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永州八记》第五篇《袁家渴记》,由朝阳岩溯潇水而上,约五里许,可见潇水河床渐广,江中偏西处,有一个大大的椭圆形沙洲,今俗称刀关洲。此洲与河岸之间,一段由此而南与潇水逆向反流的湾流,流中水环奇石,累成小山,上连南馆高嶂,此即柳文所记袁家渴。袁家渴成今天的形状,清代文人田山玉在他写的《袁家渴记》作了这样的说明:“潇水多折,每折必有曲岸危石以来之,水与石遇,欲顺反逆,楚人言水之反流者为渴也。也袁家渴之石,独与众异者,盖水势怒走众小石无所逃,迫而聚为一大石,朝夕澎湃,渐久渐坚,历百千年,而渴中之山出焉。其状斑驳,其色苍古,或高或低,散布水中,西岸复有高峰,峰色荫石,石色荫水,而渴之胜特备。”文中所说小山,立于渴中,把潇水干流与袁家渴分隔成两部分。小山底部原是古河床左岸残留的坚硬的砾岩。袁家渴即是经河水历百千年长期侵蚀冲刷后形成的河湾。如今,仍可见湾内有许多坚硬的岩石残存其中。把湾内河水分隔成鑫条小河汊,如“澄潭”、“浅渚“等等。而袁家渴的流水反流,是受河床拐弯处河床地貌特点的影响形成的。整个袁家渴的水流最基本的特点是呈旋涡状流动,反流最后还是注入潇水干流中。柳宗元曾多次舟游经过袁家渴,观察到该处河汊中流水有反向流动的现象,此情此景不同寻常,故为之记,又因此处居民袁姓,而名之“袁家渴”。 《袁家渴记》牢笼百态,描绘了幽丽奇特之景,含蓄深沉,抒发了愤世嫉俗,追求美好之情。其文精意凝,音韵铿锵,它是一幅优美动人的风景画,又是一首撼人肺腑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