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小丽 唐高翔)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零陵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巩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为契机,持续完善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紧密型文化共同体,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激发干部群众创新创造发展活力,为建设锦绣潇湘凝聚强大合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
文化阵地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零陵区按照“机构抓聚合、资源抓整合,功能抓融合”的思路,先后建成和提质改造的东山文化广场,零陵体育馆、书法艺术展览馆等一批区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对外开放;东山、小石城山等多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周家大院村史馆等投入使用;16乡镇街道、334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文化服务点300个。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设施,让群众玩有阵地、读有场所、唱有设备、演有舞台,文化惠民真正落到了实处。
窗外人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轻盈的漫步,窗内一排排书架整齐地矗立在墙边,书法培训室里,农民书法家王小文老师正在给学生上着书法课。音响设备、乒乓球台、跑步机正在等待着夜幕中的主人。这里是零陵区黄田铺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它是群众的精神家园,也是零陵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健全的一个缩影。
零陵区充分整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文明实践中心、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等,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赋能乡村发展。富家桥镇周家大院村以传承传统家训文化为理念,率先在全区建成第一个村史馆,成为“留住乡愁”的综合文化阵地;接履桥甸尾头村创新设立“咖啡+书屋”特色文化服务平台,每天为大量游客带来了“诗和远方”美好乡村体验;南津渡街道香零山村的乡村文化理事会,精准把脉群众需求,积极创新服务机制,真正把文化服务“一池春水”彻底激活,使乡村文化治理达到新高度;菱角塘镇画眉山村打造的AAA景区,推动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文化服务亮点纷呈
画图曾识零陵郡,而今方知画不如。零陵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特色鲜明,零陵花鼓戏、零陵渔鼓等名声在外。该区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底蕴、人文特色、历史资源。每年组织开展零陵庙会、清明祭柳、三月三、农民丰收节、梨花节、赏荷节、零陵夜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快推进黄田铺镇、甸尾头村等书香示范镇村建设,做好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高质量承办永州市第二届旅发大会,高水平举办了中国(永州)山水散文作家采风活动,面向全国开展“文旅公益广告”有奖征文,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服务品牌。邮亭圩镇连续三年举办“乡贤茶话会”和“农民趣味运动会”,形成“一老一青”的基层文化服务特色项目;福寿亭社区、高山寺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开办的“四点半课堂”,解决了上班族学生放学后照看和辅导的实际问题。
老渡口社区联合辖区单位零陵卷烟厂、君诚学校连续多年开展“端午社区邻里节”、创办“老年大学”,常年开设音乐、乐器、合唱等文化培训,吸引了上千名居民热情参与。鑫上城等城区100多个小区打造“红色书屋”,激发基层治理神经未稍。南津渡街道培育的乡村文化治理、周家大院的家训文化大课堂等一批文化示范品牌在省市媒体宣传推广。
如今在零陵,文化惠民服务亮点纷呈。截止5月,全区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689场次,公益电影放映723场。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显著提升,精神风貌显著改变,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心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让老百姓成为活动中的参谋、舞台上的主角,充分激发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凝聚强大发展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零陵区文体旅局负责人说。
文化惠民政策落实落地
零陵区1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配有两人以上的在编在岗人员负责管理,334个村(社区)均配有财政补贴的文化妇女专干,目前,全区各镇(乡)从事文化领域工作专兼职人员300余人。全区有在册文化志愿者2000余人,有文化团队167个,文化艺人3600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建立了日常管理、免费开放、文化服务项目等制度,设备配送齐全、运营管理有序。全区各村(社区)实现“月月有电影观看、季季有活动演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如今在零陵,各地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村民们幸福感越来越浓,“口味”也越来越好,曾经的“文化大餐”已成为村民们的“家常便饭”。
区委区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文化振兴和全区综合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各部门、各乡镇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了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优质高效发展。零陵区先后印发《零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方案,为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开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文化润民心,文明沐新风。新征程上,零陵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准确研判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新规律,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用情用心用力,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群众,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惠民成果,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