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7日,省交通运输厅正式印发了《湖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努力打造“智慧交通”为目标,为未来五年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描述了宏伟蓝图,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规划》编制的背景
面对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湖南省委、省政府将信息化作为实现“两型”社会的四个重要途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之一,制定“数字湖南”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有效支撑经济发展、政府建设和社会服务,全面提高湖南省社会信息化水平。近年来,湖南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对行业管理、公众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够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人性化的分析处理和发布。为了适应国家和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落实和促进“四化两型”、“数字湖南”的建设,结合“十一五”建设情况,建设智慧交通以促进打造服务型政府和现代交通运输业,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十二五”时期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健康发展,特组织编制《湖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制过程
2009年12月,规划编制组成立并开展调研工作。
2010年4月,形成初稿,经过厅业务处室、行业管理局的函审以及多次内部讨论会后,7月份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0年10月和12月,分别召开了2次内部评审会,并根据多位信息技术专家从新兴技术应用方面提出的意见,经反复斟酌和修改后,形成评审稿。
2011年2月份召开专家评审会,通过评审并按照专家建议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提交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2011年5月,按照厅党组“跳出交通看交通”的指示,以“智慧交通”建设为指导,进一步吸纳了多位省内外信息技术专家的意见,对规划再次进行了修编。
2011年6月,通过交通运输厅党组会议审议通过。
2011年8月,交通运输厅正式印发。
《规划》的主要内容框架
《湖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前言和六章正文组成,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全面分析了交通运输信息化现状和“十二五”信息化发展需求,进而确立了“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二部分是规划主体内容,明确了“十二五”期,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将其落实到十三个建设重点项目上。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主要从加强组织、完善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保障信息化发展规划目标实现的措施。
《规划》的总体目标及核心任务(1842)
《规划》的总目标,力求在“十二五”末,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初步建成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促进实现湖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政务管理现代化、业务管理精细化、应急反应快速化、公众服务人性化,促进全省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发展,助推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业的构建和实现。围绕总体目标,《规划》将建设内容指标化,按照感知、互联、分析、服务四个大的类别,细分27个指标,明确了到“十二五”末,各项指标的量化值,使总体目标清晰呈现。《规划》的核心任务归纳总结为“1842”信息化框架,即构建一套基础支撑保障体系、深化八大业务管理领域应用、建设四个综合应用系统、完善内外两大门户。
《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与任务的关系
按照“1842”信息化框架的主要任务,结合湖南交通运输发展对公众服务、政务服务、安全应急、市场信用、混合收费、决策支持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以及综合运输、交通物流等方面发展趋势,确定了“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十三个重点建设工程,工程项目与规划主要任务紧密相关。
一套基础支撑保障体系,明确为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充分体现了《规划》利用和整合行业资源,避免重复投资的理念,旨在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长期建设的指导依据,内容主要包含顶层设计、云计算中心、数据资源中心以及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八大业务管理领域应用,共有8个重点建设项目与相关的业务领域关联。综合交通运输明确为基于湘通卡的混和收费系统工程、交通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试点工程、长沙霞凝港综合货运枢纽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试点工程;公路管理明确为路网运行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道路运输明确为道路运输三级协同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工程;港航水运和海事管理明确为水运航务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工程;城市交通明确为长沙机场地区综合客运枢纽管理与服务信息化试点工程;行政办公和交通科技明确为交通行业政务服务系统工程。
四个综合应用系统,紧跟交通运输部“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方向,结合湖南实际需求,着力于在公众交通信息服务、安全应急处置、市场信用与项目建设管理、行业分析决策等四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两个门户,分别为内部业务整合的统一门户和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外部门户。
《规划》的主要特点
《规划》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以打造智慧交通作为规划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按照湖南交通运输“打造四个交通,服务四化两型”的总体部署,智慧交通建设是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的主攻方向。《规划》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方向,提出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实现80%的公路水路重点基础设施监控覆盖,100%的重点载运工具实现动态定位跟踪监测覆盖;60%以上的高速公路应用不停车收费系统;95%的行政许可实现在线办理;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实现交通一卡通服务。交通运输科技贡献率达到55%。改善交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惠及全省老百姓。
二是建立基础支撑体系适应信息化业务需求的动态变化。
《规划》的十三个重点建设工程中,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支撑体系建设项目是所有项目的基础平台,为其他项目提供应用所需的数据环境、计算平台、存储中心、信息交换、安全控制以及公共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工作流平台)等基础性和公用性的支撑服务,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主要用于解决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互通、互操作、数据共享与集成问题,进行各种业务逻辑的处理与信息发布。基础支撑体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交通运输信息资源规划与顶层设计、交通信息化地方标准体系、信息安全系统、交通运输云计算数据中心(包括信息资源整合)。
三是以信息化试点项目助推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提高。
《规划》积极顺应交通运输发展势头,以信息化助推各种运输方式的协作配合,联结贯通,引入了信息化试点工程:以长沙机场地区、黎托等城市客运枢纽为试点,示范并择机推广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建设;以长沙港等重点港口为枢纽,试点开展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建设;以重点物流企业为试点,推动实现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
三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交通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规划》以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SOA)使支撑软件平台和各类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链接、功能复用和资源共享。在《规划》的指导下,将基本建成完善的交通运输感知监测体系、信息传输网络和交通数据资源体系,全面提升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在电子政务、行业管理、现代物流、公众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和谐完善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渐形成“透彻的监测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智能化分析决策、人性化公共服务”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