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431102009/2021-00871 | 发文日期: |
|
发布机构: | 零陵区财政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主题词: | |
统一登记号: | 信息时效性: | 有效 | 文号 : |
2020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21年
工作打算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以“稳增长、提质量、惠民生、防风险”作为财政工作的主要抓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有效防控债务风险,不断增强财政保障和服务发展的能力,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现将2020年财政工作总结和2021年打算汇报如下:
2020年工作回顾
一、全力支持发展。一是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企业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落实房地产促进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复苏。二是扶持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园区税费优惠及对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免征厂房报建规费714万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支持涉锰企业发展,全年共兑现扶持资金1383万元。三是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融资担保力度。全年预计发放创业贷款5500万元, 支付贴息资金450万元;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区累计发放担保贷款70户4088万元,目前在保余额6108万元,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大力组织收入。2020年1-11月,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0.76亿元,同比增加5972万元,增长5.87%,收入增幅全市第8。 其中:地方税收收入5.46亿万元,同比减少5121万元,下降8.6%,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50.7%;非税收入5.3亿元,同比增加1.09亿元,增长26.2%。一是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和财政收入组织。通过开展全区税源企业调研,提前谋划精准施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推进网上培训和电子化缴税,确保了企业在非常时期的正常缴税,保障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有序入库。二是推动税收专项稽查。依托综合治税平台的全面数据化分析和纳税信息,配合市税务局稽查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对苏通、碧桂园、耀江等部分房地产公司进行重点清查,督促企业补缴应缴税款,截至11月末清缴税款2800万元。三是加强涉锰行业的税费管理。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锰矿开采、运输、冶炼等各环节的监控,严厉打击冲关、逃关、偷关等行为,目前关卡征缴税费3200余万元,预计全年可完成3600万元。四是抓好土地收入相关税费征缴。同心协力加快土地出让进度,实行“一个区级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套工作班子”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并做好相关税费的缴库,如敬和堂地块出让缴纳相关税费6000余万元。
三、优化支出结构。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55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7.52亿元,占比为75.3%。一是坚决兜住“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底线。科学调度财政库款,确保库款保障处于合理水平,足额确保“三保”支出。二是全力支持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20年安排扶贫专项资金7810万元,“五小”水利设施建设800万元、扶贫基础设施建设110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12261万元、长江流域禁捕退捕2080.2万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4500万元、人居环境整治3074.5万元、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约5500万元、发放农机购置补贴237万元;计划农村改厕投入5410万元、农村路灯1995万元。三是严格执行防疫部署,遵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迅速组织调拨各项疫情防控资金。目前已统筹安排2000余万元,专项用于防疫物资采购等疫情防控所需。
四、防化债务风险。一是做好存量关注类债务清理甄别。积极组织审计、国资以及三家平台公司对存量关注类债务进行清理甄别,提请省债务办将19.36亿元关注类债务明确为经营性债务,力争完成10亿元的债务转化工作。二是积极申报债券项目。紧抓中央扩大投资,大幅增加专项债券规模的机遇,全年到位政府债券6.45亿元(一般债券1.03亿元、专项债券5.42亿元)。三是加快推进平台市场化转型。根据省里的精神,我区经过审慎研究将农旅投公司并入城建投公司,目前已制定平台清理整合方案并经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后续工作将按照方案分步推进。
五、加强财政管理。一是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年初预算单位公用经费以及单位专项经费在2019年压减10%的基础上再压减10%,全年压减7766万元。二是严格执行预算,严控预算外支出。通过整合资金、收回存量,严控预算、压减一般性支出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力的支持了扶贫攻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农村路灯亮化、学位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六城同创”等重点民生项目的建设。三是加强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完善“三落实”、“互联网+监督”等平台建设,加大扶贫资金进行跟踪问效力度,对产业扶贫等资金重点进行绩效评价,防范资金风险。四是积极开展绩效评价。选取14个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涉及单位11家,涉及资金9867.86万元;并对2020年所有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
2021年工作打算
