例获得的一次封荫子侄的机会,给了外甥。周敦颐“试将作监主簿”,被录为吏部试用文秘人员,进入公务员序列。随后,舅舅与母亲相继逝世,周敦颐守丧期满,由吏部调任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主簿,正式步入仕途。

在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周敦颐先后任职洪州、郴县、南昌、合州、虔州、永州、邵州、广南东路、南康等地,官职虽然不是很高,但留下的政声却很大。“凡所临莅,皆有治声”。初任分宁县主簿,处理一起久拖之案,一审立决,赢得“老吏不如”的好评。在担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期间,他“以洗冤释物为己任”,处理了一大批案件。他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首修学校以教人”。边理政,边讲学。他的两个著名的学生程颐、程颢,后来将他的学问发扬光大,开创了理学(或称道学)一脉。集大成的四传弟子朱熹,尊之为理学鼻祖。

在就任永州通判一职时,50岁的周敦颐曾携二子回营道楼田堡扫墓祭祖。56岁那一年,他离开官署,回到构筑于庐山之麓的濂溪书堂,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退隐生活。熙宁六年(1073)六月七日,周敦颐以疾卒,享年57岁。宋代度正《濂溪先生周公年表》记载,周敦颐在嘉佑六年(1061),于迁职虔州通判途中路过庐山,“既爱庐山之胜,遂卜居山下,因溪流以寓故乡之名,筑室其上,是为濂溪书堂。”他提前选好了自己的归宿之地。

周敦颐被称为濂溪先生,他家乡田野中的小河叫濂溪,寓居地门前的小溪也叫濂溪,他曾经办学的学堂皆称为濂溪书堂或濂溪学堂,各地供奉其英灵的庙宇称为濂溪祠,故乡楼田堡被称为濂溪故里,“濂溪学”还是一门经久不衰的显学。其塑造君子人格的小品散文《爱莲说》,脍炙人口。近人在长沙岳麓书院撰联曰:“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充分彰显了源于周敦颐的理学和湖湘学派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正是因为这种重大而持久的影响力,让烙下周敦颐早年生活印迹的故乡山水,沾溉灵性,泽披光辉,蒙上一层神秘的文化面纱。楼田堡后背的象形豸山由此改名为抽象的道山,山上的岩洞改名为道岩,门前的小河称为濂溪河,村头的饮用水源唤作濂溪井。这股自道山之麓涌地而出的清澈井泉,源源不断,被视为周敦颐开创理学的肇始象征,井眼岩壁上勒刻着“寻源”“圣脉”等大字。普普通通的濂溪井,由此而升华为一眼神圣的文化泉水,哲学圣脉,成为千年理学文化潺潺不息的“源头活水”。

相关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国家部委网站 -
- 市州政府网站-
- 省直单位网站 -
- 县区网站 -
- 市直部门网站 -
关于本网|联系我们|郑重声明|网站地图

主 办: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 办:永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4311000024    版权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9375号    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E-mail:yzcity@163.com    
联系电话:0746-8379670(受理网站建设维护,报错和不良信息举报等相关事宜)    

  • 湖南省人民
    政府网
  • 永州市人民
    政府网
  •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