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1073)原名敦实,为避宋英宗之讳,改名敦颐,字茂叔,道县久佳乡楼田村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父亲周辅成,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曾任贺州桂岭令,宦游于外。周敦颐小时跟着母亲在农村起蒙读书,天资聪明,志趣高远。16岁时,父亲病逝,他随母亲到京都投奔舅父龙图学士郑向。康定元年(1045),敦颐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庆历四年(1044),调任南安司理参军办事公道,有比较明显的爱憎观点,不询私情,不媚权贵,士民称道。旋移桂阳县令,又徒知南昌。嘉佑六年(1061)为国子博士,通判虞州。 | |
治平元年(1064),虞州民间失火,焚毁千余家。当时他在外地公干,朝廷没有辨明原因,遂改官通判永州。熙宁初知郴州,后被荐举为广州转运判官。他一生奔波,积劳成疾,熙宁五年(1072),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故乡营道的濂溪来命名,世称濂溪先生。由于他平日把俸禄都用来周济宗族和接待宾友,没有积蓄,晚年连稀饭都喝不上。熙宁六年(1073)六月初七病逝,葬于庐山莲花峰下。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创始人,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易经》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互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他的学说对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所著《太极图说》,被宋儒推为宇宙和人生的最精简的说明,后经朱熹发挥,遂成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著作有《通书》。后人将其著作合编为《周子全书》。前人评周敦颐“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文豪苏轼作《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诗,对他甚为推重;诗人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日风霁月”。周敦颐在他的散文名篇《爱莲说》中,借莲花自况,赞美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品格,并暗讽那些追求富贵权势的世俗之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