1.夯实财源抓收入。一是抓好财源培植,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企业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依法治税,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强化协税护税责任,联合市税务稽查部门,突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私人加油站、河道采砂等行业开展专项稽查。进一步强化涉锰税费征管,建立完善涉锰矿产全过程实时监控体系。三是加强零散税收征管。加强农村确权办证、房地产小区的税费征缴,尤其是对单位的房改房办证、农村自建房的税费清查。四是加强招商引资企业税费征管。按市区新财政体制要求,对招商引资企业优惠政策进行梳理,要求企业兑现纳税承诺。对不符合优惠政策的企业限时整改,腾笼换鸟。
2、有效防范化风险。一是正确处理化债与发展的关系。要立足通过发展来化解风险,要抓住中央加大专项债券发行的机遇,积极申报专项债券,筹集资金保发展,在化解隐性债务的同时处理好全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进一步加快土地出让和资产处置,抓小区房产土地出让金补缴。协调落实土地出让工作考核奖惩办法,严格工作考核,明确各相关单位责任,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月、责任到人,推动土地出让工作进度,确保土地有序出让,筹集资金保“三保”、防风险。三是加强银企互动和政策研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增加政府债务限额,引导社会资本开展规范的PPP合作,投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强与银行对接沟通,开展降息展期工作,同时要积极开展合规有效新融资,弥补项目建设资金缺口,缓解平台公司存量债务还款压力和流动性风险。四是加快推进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整合区内各项资源依法合规注入平台公司,做实资本、做优资产,支持平台公司依法合规承接政府公益性项目建设,不断壮大公司增强公司经营能力和融资能力,实现转型发展。
3、强化预算刚性。一是严格预算编制。落实《关于落实“真正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文件,进一步严控一般性和非重点、非刚性非必须支出;严格实施“零基预算”,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全面梳理预算项目,精简整合专项资金,清理重复叠加、资金规模小散的专项资金。二是切实贯彻《预算法》要求,坚持“无预算、不支出”,区级财政预算未安排事项一律不得支出。除中央、省、市新出台的政策性增支,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及突发公共应急事件及个别紧急事项外,年中原则上不安排预算追加。三是强化财政资金统筹,积极推进资金整合。对上级下达的超过两年的专项资金按月清理、到期清零、不予返还。区本级当年预算安排形成的结余资金实行年度清零,统筹用于疫情防控和“三保”等方面的支出。
4、严肃财经纪律。一是严守财务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严禁各项财政资金长期挂账和趴账,全面清理往来款,将对全区150个预决算单位进行预决算检查。二是严格资金使用。(1)严格各类专项资金使用。加强对项目和资金审核深度,防止虚报伪造资料套取骗取财政资金。(2)提高支出绩效。继续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使财政资金分配更加突出重点、提质增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严肃查处力度。对资金监管进行全覆盖,严厉查处截留、挪用财政资金以及违反规定发放奖金、津补贴、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等行为。
“十四五”财政规划
(一)谋划产业,支持经济发展
1.打造中心城区,优化产业布局。一是将我区优势产业纳入市财源建设规划,争取更多产业扶持,打造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市区共建招商引资平台,打造优势项目,引入优势企业落户到我区。三是确定我区重点引入产业,融入产业发展链,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
2.利用地方资源,打造特色产业。一是充分利用锰资源丰富的条件,研究做大锰产业,变资源为财源。二是以“零陵古城”项目为统揽,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厚植财源,做大收入蛋糕
1.加力支持企业发展。整合产业类专项资金,形成新的财源培植格局。鼓励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全力争取上级项目支持。积极对接中央、省财政政策,建立定期沟通研究机制,加大项目资金、专项债券等资金争取力度,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3.合力抓好项目服务。加强重点财源管控及服务,摸清税源底子,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切实为骨干财源企业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依靠重点财源项目实现税收预期增长。
(三)加大力度,推进财税改革
1.加强收入征管推进综合治税。一是建立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相衔接的收入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规范税收征管体系。三是继续推进综合治税。
2.推进规范透明的预算编制。一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二是全面实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改革。三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进一步规范资金审批。四是加大民生政策公开力度。
3.完善资金管理机制。一是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二是完善投资评审制度;三是推动政府采购转型;四是继续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四)强化保障,打造民生财政
1.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大力支持学位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师队伍素质。
2.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完善促进创业就业的财税扶持政策,调整完善住房保障政策。
3.支持乡村振兴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构建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强整合项目工作,推进农村环境整理,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4.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继续推行“河长制”,落实污水处理和水污染防治建设;加强污染管控,全面规范矿山开采秩序,加快推进“天然氧吧”,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环保项目建设。
(五)多措并举,防控债务风险
1、加强出让地块的包装推介,增加土地储备总量,加大土地出让和资产的出让力度,筹集资金防风险。引进优质房地产开发企业,科学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盘活城市资源,经管静态资产,使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通过运作转化为新的财源。
2、加快推进平台公司转型。做实资本、做优平台公司资产,支持平台公司依法合规承接政府公益性项目建设,不断壮大公司增强公司经营能力和融资能力,实现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